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厚重"是我拿到这本手稿的第一感觉,这是作者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后留下的手稿作品;"厚重"相信也是大部分人读完此书的感觉。作为当代岭南画坛的国画大家,作者梁世雄老师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两大领域均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绘画上博采众长,形成了"博大""宽宏"的艺术风格。翻开这本手稿,你会发现他一生都在面向生活。  相似文献   

2.
编辑务必在意作者的在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与作者是一对相互依存的亲密伙伴.编者善待作者是一桩意义深远的建设性行为. 作者普遍在意的是他的作品投给出版社后的前途和命运,但是,他们的在意未必能引起所有编辑的在意.尚未进入信息时代,英国有位女作家就说过:"编辑的废纸篓是一个深渊,凡是进了那里的手稿都会一去不回."假如手稿未被录用,就不会收到刊用通知,请不要感到意外,"编辑们习惯于让沉默来代替否定"……  相似文献   

3.
雷蒙·威廉斯是伯明翰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电视研究第一本理论专著《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的作者。在这本奠基著作中他非常强调电视文化的技术性,但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技术决定论,因此,作为技术决定论的代表——"媒介即信息"理论的提出者麦克卢汉,威廉斯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本文主要对威廉斯的一些批判观点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4.
正去年的一个周末去了趟徽州,那里粉墙黛瓦,路边的田地里是一片片嫩黄色的油菜花。眼前摆了一堆获安徒生奖的童书,从中单单挑出了这本《少年斯特法诺》,因为我有个意大利朋友叫斯特法诺,后来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阿根廷女作家玛丽亚·特蕾莎·安德鲁埃托的父亲也叫斯特法诺,也是意大利人,这本书就是献给他的。如果可以借花献佛,我也想把这本书献给我的朋友斯特法诺,他会用中文说"你好吗",他的二儿子,十岁的加布里埃莱也在学中文。有一天去他家吃饭,还给加布里埃莱上了堂课,这个孩子漂亮聪明,还认真得不行,临走前,我把刚读完的一本路内的小说《云中人》送给了他,对他说,"现在读不懂,我相信,早晚有一天你会读懂的。"这本《少年斯特法诺》也是,如果感觉读不懂,长大了就会明白。  相似文献   

5.
虽有吹捧阿谀之嫌,并且也知道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文学自由谈”并不表明可以十分自由地谈文学——我还是要说:《文学自由谈》这本刊物办得真是越来越好看了。 读了登在这本刊物上的《自由之圈儿有多大》,“感觉”非常好。别的且不说,单看作者这么几句话:“我每每从报刊上读到一些文学写作者们自称为‘作家’,感觉挺别扭。‘作家’是一种尊敬的称谓,因此只适用之于‘他称’,而不宜用为‘自称’,就譬如无论多么高级的‘科学家’,人家可以这样称呼他,他不宜这样自称。”好长时间没有读到这种让我特别为之一动的文字了,正如鲁迅所…  相似文献   

6.
阿城 《全国新书目》2008,(14):29-29
认识姚摩缘于他的书,从激情飞扬的《阿×小姐》到沉着忧郁的《理想生活》再到我手头的这本古典厚重、透着文化遗民气息的《浮世欢》,每一本书都是他思想蜕变的过程。对于他本人,我了解有限,只听说他离开北京后四处游历,并于2005年在西南边陲之地的一个深山里独自离群索居起来,以后就彻底的失去了联络。直到《浮世欢》的消息传来,才知他还笃实地活着,活得欢欣。  相似文献   

7.
《穆旦传》     
合上这本封面设计朴素的<穆旦传>,心情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肩头似乎放下了一副重担".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来说,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他一生迟到的荣耀.  相似文献   

8.
三、对作者个性的态度高尔基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的卓越品质之一,是他对作者个性,对作者固有的创作风格非常关心爱护的态度。高尔基是位伟大的艺术家,但他在编辑工作中,从不强迫作家摹仿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手法。他对所编辑的作品从内心充满热情,对作者的艺术形式特点力求理解得更准确、更全面的愿望,可作为他在编辑和评价文艺作品手稿时的特征。高尔基最尊重作家,他认为编辑工作主要是与作者共同配合的工作,而不是代替作者的工作。在编辑加工作品的手稿过程中,高尔基除力求使作品尽量达到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富于艺术表现力以外,还对作家所具有的独立创作精神表示由衷  相似文献   

9.
任何物件,一旦标以“最后”的字样,说不定就意味着它具有着文物的价值。因为“最后”的往往也就是最珍贵的。1999年5月末,我在北京采访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舒乙先生时,舒乙先生即说,人们对著名作家手稿的兴趣,部分原因即在于它的文物价值。接着,当“最后的手搞”几个字从他口中徐徐道出时,我真切地体验到了这种冲击的感觉。舒乙先生说的“最后”,实实在在叠印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间坐标上,那就是——世纪末。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便是收集保存中国作家的手稿。说起这一话题,舒乙先生不无欣慰地说,作家手稿是一种历史存在,它有生有灭,没有收集保存,它就会失去,古典文学手稿的缺失,就是一个  相似文献   

