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园传真     
《高中生》2002,(8)
设立“舞弊生考场”武汉江汉区68中在期中、期末考试时专门设立了“舞弊生考场”:学生若考试舞弊,以后的各科考试就要被请进“专场”。据调查,自从设立“专场”后,学校还没有发现学生舞弊的现象。该校叶校长说,“舞弊生考场”是为了杜绝一些学生在考试中递条子、翻书等舞弊行为而设立的。他说:“有人不赞成设‘舞弊生考场’,但我们认为,与其让学生考试舞弊,不如设立‘专场’刺激他们一下。刺激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为了教育学生讲诚信。” (陈方)  相似文献   

2.
大学招生考试舞弊指参考人员、考试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其他人在考试过程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采取欺瞒、弄虚作假等手段实施违反入学考试规则的行为。民国前期"假文凭"现象突出;民国中后期"盗卖、泄露试题"现象突出;出现了"护航"、"公司"、"作弊委员会"等集团舞弊新现象。这三种作弊现象都表现出了集团化、组织化、专业化的特点。另外,夹带、枪替、换卷子等传统舞弊方式依然最普遍。民国时期针对大学招考的舞弊现象采取的防控措施是:通过各种舆论宣传舞弊的危害,制造一种以作弊为耻的社会氛围;大学和教育当局采取一系列的行政手段压制、打击舞弊;考生以上书、罢考、闹风潮等方式应对舞弊;最为严酷的方式就是追究刑事法律责任。从本质上说,舞弊就是参与主体以违反招生考试规则的行为为手段,进而获取入学资格的行为。舞弊现象反映出了许多问题:民国初期中学教育发展迟缓;科举老传统没有丢,"应试教育"已经形成;盗卖、泄露试题反证了统一招生具有更大的权威性;集团化作弊的新现象,专业化、制度化甚至民主化的运作方式是现代社会孕育的现代化舞弊;抗考、罢考、上书、鼓动风潮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大大解放;社会腐败加剧,向上层社会流动的狭窄渠道走向封闭;泄露试题事件往往夹杂着党派斗争;舞弊概念泛化;大学企图用拖延来消弭舞弊与社会的矛盾,损害了公平的价值;人情社会缔造了考试,同时孕育了舞弊,最终使考试走向僵化。  相似文献   

3.
导言 考场舞弊,古已有之.封建社会中,从凭借地位、权势、家世出任官职,到经过公开考试选拔人才,无疑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一考定终身"、"考而优则仕"也带来了种种流弊,考场舞弊现象历朝历代就是在当今社会也是禁而不绝.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考于6月7日~8日顺利举行。全省共有20.06万人报考,共设88个考区、205个考点、7013个考场,共抽调2.3万名监考教师。全省各地考试过程平稳顺利,没有出现因自然灾害等影响考试正常进行的情况,没有发生影响考试安全的事件;考场秩序井然,考风考纪良好,没有发现失泄密和有组织的团伙舞弊现象,仅发现4例违纪作弊行为,违纪舞弊率为历年最低,实现了"平安  相似文献   

5.
国家教育考试现状透视及立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教育考试中违法违纪现象的主要表现为泄题事件和有组织的考试舞弊、作弊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利益驱动和诚信理念的普遍缺失。《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为制定《国家教育考试法》提供了有益探索,在制定《国家教育考试法》时应当对国家教育考试的范围作扩大理解,应当明确规定针对考试违法违纪行为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应当细化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明确规定"问责制"。  相似文献   

6.
对于国家教育考试中的舞弊行为,现有11种行政处理方式.这些行政处理方式可以分别归结为行政制裁、行政许可的拒绝或撤销、行政确认及其拒绝和撤销,开除学籍则是独特的行政行为.为解决某些行政处理方式设定的合法性问题,国家对高校招生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等还需进一步完善.国家教育考试舞弊的当事人不服行政处理,相应的法律救济途径包括行政申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7.
考试作弊已成为校园里屡见不鲜的现象,它严重影响了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败坏了学风,对个人、家庭、学校、国家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在预防学生考试作弊方面教师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分别从考场纪律,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评价方法,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四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深入挖掘学生考试舞弊行为的原因,相应地提出提高师德师风、严肃考风考纪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各类考场上的违纪行为(即舞弊行为)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着实令人担忧。此风蔓延教育界的各个领域,无论是高考、期考或单元测验,还是晋级考试或时事测验,也无论是普通中小学,还是职教系统.抑或高等院校,都无一例外地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考场舞弊行为。这股风气已经成为影响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严  相似文献   

