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郭旭 《教育文化论坛》2019,(2):126-129,140
《贵州书院史》以贵州书院与地方文化变迁为历史视阈,深入研究了贵州书院文化的发展和流变,深刻揭示了贵州书院历史变迁的动因、贵州书院时空分布及基本特征、贵州书院的讲学风采、贵州书院在近代中国的嬗变、书院文化对贵州社会历史发展和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贵州书院史和贵州教育史的研究奠定了相当的基础,是区域书院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2.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胡适发表"书院的历史与精神"、"书院制史略"两篇文章至今,中国的书院研究已经走过了九十年的历程。在这九十年中,相关论文发表2000余篇、专著出版70余部,研究成果堪称丰硕。其中,某些开创新范式、开辟新方向的成果,无一不是独辟蹊径,发前人之未发,导来者之先路,从而成为书院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肖永明教授《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视野中的书院》(商务印书  相似文献   

3.
儒学群经是由儒学经典汇集成的文献群体,也是儒学思想的主要载体。儒学群经的最初汇集始于孔子整理古籍、编定"六经",中间经过"五经""七经""九经",到《十三经注疏》的汇集,经历了约2000年的时间。儒学群经的每一次汇集、变迁与称谓的变化,都不是单纯的学术现象,而是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  相似文献   

4.
谈学术修订     
孔子修订《尚书》、《诗经》等六经形成儒学的基础,刘歆修订《别录》成就《七略》,班固修订《七略》编撰《汉书·艺文志》,朱熹选取《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修订完成儒学的另四部经典《四书》,以及《康熙字典》、《二十四史》、《清史稿》等历史文化巨著的修订.简述古代和当代几次重要的学术修订活动,说明学术修订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白鹭洲书院为江西最著名的书院之一,由宋至清,历经六百余年。书院的建成与理学密切相关。宋明时期,书院科举、学术活动并重,其灵活的教学方式与活跃的学术思想大大推动了吉安府儒学的发展。此时理学与书院关系密切,一些理学大师的学术思想通过书院得到了传播和继承。书院制度为理学的传播与社会实践提供了保障。清中叶以后随着官方办学主动性的增加,书院的教学日益与科举考试密切相关,失去了往日的学术风气,名存实亡,进而直接导致了吉安府的学术衰落。  相似文献   

6.
面对儒、佛、道之学的冲突与碰撞,儒学大师程颞、程颐汲取佛、道之长,创立“洛学”一派。尤其是二程以书院为阵地,使洛学得以传播和弘扬,成为北宋末年的“显学”,更使宋代河南书院得以快速发展。这种学术与书院的结缘对后世学术与书院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代书院的儒学传播对当时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士人群体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对社会上层的官僚士大夫而言,培养了他们的书院讲学情结、儒学信仰、道德情操和行为模式;对社会中层的知名学者、普通官吏而言,影响到他们的治学风气、教育方法和理念乃至施政方略;对社会底层的民间士人而言,有利于他们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以及民间儒学风气的普及和形成.而这些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书院儒学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称“邓书院”的邓洪波先生,孜孜求索二十载而铸就的力作——《中国书院史》,已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于2004年7月出版发行。这是邓书院继《岳麓书院史略》、《中国书院辞典》、《中国书院制度研究》、《中国书院史资料》(全三册)、“中国书院化丛书”、《中国书院》(画册)之后的又一部规模恢弘的学术作。  相似文献   

9.
张君劢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学问家和政治家。就学术方面而言,他创办过政治大学、学海书院和民族文化书院,当过北大和燕大教授,是1923年“人生观论战”的挑起者和1958年现代新儒家《文化宣言》的发起人.被公认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从政治方面来看,他先后组建或参与组建过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民主社会党,是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和旧政协代表,起草过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但长期以来,由于张君劢曾支持国民党内战,被共产党宣布为最后一名战犯,人们对他学术一面,特别是1923的“人生观论战”研究较多,而对他的政治一面则很少涉及。实际上在当时他的政治活动比他的学术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大学》在儒学史上具有比较特殊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宋代《大学》居《四书》之首,达到与《五经》同尊的地步。《大学》纵贯儒学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先秦儒学和宋明理学,本文试研究《大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先秦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到战国末年直至秦汉之际,儒学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它在殷周文化大传统中酝酿,〔1〕适合中国的宗法社会和自耕自足的农业经济,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先秦儒学在百家争鸣中成为显学,但它在先秦只是一个民间自由学术派别,…  相似文献   

