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磊 《中国广播》2014,(7):65-70
对台湾广播传播效果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台湾受众社会心理和收听需求的了解程度。本文通过实地走访、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在两岸大交流的背景下台湾受众的社会心理和收听现状,为对台广播在新时期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深入台湾基层进行受众调研,制定整体的战略规划;以血缘、文化、宗教为着力.董,形成以“内容为王”的核心竞争力;加大与台湾媒体的合作,抢占岛内新媒体传播阵地,努力转型为多元互动的全媒体。  相似文献   

2.
××老师:您好!今年二月,我被调到江苏省台对台湾广播部工作.提到对台广播,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过去,我在新闻系学习,也没有学过这方面的知识.不过,这也没有什么神秘,对台广播就是运用广播这种最普遍的大众传播手段来向台湾同胞进行广播宣传,当然宣传的内容、方法与对内广播有很大不同."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是我国八十年代三大任务之一.为了完成这个战略任务,要从各方面进行工作.在目前台湾与大陆没有通邮、通航、通商的情况下,最有力量、最有效的宣传工具就是对台广播.因为报刊、书籍、传单都不易进入台湾,很难到达台湾同胞手中,只有广播很少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  相似文献   

3.
媒体联动,又称跨媒体传播或跨媒体运作。在数字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烈,当单一形式的传播媒介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或者单个媒体不能承担高质量、广幅度、大范围的传播任务时,媒体联动便应运而生。传统媒体借它种媒体的优势为己所用,跨媒体运作,将大大加强媒体的报道力度,有利于各媒体市场的共同繁荣。媒体联动在广播界已经屡见不鲜,作为对台湾广播,其传播对象和传播任务都具有特殊性。新近的对台湾广播改革实践证明,与其他媒体联动是增强对台湾广播宣传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鲍平 《新闻实践》2013,(8):79-81
应台湾中华多媒体广播事业协会的邀请,浙江电台交通之声日前对台湾部分广播机构进行了考察。 一、台湾广播的基本现状及总体观感 台湾广播市场竞争激烈。台湾陆地面积3.5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浙江的1/2,约2500万。台湾现有合法营业执照的广播172家。  相似文献   

5.
亢霖 《中国广播》2010,(2):38-40
在新的两岸关系局面下,对台湾广播的新闻类节目在选题把握方面应充分重视真相传播与资讯服务,发挥让台湾听众真实深入地了解大陆、积极看待两岸关系的沟通纽带作用。应及时详尽报道、解读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两岸关系有关活动、重要讲话,两岸协商交流的重大活动;应注重财经报道,充实文化类报道,增强文化气息;应及时、准确披露重大新闻事件的真相,有选择地加强各层次两岸交流活动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成立 《中国广播》2011,(8):69-70
随着人们对新闻时效性诉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通讯工具的发展,现场连线报道在广播报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广播现场连线报道以其形式新颖、表现力丰富、鲜活生动等特点,极大地发挥了广播的优势。熟练掌握连线报道的基本技能,是参与直播连线的记者、主持人等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7.
对台广播,是一种完全以台湾听众为特定对象的特殊性质的广播.能否加强对台广播的针对性,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宣传能不能争取听众,达到入脑、入耳、入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台湾当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称,大陆广播在台湾有大量的听众。即便他们所言的所谓30万听众的说法成立,也只占台湾总人口的1.3%,占台湾880万广播听众的3.4%。对台广播传播效果为何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笔者分析认为,与传播者对岛内受众心态把握不准,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邹志伟  洪蕾 《今传媒》2010,18(9):154-156
作为两岸政治对峙的特殊情况,对台广播因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文风、语态上常出现制式宣传、宏大叙述等误区,导致报道的可听性不强,无法"入耳"更难以"入脑、入心"。增强对台广播的可听性,须贴近并服务于台湾听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文风和语态上淡化宣传味,善用多种表现手法增强感染力,在表现手法上加强"细节描写"、追求"报道艺术"、善于"留白",以增加报道的可听元素。  相似文献   

10.
由于海峡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台广播评论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增进两岸同胞感情方面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在“深入做好台湾人民工作”大背景下,可以预见,在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加强对台广播评论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作用。因此探讨研究对台广播评论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广播从业人员尤其是肩负对台宣传任务的广播工作者来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在对台湾广播当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它伴随着对台广播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传播党的对台方针政策,辨析两岸风云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海峡两岸情势的变化和新闻评论自身的发展与探索,对台广播评论也应顺应时势,深化改革,尤其应凸显民生视角,关注民生,贴近民意,体现对台广播的民本取向,拉近与台湾受众的距离,使对台广播的传播更有效、更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2.
从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以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严格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抗震救灾报道的指示精神,积极策划宣传方案,及时报道祖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与顽强精神,  相似文献   

13.
王宗磊 《东南传播》2010,(9):158-159
新媒体给以中短波发射为主的对台广播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广播网络化数字化技术革命的趋势,对台广播也不能置身事外。一方面,对台广播应坚持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依靠新闻和娱乐两大核心竞争力,以内容取胜。更重要的是,对台广播要积极与新媒体融合,用好网络,拥抱数字化广播系统,突破"硬件"技术的限制,为台湾听众提供更多的收听方式选择和更优质的听觉享受。  相似文献   

14.
台湾听众心态与对台广播宣传杨德金最近,笔者先后数次分别同回台湾定居的台胞、到大陆考察投资环境的台商、到大陆旅游探亲的台胞、来大陆沿海避风停靠的台湾渔民以及在大陆办厂的台方代表和亲属等座谈,了解到台湾同胞在岛内收听大陆广播的几种心态和他们对对台广播的建...  相似文献   

15.
曾爱友 《中国广播》2010,(12):59-61
唤醒和强化台湾民众的中国意识,是对台广播永恒的主题之一。本届上海世博会是台湾睽违40年后再次参加,台湾各界普遍关注的一届。中央电台对台湾广播,在传播世博会盛况和世博理念精神的同时,针对台湾民众的特殊心理意识,以中华文化为切入口,以展现中国包容、开放的国际形象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为报道基调,努力增强台湾听众的中国意识,引导台湾听众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同祖国。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技术和媒体竞争的推动下,台湾广播事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频道开放,竞争日益激烈;频道类型化,定位分众化;节目娱乐化、生活化;本土特色,播出自动化,传输卫星化等。全面了解这些变化,并在对台湾广播中采取有效的因应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谢彧 《中国广播》2007,(5):49-51
中央台对台广播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获得了台湾听众的认同,成为他们了解祖国大陆各方面信息的重要广播媒介。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广播争取听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台湾岛内有一百多家的广播电台抢夺着有限的广播听众市场。面对岛内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央台对台广播要在岛内占有更多更广的听众群,关键就在于创新。  相似文献   

18.
浅谈广播新闻连线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随着人们对新闻时效诉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通讯工具手机的出现,现场连线报道在广播新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广播新闻连线节目以其形式新颖、信息量大,而且可以极大地发挥广播的技术优势而深受听众喜爱.因此,广播新闻记者必须熟练掌握现场连线报道这项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9.
曾爱友 《中国广播》2010,(1):61-61,80
本文认为,办好中央电台客家话对台湾广播,应充分整合和利用两岸客家地区的优势资源,通过举办各种经济文化活动,提升中央电台客家话对台湾广播的影响力,推动两岸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20.
时代在变,对台广播的语言风格也在相应调整。如今,两岸迈入和平发展新时期,对台广播节目正转变思路,用更加贴近台湾听众的传播方式持续获得有效传播,其中对台广播的语言风格不妨借用台湾广播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