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库提要·(李贺 )昌谷集》 ,余嘉锡先生已有辩证 ,今补四则。一、《四库提要·昌谷集》云 :“贺事迹具《新唐书·文学传》。”“《文学传》”当为“《文艺传》”。贺事具《旧唐书·李贺传》、《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传》、李商隐《李长吉小传》等。新、旧、《唐书》皆谓李贺曾作“协律郎” ,然实为“奉礼郎”之误。贺有《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 ,又《听颖师弹琴歌》有“奉礼官卑复何益”之句可证。二、《四库提要·昌谷集》云 :“贺系出郑王 ,故自以郡望称陇西。”考新、旧《唐书》 ,唐代有两个郑王。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从父李亮 ,武…  相似文献   

2.
一、李贺的悼亡诗 李贺是否有悼亡诗,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讨论这个问题,将有助于全面认识李贺诗。 李贺的生平材料留下极少,只有杜牧的《李长吉歌诗叙》、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和新、旧《唐书》本传有一点零星的记载。《太平广记》、《剧谈录》、《幽闲鼓吹》、《云仙杂记》等书的材料则多是小说家之言,子虚乌有之辞甚多,不很可信。而李贺又未给我们留下任何有关其事迹的文章,所以,对其生平很难有详细的了解。在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李贺小传》(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云,李贺“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教材援引《新唐书·李贺传》注其本事:“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宿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如此,是李长吉七岁就获知于韩昌黎,以此为“最先”注脚,看似确当,然而,考事揆情,教科书的注解却难免有“失察”之讥。我们认为,李贺七岁以《高轩过》诗得到韩愈的知遇是不可能的事情。《新唐书·李贺传》的记载实采撷于唐末五代人王定保所著野史笔记《唐摭言》卷十:“李贺字长吉,…  相似文献   

4.
李翱生平仕履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翱,字习之。韩愈的朋友和学生,中唐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散文家。其生平事迹略见于新旧《唐书》本传,但两书叙事都有讹误,新书尤简略。后人对他的生平仕履的叙述,大抵沿袭两《府书》。本文主要以所著《李文公集》(以下简称本集)中有关文章为据,参考其同时人的诗文、传记等,对他的生平事迹加以考证。由于所见李翱事迹不多,故以考证其仕履为主。  相似文献   

5.
关于唐代诗人孟浩然入京事迹,过去研究者多持一次入京说。其根据乃在新旧《唐书·孟浩然传》,殆未深考。笔者认为:新旧《唐书》对孟浩然入京事迹的说法并不一致。说孟旅京一次的误会来自稍晚出的《新唐书》。《新唐书·孟浩然传》称孟“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这句话实源出《旧唐书》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下简称《王序》)而略。《旧庸书·孟浩然传》云:“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乃是说孟四  相似文献   

6.
唐穆宗长庆元年,河北藩镇朱克融囚幽州节度使张弘靖,王廷凑杀镇州节度使田弘正,联兵叛唐。李唐王朝调集十七、八万军队,征讨半年,大败罢兵而还。关于这次罢兵的责任,史书把它记到了元镇头上,《旧唐书·裴度传》云: 及元稹为相,请上罢兵,洗雪廷凑、克融,解深州之围,盖欲罢度兵柄故也。《资治通鉴·长庆二年》云: 元稹怨装度,欲解其兵柄,故劝上雪廷凑而罢兵。  相似文献   

7.
“祭诗”一词,台湾《中文大辞典》第24册第57页解释说:“作者自祭其诗,以慰其苦心。《唐书·贾岛传》:岛苦吟,常以岁除之夜,取一年所作诗,以酒酺祭之,曰:‘吾劳神精,以此补之。’”。从其它条目看,《唐书》指的是《新唐书》。查《二十五史》本及从“e书时空”下载的《新唐书·贾岛传》都是连标点不到150字,均无“祭诗”一词,无所引文字,亦不含所引文字的内容。两种版本的《旧唐书》则均无《贾岛传》,《中文大辞典》显然误记了出处。《汉语大词典》第7册第913页亦收有“祭诗”一词,指其出处云:“见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四。…  相似文献   

8.
黎干墓志和正史两《唐书》为黎干生平事迹之记载互为补充,为探讨黎干在建置南都中扮演的角色、宝应元年离朝而去的经过以及其被德宗赐死的真实原因等问题提供了可信的史料依据。  相似文献   

9.
何逊卒于何年,史传无明文记载。学术界一般据《梁书》本传“除仁威庐陵王记室,复随府江州,未几卒”的记载等,将其卒年定于天监十七年(518)或十八年(519)。但何逊《赠江长史别》之诗却写于天监十八年秋,《赠族人秣陵兄弟》之诗写于普通三年之后,《日夕望江山赠鱼司马》之诗写于中大通五年八月,何逊不可能卒于天监十七、八年,而是卒于大同元年(535)四月之后,大同三年(537)春正月之前,他有可能参与过《文选》的编撰工作。  相似文献   

10.
呕心沥血,错作沤心沥血 错句:他从教数十年,沤心沥血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 辨析:该成语来自《新唐书·李贺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和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很勤奋,更了解他身体很差。  相似文献   

