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折 《中国广播》2013,(4):25-28
江苏电台开辟专栏进行春运报道已经有7年的时间。作者介绍了江苏电台春运报道的三个主要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电台春运报道节目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全新闻平台的建立,让报道形式变化成为需要和可能;运输方式的变化,尤其是铁路的高速发展给春运报道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走转改"活动被自觉践行到春运报道,走基层改变了文风;媒体间的激烈竞争,使得各家媒体更加重视策划春运报道以抢占收听市场,提升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梁柱  李明 《中国广播》2013,(4):34-36
本文介绍了广东电台2013年春运报道的主要特色,即打造新的交通信息平台,依托此平台,开设春运特别报道栏目;积极利用微博、微信、手机QQ等新媒体手段配合广播,进行立体宣传;推出以"温暖春运"为主题的线下活动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河南电台春运报道的主要特色:打造春运"信息库",做实春运报道;题材多元化,做活春运报道;多手段并用,做新春运报道。作者认为,做好春运报道最重要的原则是深入贯彻"走转改"精神,坚持三贴近原则:要以选题落实"三贴近",以制度保证"三贴近",以用稿引导"三贴近"。  相似文献   

4.
杨进 《青年记者》2012,(21):48-49
广州作为全国春运的主战场,每年春运报道都是年底羊城媒体的“重头戏”,竞争白热化,报道方式不断推陈出新.笔者通过近年来广州春运形势的转变和广州日报近年来报道方式、重点等的转变,分析其探寻的一条与同城媒体不同的春运报道“转型升级”之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四川广播电视台交通频率在2013年春运报道的实践,阐述了广播在春运报道中的独特优势:广播传播的伴随性适应了春运客流主体的移动性,广播传播的及时性契合了春运信息的多变性,广播传播的隐秘性迎合了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广播传播的互动性满足了春运服务的贴近性和针对性。作者认为,广播要做好春运报道需要从五方面着手:要明确自身在春运报道中的角色和作用;要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要提前做好应急报道预案;要以情示人、以情动人;要善于运用新媒体。  相似文献   

6.
卢锐 《新闻前哨》2023,(9):10-11
2023年春运是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后的第一个春运。中国交通报发挥交通运输部党组“喉舌”作用,深刻把握春运新形势新特点,坚持守正创新,执行“第一时间”、深入“第一现场”、引领“第一视角”、捕捉“第一动态”、追求“第一专业”,发挥融媒体生产传播优势,生动讲好春运故事,精彩呈现了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科学精准应对疫情和高效统筹客货运输的有益做法,积极营造了安全有序、温暖祥和的春运氛围,也让全体交通人“埋头苦干、担当奉献”更加可读、可感、可亲、可敬。  相似文献   

7.
春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大事,每到农历新年前后,大小媒体都会把目光投向春运,但往往有落不到实处的尴尬.今年春运开始后,宁波东南商报在积极报道有关部门千方百计解决买票难的同时,独辟蹊径地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春运换票台",对传统的春运报道进行了有益的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9):20-22
大数据时代下传统媒体在新闻业务上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利用新技术实现报道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是传媒新闻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新闻》栏目中推出"据说春运"专题报道为例,总结了该报道在运用大数据上的经验,以期为同类媒体和报道提供借鉴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春运报道是一种周期性常规报道,由于沿袭多年逐渐形成较固定的模式,一方面,春运报道因其便于准备、容易采写、见报率高,可以说是个"美差";另一方面,由于同题性强,受众司空见惯,无形中也成了"苦差".春运报道要想有所突破和创新绝非易事.与往年相比,2010年春运报道既有继承也有拓展,值得研究梳理.  相似文献   

10.
陆丹 《今传媒》2014,(7):7-8,13
大数据时代下传统媒体在新闻业务上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利用新技术实现报道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是传媒新闻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新闻》栏目中推出"据说春运"专题报道为例,总结了该报道在运用大数据上的经验,以期为同类媒体和报道提供借鉴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春运被称为中国式人口迁徙。每年春运都是媒体关注报道的焦点,今年春运如何创新?随着京广高铁、汉宜铁路、武汉地铁陆续开通,火车站少了拥挤,多了从容,湖北成为"亿人过境"交通枢纽。"亿人过境",是社会现象,更是经济事件。我们的思考是,结合时代背景,抓住春运的新变化、新气息,让经济报道接地气,深入新闻一线,见人、见事、见思考,回应群众关切。关注春运中的人,反映个人脚步与时代节拍春运1月26日启动后,湖北日报"经济纵横"版于1月27日、2月4日、2月5日,推出了《春运启程,陪你回家》、《回家路上,感谢有你》、《候车  相似文献   