9.
远距离教育考试舞弊症就象原发性疾病一样,严重地苦脑着远距离教育界。为了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希望,我们不妨把舞弊症患者作一下心理分析与诊断,以期明医高手,对症下药,并引起社会疗救的注意。一、病源在进一步探究舞弊症病源之前,先研究何谓舞弊。所谓考试舞弊,就是指考生在考场内外采取不正当手段得到高于自己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列举了近几年高考和招生的一系列违纪舞弊案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严肃考风考纪的工作思路和应采取的措施.强调了各级考点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一岗双责"制.要把好监考人员、招生工作人员入口关.要努力提高透明度.要加大考风考纪的督察力度,建立"三线齐下"的队伍.要强化对高校录取行为的监管.要积极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推广考试电子监控.要把查处案件做为加强招生考试监督检查的手段.切实保证与招生考试工作的公证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切实把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变为阳光普照的"民心工程".为推动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有考试就有舞弊者。当今,高考考场内的舞弊现象依然屡禁不绝,舞弊手段越来越高明。与此同时,考场之外的舞弊手法也是五花八门,诸如冒名顶替上大学、政策加分弄虚作假、换国籍本土留学等等。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德行教育,纠正考试舞弊等道德失范的行为,使大学生适配于社会的德行期待,成为具有正向人格特质的未来国家人才.  相似文献   

13.
考试舞弊的潜意识在学生中较普遍地存在,考生在考场对现场监管等微观环境进行判断,会产生观望、从众、平衡、博弈、侥幸等心理,可能引发舞弊行为。在加强价值观引导的同时,认识和重视考试舞弊的微观环境动因,针对考生心理加强现场微观环境管理,是有效抑制考试舞弊现象发生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有考试就有舞弊者。当今,高考考场内的舞弊现象依然屡禁不绝,舞弊手段越来越高明。与此同时,考场之外的舞弊手法也是五花八门,诸如冒名顶替上大学、政策加分弄虚作假,换国籍本土“留学”等等。  相似文献   

15.
改革考试工作提高办学质量一鸣(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狠抓考试纪律,严防考试中的舞弊行为。是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已形成的好传统。多年来,学校的考务工作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有命题、试卷印制、保管、传递,考场组织。考场规则,监考、巡考人员职责,阅卷评分与...  相似文献   

16.
《河北自学考试》2009,(5):12-12
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18号令)对高考中考生的违规行为认定和处理有如下规定: 第五条考生不遵守考场纪律,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的安排与要求,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违纪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校招生》2002,(11):9-10
18、考风考纪.2002最重视2002年,就考风考纪问题,教育部发言人强调指出,要根据《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处罚暂行规定》等规章,严肃处理高考中所有违纪舞弊行为。个别严重违反有关考试规定并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件要在教育系统内进行通报,必要时在新闻媒体上曝光。结合各地在高考中采取的诸如指纹识别、电子化档案管理、防止集体舞弊等措施可看出,今年的高考考场纪律,从上到下都很重视。  相似文献   

18.
"标准化考场"是新形势下的一种考试管理模式,"标准化考场"的建设给国家教育考试带来了公平性、规范性和严肃性。在新的背景下组织考试如何依靠"标准化考场"的设施设备而不仅仅依赖,需要考试管理者积极实践、深入研究、广泛探讨、总结提升,不断优化考务组织和管理工作,致力营造更规范、优质、和谐、高效的组考氛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自考事业的蓬勃发展,考试舞弊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呈现出手段多样化、动机复杂化、人员广泛化、行为公开化的特点。通过多年的考务工作实践认为:防治考试舞弊应完善考试制度,加大处罚力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考场内外通力合作,这样才能使舞弊者得到应有的处理,以维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与考试》2019,(1):F0003-F0003
2019年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简称“高职招考”)于1月5日至6日顺利举行,全省共有7.06万人报考,共设73个考区、92个考点、2815个考场,抽调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6000多人。各地坚持以人为本,设立“绿色通道”,为15名残疾考生参加考试提供合理便利,为13名因伤病等需要特殊照顾的考生启用9个备用考场。全省考试过程平稳顺利,考场秩序井然,没有发生试题试卷泄密和有组织的团伙作弊事件,考风考纪持续好转,共发现违纪舞弊5例,违纪舞弊率为历年最低,实现了“平安考试”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