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雷 《科技风》2012,(4):35
聚驱后油藏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剩余油。针对我国油藏非均质性严重,剩余油分布复杂等情况,研究了等流度多段塞驱油方法及其机理。并对聚驱后驱油用剂进行评价及筛选:通过对聚合物溶液黏度的测量,得到不同聚合物黏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通过界面张力的测量,筛选出改性羧酸盐为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其最佳浓度为0.3%。利用WaringBlender法筛选出综合起泡性能最大的HY-2做为驱油用起泡剂,选用浓度为0.6%。通过室内驱油实验研究了聚驱后驱油方法的效果。均质岩心强化泡沫多段塞驱油表明,强化泡沫可以对岩石大孔隙进行有效的封堵。非均质岩心等流度多段塞驱油实验表明,采收率在聚合物驱基础上提高20%以上,是一种有效的驱油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浩  张庆江 《中国科技信息》2005,(13):108-108,107
针对大庆外围油田部分注水井注入压力高,注水驱替效率低及套损井不断增加等情况,并以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从而提高水的相对渗透率的理论为基础,相应地开展了表面活性剂降低注水井注入压力实验研究。实验数据表明,研究出的表面活性剂体系55℃条件下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2mN/m数量级,且具有较好的界面张力稳定性;岩心驱油降压物理模拟实验,后续水驱驱替压力下降50%以上。  相似文献   

3.
杨景辉  赫英铭  马天态 《内江科技》2010,31(4):89-89,101
通过在人造均质岩心上进行不同聚合物溶液的驱油实验,来对比剪切前后相同分子量聚合物溶液对不同性质岩心的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未经剪切的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效果好于经剪切之后的相同分子量的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效果;600万未剪切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效果好于800万经过剪切的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I0011-I0012
<正>[导读]至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三次采油增油技术进入纳米时代。科技日报讯(记者瞿剑)据中国石油最新消息,其旗下长庆油田在陕北定边胡尖山油田新五区应用邦德007MD膜剂驱油新(工艺)技术试验,9口油井300天累计增产原油达1136.86吨以上,展示了该技术在致密油储层增产上的独特价值。至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三次采油增油技术进入纳米时代。据介绍,邦德007MD膜剂是一种新型的纳米膜驱油新技术,其驱油机理有别于传统的化学驱,主要是使岩  相似文献   

5.
李晓蔓 《内江科技》2011,32(12):131+109-131,109
本文针对泡沫驱油机理,驱油模型的研究现状以及应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且提出了泡沫驱油的发展方向应着重于新型起泡剂、稳泡剂的研究,以及空气泡沫驱油技术,数值模拟技术和自生泡沫驱油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针对油气田开发面临的严重水锁和反凝析污染问题,提出了氟改性纳米液解除液锁污染的新技术,分析了氟改性纳米颗粒在岩心孔壁与水竞争吸附的机理和中性润湿改变机理,通过岩心自渗吸实验和毛细管上升实验对比研究了新型液锁污染解除剂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氟改性纳米液润湿反转效果优于其他6种常规活性剂溶液,浓度在1%-1.5%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仇东旭 《内江科技》2014,(3):115-116
本文主要研究了T型聚合物在双管并联岩心中的驱油性能。实验结果表明:T型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增粘性和粘弹性,在双管并联岩心驱油实验中,水驱达到含水95%后,注入T型聚合物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2.14%,含水最低下降27.95%,表现出良好的驱油性能。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主要研究了T型聚合物在双管并联岩心中的驱油性能。实验结果表明:T型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增粘性和粘弹性,在双管并联岩心驱油实验中,水驱达到含水95%后,注入T型聚合物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2.14%,含水最低下降27.95%,表现出良好的驱油性能。  相似文献   