12.
春运表情     
一年一度的春运,记录着人们回家的表情:早早的期盼、无尽的牵挂,匆匆的脚步,一切都是为了扑进家的怀抱。为了这,哪怕风雪交加,哪怕旅途艰辛。这是1月19日,成都火车站,一对母子冒着风雪出行。当日,2011年铁路春运正式启动。2011年  相似文献   

13.
马烨 《中国广播》2013,(4):17-21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的春运特别节目《温暖回家路》已创办了四年时间,获得了很高的品牌美誉度。本文认为,《温暖回家路》取得成功有四个原因:以当年春运新热点为主要新闻点展开报道;将直播间设到各交通枢纽城市火车站;通过直播活动进行品牌宣传;全天节目围绕春运立体展开,服务与公益倡导同步进行。作者最后为广播电台做好春运报道提出了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邹方 《东南传播》2016,(9):10-13
"大数据"正成为各行业争相拥抱的对象。对于一直被"唱衰"的传媒业来说,大数据能够让他们看到革新的希望,也将带来新的困境。大数据改变新闻的生产流程,反映事实更加全面,新闻记者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大数据让新闻展现方式更加形象和全媒体化;受众反应更加娱乐化和数据化。2014年1月,央视晚间新闻推出《据说春运》节目,首次采用可视化大数据,播报国内春节人口迁徙情况,广受好评。但是,大数据本身的混杂性与相关性与新闻内在要求相矛盾;大数据搜集方法、处理方式对技术上不占优势的新闻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国内信息公开制度尚不健全,信息监管缺乏力度,新闻业的大数据时代的未来尚未定论。  相似文献   

15.
春运报道在中国媒体人心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每年春运期间,除了回家的人,最忙碌的就是这些出现在车站、机场、月台的媒体人的身影.近年来,全国各地交通广播依托自身收听率、社会影响力、传播公信力,在春运报道中起到了巨大的、积极的宣传作用.而如何更有效的挖掘媒体潜力,发挥指引性,通过节目和互动为更多的群众提供春运资讯和服务,将单纯的媒体职能转变、延伸、融合,却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一番.  相似文献   

16.
尽管交通广播不像新闻广播一样具备强有力的记者、编辑队伍,但也可以螺蛳壳里做道场,集中优势、有的放矢,在不断变化中寻求突破和提升,让春运报道更接地气、更加实用,更好地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曹林 《青年记者》2021,(17):27-30
周科,新华社记者,深圳支社副社长,2010年拍摄的"春运母亲"感动中国,成为春运史上最动人的瞬间之一,后获得中国新闻奖。周科一直关心这位母亲的命运,遗憾当年没有留下她的联系方式。在众多网民和关注者不断发来的相关信息里,周科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春运时终于找到了这位母亲。随后,他推出的特稿"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11年后找到了!"(以下简称"‘春运母亲’找到了")再成刷屏之作,"泪洒"社交媒体,成为记录11年间中国变化和普通人命运变迁的新闻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吉曼 《新闻知识》2012,(3):61-63
本文以春运报道题材中《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的新闻图片运用状况为例,分析、探讨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党报与都市报在新闻图片使用数量、报道体裁、图片内容、摄影语言等方面所呈现的异同,旨在为今后春运图片报道的改革与创新提出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13天,3700多公里,搭了25辆顺风车,从南京到乌鲁木齐,没花一分钱。一名南京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以免费搭车完成了一次刺激而温馨的"春运"之旅  相似文献   

20.
自1月23日春运全面启动以来,深圳商报在做好省两会报道和"解放思想"报道的同时,把春运报道作为采编工作的重点之一。2月3日起,春运特别报道转为"抗灾救灾"特别报道,先后有8个采访部门、45名记者全力投入到抗灾救灾最前线,总编室等4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