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7,(9):84-87
德育课程体系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它包括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两个维度。但是,目前我国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内容空心化、课程设置失序化、课程实施方式简单化等,已经严重影响学生"从自然存在物转化为社会存在物"的进程和速度,因此,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再造:要以学生的生活现实为依归,重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德育课程内容;遵循教育规律,建构梯级递进的科学德育课程;激活、整合德育资源,建构校本德育课程,让课程内容"实心化";活化课程实施方式,重践履,让德育课程体系回归生活,向主体性"复位"。  相似文献   

2.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中处处隐藏着德育契机,通过挖掘生活中的德育资源——引发学生情感体验、开展生活中的德育体验,内化学生实践感受、拓展延伸德育生活化,强化学生德育行为等方式,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德育融入生活,用现实生活教育学生,在生活中绽放娇艳的德育之花。  相似文献   

3.
学校生活离不开德育教学。德育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教授化德育的老路,秉承开放与生成的观点,让德育资源回归生活。德育资源蕴涵在整个教学结构中,我们将从三个维度来分析教学结构,发掘其中的德育资源。一、发掘教学活动主体的德育资源教学活动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从  相似文献   

4.
有效整合各种德育资源,让德育走向生活、走向现实、走向社会,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浙江省余姚市第八中学德育工作的特色与亮点,具有梁弄特色的"红绿双色文化"让学校在区域文化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学校通过借力这些鲜活的、原生态的"红绿双色文化"资源,发挥本土德育资源的育人功能,以红色文化资源引领学生的道德走向,以绿色文化资源指导学生的道德成长,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德育工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让德育回归生活,把生活还给孩子,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这就对我们的德育工作提出了精确的要求,即我们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因此,我们在发挥地方德育资源教育效能过程中,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德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才能显现真正的实效。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  相似文献   

7.
德育教学要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变"书本德育"为"生活德育";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并指导学生科学生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探究,促进学生发展;重视创新使用教材,延伸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8.
"生活化"德育资源是和脱离生活的"教授化"德育资源相对而言的,它突破并超越了"教材中心性"。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通过"生活化"的形式进入课程,只要有助于养成德行,丰富情感,都可能成为生活化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9.
<正>李镇西老师曾指出:"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强调"德育应该给孩子呈现一种自然的生活常态,一种举手投足的自然"。把德育看作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就是努力让师生共同生活在一种充满道德感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彼此学习,情不自禁地互相感染。那么,如何让日常生活充满德育因素而又了无痕迹呢?我想通过两个教育故事,诠释作为生活方式的德育应该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主席曾语重心长地说:"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是大家公认的,那么,怎样行之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呢?秉承我市"生活体验式德育"课题的启动、实施,龟山中心学校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着手,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规范言行,陶冶情操,树立理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11.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是培养人才的要求。德育,它潜藏在知识体系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领悟。教师要既重"授业"又重"传道"。生活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对生活资源充分利用,使学生学会做人。如,让学生在父亲节、母亲节为父母做礼物;独自接待亲戚或远来的朋友;体验做一家之主的滋味;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假期参加社会实践等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尊、自爱、宽容、理性等品质,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教育界最主要的话题就是立德树人,"德"是"人"的德,"人"是有"德"的人.生活德育有两个内涵:一是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实施德育,二是让学生在德育当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实现德育,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坚持德育过程向生活开放,三是坚持生活德育过程中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生活与德育联系在一起时,学生的自主认识可以得到尊重.在初中德育中采用生活德育的思路,实际上是将德育进行课程化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生活中实现德育,在德育中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13.
把德育课育人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要求和行动,教学方法很重要。它是桥梁,是纽带,是途径,那么德育课应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呢?首先,让德育课回归生活,体现德育的生活化。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学生"生活"在"日常世界"中,体验着"活着"的"意义",并通过"生活",不断地揭示"生活世界"的"意义"。这就要求德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  相似文献   

14.
休闲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新领域。当前,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大趋势下,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了理论资源。在生活德育视野下,应该针对休闲德育问题系统设计建构课堂教学、生活体验、环境熏陶"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生活德育,就是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德育。生活德育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自主地建构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变传统说教式的德育课,如何增强德育实效是我们一直在探寻的。如果把德育课程引入研学活动中,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让德育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更能增强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是知识丰富、能力超群,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品德、丰富的情感、健康的个性。时代呼唤德育,学校德育该如何应对?本文进行"无痕"德育策略的探索与实践——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课堂设计在关注学生生活、学习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关注把德育自然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一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让德育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的无痕境界。  相似文献   

18.
莫建明 《师道》2007,(10):35-35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离开德育谈教育无异于缘木求鱼。故今天,我们希望中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就不能不将目光更多地投射到德育问题上。德育要"贴"心。德育即生活。"贴"心就是德育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德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学校周边有利的德育资源,开展有特色的德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思想品德教育。我校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和深圳市情,准确把握和分析“生活德育”,“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在体验中学会交流、合作、关心、帮助他人,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20.
德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学校周边有利的德育资源,开展有特色的德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思想品德教育。我校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和深圳市情,准确把握和分析“生活德育”,“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在体验中学会交流、合作、关心、帮助他人,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