9.
黄涛  蒲万芬 《内江科技》2011,32(7):19-20
泡沫驱油是提高恶劣油藏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起泡剂的优选至关重要。对于常压下各种起泡剂的起泡性能研究较多,但油藏条件下的起泡性能研究报道甚少。本文通过对季铵盐类、阴非离子等多少种表面活性剂在高温(60℃-120℃)、高盐(矿化度20000mg/l)条件下的起泡性能研究,表明同等浓度(0.2%)下ALCD-1表面活性剂具有优异的起泡性能,并在120℃温度下、老化30天后半衰期高达500秒,泡沫细腻,强度高。同时还表明ALCD-1这种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对盐度和温度并不敏感。通过自主设计的油藏条件起泡性能评价装置,对CO、N、烟道气复配0.2%的ALCD-1在(温度范围60-120℃,压力范围4-15MP)下形成的三种22泡沫体系进行了起泡性和稳定性研究,实验表明:①CO2泡沫在90℃,8MP条件下的起泡性能最好,且起泡性随温度降低而降低;②N2泡沫的起泡性在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下,起泡很稳定,在120℃,8MP条件下,起泡高度和半衰期都呈现最佳;③烟道气泡沫烟道气泡沫的起泡性能很好,且半衰期也较长,但不同的气液比对起泡效果有一定影响。本文针对CO、N、烟道气三种主要驱替气体22进行了在油藏条件下的起泡性能的研究,对于实验结果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今后的非混响提高采收率方向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三次采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过程中,向油层注入表面活性剂,是当今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但单独使用非离子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都具有一定局限性。复配后的混合体系具有两种表面活性剂的优点,又可产生超低界面张力。本文分析了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结合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特点,通过现场实验和理论分析得出了复配所产生的优良性质对驱油的作用,可以在驱油过程中产生超低界面张力。如果界面张力足够低,则滞留油就可变为流动油而开采出来,从而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电化学方法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电分析化学),研究了单颗粒表面的光电化学反应、界面电子传递和纳米孔道的单分子检测。本研究利用对一维界面单纳米粒子表面化学反应的监测,实现了细胞内单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分析;然后通过自主装技术构建了可控二维膜界面,通过光电化学手段模拟并研究了生命活动电子传递过程;发展三维纳米孔道与界面膜系统,利用纳米孔道电化学检测技术研究了单分子水平上核酸适配体、多肽、蛋白构象和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将界面电分析从一维界面拓展到三维纳米孔道,推动多维界面光电分析化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油泥砂所含的石油类物质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问题,提出了研究改性油泥砂再利用技术,通过室内评价认为油泥砂通过粒径细化、油相分离、表面润湿反转后可以与可控胶结的固化体系形成超细的地层深部堵水调剖剂。  相似文献   

13.
李俊 《内江科技》2008,29(1):116-116,157
针对孤东油田油藏条件,室内试验研究了复合驱油体系界面张力,通过助活性剂筛选、复配,确定了以胜利石油磺酸盐为主剂的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油体系配方,通过它们之间的协同效应,增加水驱波及体积和洗油效率。该驱油体系在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5-6层进行先导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为特高含水期继续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41  相似文献   

14.
烷羟基硅油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和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明  李伯耿  朱春凤 《科技通报》2007,23(4):574-577
以烷羟基硅油、聚醚、甲苯二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合成烷羟基硅油改性聚氨酯乳液。用激光粒度仪、流变仪、离心分离、接触角测量仪和扫描电镜等,对乳液性能与涂膜性能进行表征,实验表明有机硅用量(质量比)为0.5%~6%时可制得稳定的乳液;质量比为2%时,薄膜的水接触角从90°增加到113°,明显提高膜的耐水性能,薄膜的表面凹凸不平,有机硅嵌段富集在表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温西三区块低孔低渗特征,依靠常规水驱挖掘剩余油难度大,进行温西三区块进行表面活性剂驱的研充主要研究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筛选。首先明确温西三驱油体系需求,包括技术需求、油藏需求,收集国内成熟的驱油剂,通过对收集的驱油剂的主要性能评价,优选出最佳的驱油体系、最后通过对筛选出的驱油剂的室内驱;由实验确定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在邵家油田沾3块开展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可行性,室内进行了激活剂的筛选优化,现场内源微生物驱油试验表明注入的激活剂能够大量激活油藏内源微生物,并且改善区块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孤岛油田中二北馆5油藏特点,研发了一种高强度堵剂。室内模拟孤岛油田中二北馆5单元地层条件,优选出了凝固时间和固化强度较高堵剂配方。双管并联岩心分流实验结果表明:低渗岩心分流率从封堵前的5%左右上升到90%。现场试验5井次,平均单井日增油10.9t/d,含水下降了16.6%,单井增油1255t,累计增油5019t。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粘土化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造成油层伤害的原因;应用岩石学微观分析技术对储集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剖析及流动实验原理,研制了油层伤害过程判识、残余油可采性分析、油水界面识别等3项油层保护机理分析方法;指出了油层保护机理分析技术在油气层改造、钻前油层保护、高含水油层驱采和油水界面确定等方面的用途。  相似文献   

19.
张炜  张小龙  郭艳艳 《内江科技》2011,32(11):97-98
交联聚合物调驱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三次采油方法,在提高油藏水驱和聚合物驱采收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交联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发展背景、研究方向以及聚合物驱油体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通过矿场实例评价了交联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应用效果,对交联聚合物的应用与推广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借助AFS200自动流体驱替系统,通过室内实验模拟油藏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的变化,明确了地层压力下降、原油脱气过程中的驱油机制以及地层原油部分脱气后对水驱油的影响机制,分析了原油不同脱气程度下弹性驱、溶解气驱及水驱对驱油效率的贡献,获得了原油不同脱气程度下驱油效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泡点压力下进行水驱,最终驱油效率最高;随着地层压力下降,地层原油脱气,压力下降幅度越大,脱气程度越严重,弹性溶解气驱油效率越高,后续水驱的驱油效率越低,最终驱油效率越低。提出了对溶解气油比较高的油藏应保持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进行开采的观点。研究结果对于高溶解气油比油藏的注水时机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