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冯梦龙在他辑录的《挂枝儿》中对这些时调歌谣做了大量的点评。这些笔记体的批语虽然形式传统。但批评的情感尺度却是解放的,是晚明浪漫主义个性解放思潮的体现;这些批语虽然是零星散落在各处的,但却从整体上体现了冯梦龙对“挂枝儿”的文学价值文学特质的的体认。  相似文献   

2.
冯梦龙是我国明代的一位杰出的通俗文学家。其所编著的民歌集《挂枝儿》和合称为“三言”的话本集《喻世明言》(原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早已脍炙人口了。但是关于他的生平事  相似文献   

3.
刘聪 《文教资料》2010,(29):111-112
民歌《挂枝儿》具有丰富真切的艺术魅力,受到市民阶级和文人的追捧,这和它大量灵活妥帖地使用修辞手法分不开。本文以冯梦龙辑评《挂枝儿》里的民歌为例。主要分析比喻、比拟、夸张、衬托这几种修辞格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4.
民歌是语言民俗的一部分,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民俗事象。以冯梦龙《挂枝儿》、《山歌》等为例,可以考察明代民歌中的多种民俗如婚恋民俗、信仰民俗与生产民俗。研究明代民歌中所蕴含的民俗事象有多方面的意义:明代民歌与民俗是紧密结合的,对民歌与民俗进行综合考察是中国历来的优良传统;明代民歌有助于明代民俗语言的研究;明代民歌中的民俗事象的解读有助于对明代民歌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5.
明代民歌在中国文学演进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与晚明文学新思潮的关系,向来是文学史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具体文本入手,确认"民歌"乃本土词汇,非外来语;民歌与散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歌乃文学史、文化史研究之珍贵资料;冯梦龙辑《挂枝儿》原作《打枣竿》等。  相似文献   

6.
《云谣集》是敦煌献中的一部民间曲子词集,据学考证,所写多为盛唐时期民间流行的歌曲,其中大部分词反唐代民间男女的两性关系。《挂枝儿》是明代冯梦龙辑评的一部民歌总集,也鲜明生动地反映了明代各阶层人民生活中的男女两性关系。从《云谣集》和《挂枝儿》两部民间诗歌集的对比中,能够鲜明地看出,从唐到明男女两性关系由隐到显,由封闭开开放,由含蓄到直露,由正统到淫俗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对于我国言情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两方面的贡献:其一,搜集整理了大量言情文学作品。他辑录的民歌集《挂枝儿》、《山歌》,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散曲集《太霞新奏》,戏剧集《墨憨斋定本传奇》,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在《挂枝儿》、《山歌》评注中体现了他进步的文学主张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深刻地揭示了明代民歌的思想内涵,标举了民歌的“情真”这个核心的审美价值,用评注的方式总结出了民歌创作风格特色和技巧方法,总结出民歌俚俗、尚奇、谐趣等审美价值取向,揭示了民歌在艺术方面的魅力.冯梦龙对民歌美学理论的探讨是开创性的,对我们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丽芳 《文教资料》2006,(28):36-37
冯梦龙所辑的《挂枝儿》、《山歌》两部明代民歌集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世俗生活内容,表现出强烈的自在、自由的民间精神,为文坛输入了勃勃生机,以其俗而不滥、淡而有味、形拙实巧的艺术特征,在生活的沃土上绽放着绚丽夺目的光华,在中国民歌史上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10.
《挂枝儿》的由来及成书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挂枝儿”又名“打枣竿” ,这一点王骥德在《曲律》卷四《杂论》已明确说过 :“小曲 [挂枝儿 ]即 [打枣竿 ]。”现代学者都倾向于“挂枝儿”与“打枣竿”同调异名的说法。如 ,赵景深在 30年代就已断定 :“《挂枝儿》……与《打枣竿》实是一物的两名。”[1 ]关德栋在《挂枝儿序》中说 :“‘打枣竿’和‘挂枝儿’等曲调名 ,实是一种基本曲调的异名。”[2 ]他们的依据都是王骥德“挂枝儿即打枣竿”的明确断语。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如 ,沈德符说 :比年以来 ,又有 [打枣干 ]、 [挂技儿 ]二曲 ,其腔调约略相似 ,则不问南北 ,不问男女 ,不问…  相似文献   