11.
韩愈提出:“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道的核心是仁、义。此乃古代圣贤所传的人生准则,从皇帝到庶民,都必须遵守。韩愈的道统说,乃“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的道的传承关系,是谓“道统”。道统说的形成主要受《孟子》卒章及典籍的影响,或谓自新禅宗慕袭得来。韩愈的道统说形成于贞元十九年,成熟于谪贬阳山。《五原》的写成,亦在阳山。  相似文献   

12.
孟云卿(约749年前后在世)云卿字不详,生卒年不可考。河南人,(《全唐诗》谓武昌人,《唐十才子传》作闽西人。)约玄宗天宝前后在世。天宝间应举不第,与薛据相友善,尝流寓荆州,杜甫甚爱重之,多相赠答。韦应物遇之广陵,有诗云;“高文激颓波、四海糜不传,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其才名于此可见。仕终书郎,亦不得志之士。云卿诗宗沈千运、陈子昂诗格高古,有诗集一卷传世,仅十七首。  相似文献   

13.
关于窦群的籍贯,两《唐书》《窦群传》所记有“扶风平陵”与“京兆金城”之异,学界以为是郡望之异,但两《唐书》所指是一致的,都指今陕西兴平县。窦群在黔州引发的农民起义即张伯靖起义,战火绵延三年乃止。《史记名臣疏》又号《古今名臣略》,记唐及以前之历代名臣事迹。  相似文献   

14.
作者张谓,字正言,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少读书嵩山,汛览流观,清才有奇骨,自以为“必谈笑封侯”。天宝二年进士及第、曾从戎营朔十载,稍有边功。乾元中以尚书郎出使夏口沔州牧,曾与大诗人李白饮宴于江城之南湖,谓请李白标以嘉名,白命为“郎官湖”。大历间,官至礼部侍郎,不久,出为谭州刺史。两《唐书》无传,《唐才子传》、《唐诗记事》有载,然皆语焉不详。《全唐诗》录其诗一卷,计四十首。  相似文献   

15.
洛阳新近出土的唐代宰相赵宗儒墓志,详述老臣生平履历,较两《唐书》本传详尽。墓志由其门人、"直臣"郑澣撰文,虽颇严谨,因"夙叨深遇",而为亡者讳。由知名书家郭承嘏手笔上石,为其书艺风采之定格展示。  相似文献   

16.
汪卷 《文教资料》2006,(3):46-47
一、沈亚之传奇简述沈亚之,两《唐书》无传,据《唐才子传校笺》记载,字下贤,吴兴人。“元和十年登进士第。”(阙名《沈下贤文集序》)沈亚之以文词得名,常游韩愈之门,今存有集十二卷,曰《沈下贤文集》。他的作品有诗歌、散文、传奇小说,其诗有“沈下贤体”之称,他的传奇风格奇崛,行文中插入大量诗歌,可以说是传奇小说中的“沈下贤体”。有着诗人和传奇作家双重身份的沈亚之,在他的传奇作品里,充分体现出了他作为诗人的天分和才学,被后代学者看作唐代小说家中诗意识最强,诗境小说作得最好的唐代作家。二、沈亚之传奇的诗化的表现1.传奇小说里…  相似文献   

17.
《师说》是韩愈的名篇,也是各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文中,针对中唐时期社会众人"耻学于师"而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陋习和一旦"从师学道"就会招致世人"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的弊端,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倡导人们要"尊师学道"。何为"道"?文章注解为"儒家之道"。韩愈在《重答张籍书》一文中,自云:"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在《原道》中也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可见,  相似文献   

18.
杨谭任桂州刺史的时间,《唐刺史考全编》据学界对杜甫《寄杨五桂州谭》一诗的系年将之定于肃宗上元元年(760),仅此一年。然而综合杨谭《兵部奏桂州破西原贼露布》及新旧《唐书》等有关材料来看,杨谭出任桂州刺史应在至德二载(757),离任应在上元二年(761)四月后,首尾共有五年时间。《唐刺史考全编》所定杨谭任桂州刺史的时间以及学界对杜甫《寄杨五桂州谭》一诗的系年,显然都把时间范围定得太窄了。  相似文献   

19.
月亮的别名     
月亮是美的,月夜是美的。一个“月”字,曾使多少诗人墨客为之陶醉,为之吟唱。古往今来,描写月亮的诗文,浩如烟海,数不胜数。 月亮,旧称太阴,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别名,谈谈也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月亮的第一类别名皆配一个“兔”字。神话传说谓月中有白兔捣药。西晋傅长虞《拟天问》有云:“月中何有?玉兔捣药”。 (1)玉兔。唐代贾岛《赠智朗禅师》诗:“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南宋辛稼轩《满江红·中秋》词:“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  相似文献   

20.
孟郊与佛理     
孟郊与佛理中唐佛教盛行,无论是清新玄远、隽永脱俗的僧人诗,还是佛教哲学中人生无常一切皆苦的理论,都给中唐诗人以深刻的影响。韩愈曾高度评价僧人诗云:“人言澄观乃诗人,一座竞吟诗句新”(《送僧澄观》。李贺《赠陈商》:“楞伽堆案前,楚辞系时后。”孟郊更是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