11.
唐元是徽州“唐氏三先生”之一,历任平江路儒学学录、建德路分水县儒学教谕、集庆路南轩书院山长等职,高年以徽州路儒学教授致仕,时人誉为“东南学者师”。他的《易传义大意》、《见闻录》等理学著作均已散佚,但雪泥鸿爪间仍能窥得其旨趣大概;诗文集尚存《筠轩集》十三卷,展示了他纡徐典雅的文风和丰缛清润的诗风,在当时即已受到虞集、方回等人的赞赏。唐元等一批元代新安理学家、文学家,继承并发扬了程朱理学,为徽州学术与文学在明清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在宋、明两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封建集权的加强,书院虽一度成为封建王朝的教化工具和封建官僚的培养机构,但书院相较于宋、明的官学教育而言,有着更为自由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气象,宋明理学在书院教育的推动下,在思想控制极其严格的封建社会中后期反而获得巨大的发展.这些发展得益于书院聚集了大量的儒学大师和典籍、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传统.  相似文献   

13.
【按】我院书院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才栋于1991年3月18日——28日应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邀请,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作短期学术访问.3月20日在该校作了《关于我国古代书院的历史地位、特点以及近年国内书院研究动向》的学术演讲,现将演讲内容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14.
书院教育对扬州学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学派中人多数接受过书院教育。书院为他们安心就学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治学环境;书院教育的师缘、学缘关系为他们日后的治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书院的学风潜移默化地陶冶了他们的治学风格,熔铸了扬州学派整体的学术特征。书院教育是扬州学派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书院文化传承与开拓国际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成功举办。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着书院改制与现代教育、书院与儒学、韩国书院与国际儒学三个方面展开学术交流。会议以多视角、多学科开拓了书院研究的新方向。海外学者的积极参与,对韩国书院的持续研究成为本次会议的亮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12):F0004-F0004
曲沃中学是山西省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中学之一,是山西省重点高中.山西省示范高中,山西省课程改革基地校。自宋代的儒学到清代的乔山书院、绛山书院,以至晚清的从教书院,虽年代变迁,兵燹战乱.校名更迭而校址始终未变.文脉绵延已近千年。  相似文献   

17.
张新民教授     
张新民教授贵州大学文化书院院长,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享受贵州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省管专家。现任贵州儒学研究会会长、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历史文献研究》编委、《阳明学刊》主编、《新原道》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中华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贵州工作站站长等职务。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撰有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一项、省部级重大课题多项,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一个兼集贫弱与宽松的社会历史时代。国家内贫外弱之势激发着主流士人群体图强奋发的使命意识;政治宽松及其文治需求激促着儒家学者及其儒学思想发荣繁茂。身当于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朱熹以“章句”与“集注”相适别的诠释文体,合辑并注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生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环绕《四书》与《四书章句集注》而开展的经学活动是为宋代《四书》学。宋代《四书》学涵载着:赵宋政权应用儒学的社会文治理性,宋代学者开新儒学传统的学术理性,宋代学者群体奋发作为的使命践履理性。  相似文献   

19.
2007年书院研究对书院教育、书院与学术等以往研究的热点问题继续关注,对书院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有所深入,对书院的区域性研究特别对西部书院的研究受到重视,对书院与学术、学派的关系研究有所扩展,对书院规制的研究比较薄弱,对书院研究成果的述评继续展开,对韩国书院的研究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0.
清季社会转型期,民间传统儒家学派太谷学派领袖周太谷、张积中等人在坚持传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不隐讳其与宋初理学发端源流的共同,但否认理学所把持的儒学正统地位,力图为儒学重新正名.在对待释、道两家的态度上,太谷学派表现出更加开阔的胸怀.在一些具体领域,太谷学派与明清理学有截然相对的观点.这些,都受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客观环境所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