11.
真情真性 亦俗亦雅——略论冯梦龙民歌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通俗文学繁荣兴盛,民歌小调更是风靡一时,成为明代通俗文学的一枝奇葩.它受到了当时文人学士的极大重视.冯梦龙所辑的<挂枝儿>、<山歌>两部民歌集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世俗生活内容,表现出强烈的自在、自由的民间精神,为文坛输入了勃勃生机,以其真实自然、亦俗亦雅的艺术特征在晚明文坛上绽放着绚丽夺目的光华,在中国诗歌史上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12.
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融合了民间传说的精华,是中国蛇精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描写了白娘子与许仙的人蛇之恋,带有浓重的悲情色彩。本文从佛偈、人蛇形象出发,探讨人蛇之恋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明代民间文学遗产非常丰富,其中又以民歌为最,沈德符在他的《野获编》中记述了明代民歌繁盛的景况,他说:“自宣、正至化、治后,中原又兴《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自兹以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绞丝》之属。……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  相似文献   

14.
历代民歌中,均有多种表现手法运用其中,因其使用得贴切与普遍,有些已成为某种歌体的标志,如《诗经》之比兴,六朝民歌之双关等等,《挂枝儿》、《山歌》中亦是如此。比兴、重叠、双关等多重表现手法的运用,极大增强了《挂枝儿》与《山歌》的表现力,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民歌史中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5.
万连云 《文教资料》2014,(29):98-100
妇女自古就是多情,上至《诗经》,《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下至冯梦龙的《山歌》、《挂枝儿》等等,有多少是出自妇女之口,亦或是说有多少是描写的妇女。妇女的情感比较丰富而且易受外界的触动,像在山歌民歌中,出自妇女之口的则更是不计其数。她们用这些通俗易懂又朴实平白的歌谣来展现自己的恋情和生活,河阳山歌中的表现女性恋情的山歌也正是像这样产生的,山歌反映了妇女的生活和感情问题,正如刘经庵在《歌谣与妇女》中说到:“歌谣是妇女的文学与妇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挂枝儿】和【挂真儿】常被人误解为音同实亦同。其实二者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在南曲作家那儿,南曲【挂真儿】与小曲【挂枝儿】二水分流,并不混淆,明人只在指称小曲时把二者混用。【挂枝儿】虽然是南人向北人小曲【打枣竿】学习的产物,但同时也吸收了南曲【挂真儿】的营养,并因此易名。【打枣竿】是其源头,《挂真儿》是汇入其中的流。  相似文献   

17.
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融合了民间传说的精华,是中国蛇精故事的集大成之作。故事中白娘子与许仙的人蛇之恋带有浓重的悲情色彩,这种悲情似乎存在逻辑上的必然性,究其原因还是要从人妖相恋的主体身份以及许仙爱情的利欲性来说。  相似文献   

18.
《三言》是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的代表作,是三部书、120篇小说的总称。《三言》中多数作品是冯梦龙在前代小说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创作的;在加工、整理前代小说的再创造过程中,冯梦龙融进了大量自己的思想观点,对以往小说表露出的妇女观有意无意地作了修整、变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传统民歌发展史上有这样几个经典性的标本,并且带有各自独具特色的时代印记。一是《诗经》,学界共识是《国风》中大部分篇什是其时流行的民歌,蓬勃的生命力至今令人景仰。二是两汉乐府,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秉性为后世叙事性韵文的创作树立了标杆。三是明清民歌。李梦阳的"真诗乃在民间"(《诗集自序》)说,为明代民歌的兴起作了理论上的储备,李开先、袁宏道、冯梦龙等人则是以编撰、鼓吹民歌的实践,为《挂枝儿》《劈破玉》等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成就了"我明一绝"(卓珂月语,见陈宏绪《寒夜录》)的奇妙景观。清代乾隆以后,民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南北交汇,城乡交汇,雅俗交汇,  相似文献   

20.
冯梦龙与《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似乎已为学界所认定。但是翻检一下现行的几种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以及一些比较权威的评价冯梦龙及其《三言》的文字,不难发现,在评价冯梦龙时几乎众口一词,都认为他是一位通俗文学的倡导者。他在《三言》以及其他通俗文学的编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在评价《三言》时,也往往只把它看成是由冯梦龙编选的包括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小说集。因此,在论及冯梦龙时往往很少涉及《三言》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在论及《三言》时,也很少涉及冯梦龙的思想和小说理论。基于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