10.
我们试把廖全京这本《绿色的家园感》当作他对精神家园的一次回归,也许能更好地理解他所界定的“家园”。在“后记” 里,作者这样说:“这本小书是让乡愁给撞出来的。” 没有一种对家园的深深吸附,没有对精神家园的深切体悟,是决然写不出这本书来的。我有幸读到了廖全京的《家园的桃花》等一组散文,似乎更能透彻地理解、把握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梦书之城     
《全国新书目》2014,(7):47-48
传说雕龙戏尔得衮斯特,属于查莫宁大陆上直立行走、全体以写作为生的诗龙族,年届七十七时尚未出版过任何作品。他那热衷描写蓝花椰菜的诗艺教父,在死后留给他一份神秘手稿,手稿之精妙足以令其他作家对写作绝望。为寻访手稿作者,传说雕龙赌命深入住有各色生灵、饱藏蛰梦书的书乡市,乃至它危机四伏的地底世界……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读到赵鑫珊的名字及其著作,是在好几年以前的大学刚毕业时,一册小开本、略显厚重的《哲学与当代世界》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孤寂而充实的夜晚。时光流转,从这本《我有我  相似文献   

13.
姚巍 《出版广角》2014,(5):90-91
正脊梁,包括三层含义:罗阳是家庭的脊梁,他还是沈飞集团的脊梁,更是我们国家的脊梁。手捧带着油墨香味的新书,一年来的辛苦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脊梁——女儿眼中的罗阳》这本书是我2012年年底策划的一个选题,最初只是想出一本纪念、歌颂英雄罗阳的书。操作过程中,最初的设想不断调整,稿子也一点点完善,最终变成手中的这本厚重、大气的书。这本书从策划、约  相似文献   

14.
钱锺书和杨绛夫妇在20世纪文坛同享盛名。钱锺书去世后,杨绛致力于整理他遗留的中外文笔记,结集出版了《钱锺书手稿集》,从中可见杨绛鲜明的编辑理念,即编者对作者"人"与"文"的熟悉程度,决定文集的质量层次;编者对所编辑作品的解读能力、决定文集的精确程度;编者的分类能力和命名能力,决定文集的特色与风格。  相似文献   

15.
手稿是由作者亲手书写的稿件,是文本唯一的来源,极具珍藏价值.在电子媒介时代,手稿依然是学习、欣赏和研究的重要资源.文章从手稿收藏的历史源流和对其价值的利用开发两个方面,分析手稿在现代图书馆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二、对待稿件的态度在文学史上,很难找出哪一位作家能象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那样,拿出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审读文艺作品的手稿,特别是在苏维埃时代。他读过上千篇有天赋的和平庸的,初学写作的或已跨入文学大门的作者的手稿。有的人说他白白浪费那么多时间去阅读“文学毛头”的手稿。作为对这种讥讽意见的回答,高尔基说这是他真正的工作,无论是普希金,还是托尔斯泰,都是从“文学毛头”过来的。 1928年,高尔基在给《西伯利亚火花》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写道:“……在我的道路上遇到许多极有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遇刺后,留下了大批的手稿。闻一多先生的手稿如同他本人一样严谨不苟。朱自清曾在《闻一多全集》“编后记”中写道:“我敬佩闻一多先生的学问,也爱好他的手稿。从前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听说黄季刚先生拜了刘申叔先生的门,因此得到了刘先生的手稿。这是很可羡慕的。但是又听说  相似文献   

18.
尤若  荣正通 《北京档案》2021,(10):56-58
朴素的封面上,手绘着一颗红心.这是"两弹结合"试验"七勇士"之一张其彬的一本日记.张其彬在这本日记里,记述了他从1966年7月5日到1966年11月8日"两弹结合"试验前后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记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心路历程.十年前,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筹建期间,专程拜访了张其彬,他慷慨地拿出这本日记供展览之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震惊世界的中国"两弹结合"试验55周年,我们谨以此文纪念.  相似文献   

19.
音乐作品的原始手稿大多只有一部,而传世之作<黄河大合唱>的手稿却是两部,并且同时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中一部是1939年延安的简谱手稿,简称"延安手稿".另一部是1941年莫斯科的五线谱总谱手稿,又名"交响大合唱<黄河>"手稿,简称"莫斯科手稿".目前这两部手稿都收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两个版本,充分展现了这部传世之作的全貌.但为什么会有两部手稿,其背后会有怎样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正《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也是他最后未能完成的文学作品,这部遗著的手稿现收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手稿用钢笔在绿格稿纸上手书而成,8开64页,共计11章,8万余字。字体小巧工整,可见作家之用心。小说通过"我"的经历见闻,为读者揭示了一个道理:满人分阶层,满人分贫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