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互联网的普及,大大加快了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人们的新闻视野,给人们及时广泛地获取新闻信息提供了极大方便。但是,一些捕风捉影、歪曲事实甚至凭空捏造的虚假报道,在网络媒体上层出不穷,极大地影响了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铲除网络上的虚假新闻,维护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是摆在我国网络媒体及其从业人员面前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纸馅包子”被戳穿是假新闻后,互联网上对虚假新闻掀起了一片谴责声。这是新闻界的耻辱,媒体的公信力受到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影响,使老百姓对媒体产生信任危机。虽然“纸馅包子”事件发生在电视媒体,但是网民的声音已经向所有的网络新闻工作者发出了警示:杜绝网络虚假新闻,已经刻不容缓,否则,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会随着虚假新闻的传播而滑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迅猛发展,各种虚假新闻被网络媒体大量传播,误导了受众,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因此,规范网络新闻市场、维护网络新闻真实性成为网络媒体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虚假新闻的表现着手,分析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结合实际提出治理网络虚假新闻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网络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网络新闻也成了深受人们欢迎的新闻形式。在人们充分享受网络新闻方便、快捷、信息海量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网上防不胜防的虚假新闻。在《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竟有六条假新闻的始作俑者是网络媒体,而十大假新闻都无一例外地在网上广为传播。网络媒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为何虚假新闻在网上“长盛不衰”呢?究其主要原因有四:  相似文献   

5.
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是衡量、评判媒体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近年来,网络虚假新闻泛滥、炒作跟风盛行、侵权行为频现、不良信息传播等,造成网络媒体公信力难以提升甚至弱化的现象。而网络媒体“把关人”的缺失,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监督机制不健全,又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网络媒体在公信力上的弱势,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可是,近一段时期,《京华时报》等报刊出现的严重失实报道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损害了新闻单位的权威性、公信力。日前,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虚假报道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报刊出版单位规范新闻采编工作,制止虚假报道,维护新闻单位的公信力。那么,在新形势下,虚假新闻有哪些特点?产生虚假失实新闻的成因是什么?如何防止虚假失实新闻的发生呢?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甘锋 《声屏世界》2007,(9):12-13
不久前,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的题为《纸做的包子》的虚假新闻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虚假新闻的高度关注和强烈谴责。这次事件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令新闻工作者蒙羞,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恶劣影响。虚假新闻为何不但屡禁不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它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从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角度看,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新闻失实,杜绝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媒体发展迅速,但是相比传统媒体其公信力仍然存在危机,主要表现在虚假新闻多,低俗现象严重,不良广告、广告新闻多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正>一直以来,虚假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存在,随着网络媒体大量兴起之后,这种现象更是有增未减。笔者在城市省会电视台从事民生新闻编采工作十余年,对虚假新闻更是感触颇深。所谓的虚假新闻,就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者的一种舆论,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新闻界不断出现虚假新闻报道,极大地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体在矛盾交错的道路上跌宕前行,一方面,它以传播信息的迅捷及时、自由互动等特性越来越得到受众的青睐,另一方面,原创新闻缺乏,小道消息、虚假新闻、黄色新闻泛滥,其公信力遭受人们质疑。应对这种形势,探析如何挖掘网络媒体的潜力,促其在成长中超越,就显得尤为必要。整合  相似文献   

11.
今年6月8日至9日,中宣部等在京召开了“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会议认为“近年来,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屡禁不绝,严重损害新闻真实性原则,严重损害新闻媒体公信力,严重危害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已成为新闻界一大公害”,会议要求各地组织专项治理行动,铲除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12.
刘洪流  张杰 《青年记者》2008,(14):107-108
1994年4月,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自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成为中国第一家上网媒体以来,中国的网络媒体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在这10佘年间,网络媒体给受众带来了诸多方便,也带来了媒体发展史上的不光彩的一面--虚假新闻层出不穷.网络媒体的真实性、可靠性很难得到受众认可,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荡然无存,网络舆论恶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胥明虎 《视听界》2009,(5):100-101
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不时面临虚假新闻的侵扰,这种“新闻公害”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了危害。  相似文献   

14.
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是衡量、评判媒体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近年来,网络虚假新闻泛滥、炒作跟风盛行、侵权行为频现、不良信息传播等,造成网络媒体公信力难以提升甚至弱化  相似文献   

15.
杨必刚 《新闻窗》2014,(3):20-22
当下,新闻人总是游走在责任、良心和道德的边缘,很多时候,理想和现实撕裂着内心。新闻敲诈、虚假新闻又犹如一颗“毒瘤”,侵蚀着我们的肌体,挑战着新闻媒体权威性公信力,败坏我们的形象,必须铲除。  相似文献   

16.
北京电视台7月8日在《透明度》栏目中所播的“纸馅包子”被认定为虚假报道,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由是,新闻行业在“新闻报道失实”的词语中,又流行一个“新闻造假”。什么是新闻报道失实,什么又是新闻造假呢?它们究竟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17.
对虚假新闻泛滥的几点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骐  贺福 《新闻传播》2006,(3):20-2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多年来,这一不争的“生命学”命题却在新闻实践中屡遭践踏,各种虚假新闻依然不时出现在各种传媒上。去年中宣部特召开“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打击虚假新闻的专项治理活动。本刊认为,治理虚假新闻这个顽症,必须坚持不懈、锲而不合,斩其根、断其原。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必须确保新闻真实性,以提高媒体公信力。为此,本刊特邀请新闻界专家、业内人士,就虚假新闻的抵制、防范等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阐述分析,以期媒体携手把新闻打假工作进行到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宣琦 《军事记者》2011,(9):57-57
7月8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了网上流传的“北京暴雨七景”图片中竟有3张造假,“忽悠”了网民,再次引发网上对虚假新闻图片的热议,引起人们对网络信息公信力和诚信度的质疑。在互联网图片信息泛滥、虚假新闻图片频发的今天,也给网上军事新闻图片带来新的挑战,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任何细节的失实,都是新闻工作的失误,都是新闻工作者的耻辱。媒体的公信力是几代新闻人用勤奋和智慧铸就的,媒体的公信力问题事关媒体兴衰、国家声誉。如果假新闻频现,必将使受众把对媒体的失望,演变成对媒体公信力的强烈质疑,使其丧失在公众中的话语权。这个并不深奥的道理,每个新闻人都不陌生。但在新闻实践中,虚假新闻为何屡禁不止?假新闻经常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新闻人如何避免落人虚假新闻的陷阱?这些问题已成为新闻管理者、新闻把关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近年来,虚假新闻屡屡出现,给媒体的公信力造成巨大伤害,给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造成巨大伤害。本文通过对各类虚假新闻案例的深入分析,透视各类虚假新闻的成因,探究防止虚假新闻出现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