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国家和民族的期盼。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毫不含糊地作出自己的回答:通过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全面地夯实基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一、“活”用教材1.挖掘教材中的创新资源小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小学语文教材描写了大量创新性的“物”。这些“物”,有世界最古老的拱桥“赵州桥”,有巧夺天工的“马踏飞燕”,有令世人惊叹的“万里长城”,有雄伟壮丽的…  相似文献   

2.
韩晨瑄  严丽 《江苏教育》2022,(29):10-12
书法是一种物型文化形态,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诗歌是流注其中的一种文化气息。两者的结合,是一种境界、韵味的“中和”之美,也是一种主观心灵世界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表现。在新时代背景下,书法与诗词的“传志”,有助于学生“树德”;书法与诗词的“结合”,能因其“实用”而服务和教化大众。  相似文献   

3.
在地域空间旅游化的过程中,旅游地生活空间和旅游空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基于此构建了旅游地二元世界的变迁模型:(1)旅游地存在二元世界——居民世界和游客世界,旅游地经历了居民世界和游客世界从“分离-共享-再分离”的变迁过程;(2)居民世界旅游化导致以市井生活为标志的吸引物异化,市井生活经历了“生活化-吸引物化-吸引物异化”的过程;(3)游客世界存在“非真仍喜”的旅游体验悖论,即使旅游地的吸引物“非真”,但旅游者愿意“信以为真”,并乐于沉浸于符号化的场景中,因为这种场景能满足游客“在家”习惯下的“异地”体验。通过提示旅游地二元世界的形成过程、居民世界和游客世界的变迁规律,可以为旅游地管理和处理居民游客关系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为我之物”?我国流行的许多辞书和论著都认为,为我之物就是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物”,“‘为我之物’和‘自在之物’相对而言,指被认识了的事物”,为我之物“即被我们所认识了的东西”。其实,这些对“为我之物”概念的界说都是片面的,违背了恩格斯对“为我之物”的科学规定。恩格斯是怎样规定“为我之物”的?他是在什么意义上引出并运用这个概念的?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得不在这篇短文中把恩格斯那段有关的论述不厌其烦地引出来。针对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谬论,恩格斯指出:  相似文献   

5.
刘静  吴立保 《文教资料》2006,(16):77-78
经验论构成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根基。他以经验统摄心与物,把经验引向本体化,导出人化的实在和生活世界。人在生活世界中就是不断的生长,因而,生长和经验相通,生长就成为杜威教育哲学的本体。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它对教学改革的启示就是要消除师生关系“中心——边缘”的理解模式,实现“主体”关系范式到“主体间”关系范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教育,与学生达成主体间性的理解与沟通。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设想《离骚》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滥觞,被选入多家语文教材,因诗歌较长,各版本教材的选文有差异,但共同折射出的独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却是一致的。“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屈原独创的“离骚世界”是教学的抓手,而“美”又是这个世界的突出特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和动情点,是走进离骚世界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地理教学中,有时我把几个地理名称“首”字相连,即成实现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一,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这对相声演员来说,也有借鉴之处),教师随即指出:“这在世界各国中,只有我国所具有。”学生听了,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比如,表示“方位”、“季节”、“色彩”“矿产”“天文”、“气候”(天气)、“动物”、“植物”、“数理”等等,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兴趣,引领步入写作的殿堂赵江:我认为兴趣是主体对外在事物保持的敏感而积极的心理状态,建立在这种心理状态基础之上,就会使习作主体以充盈的心灵感受客观世界。学生就不会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客观之物”就会变成“眼中之物”,只有“眼中有物”,才能做到“笔下成物”。周益民:同意你的观点。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反映生活的,这种表达与反映不是机械单一的对客观事物的“镜面再现”,而是经由主体情感参与的“合金体”,本质上还是兴趣的问题。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很注意这一点。例如习作四,“……回忆一下,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本…  相似文献   

9.
我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工作岗位上一呆就是18年。上大学时,我上德育课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以后,是将思想品德课当知识来操作,受着一种“知识逻辑”的宰制。知识是统治者,学生是盛装知识的“容器”,我的任务是把知识作为其工作对象,意欲穷尽己之所知而予学生。古人云,“君子不器”。学生本就不是物,而是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以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作为人、要“成人”的学生呢?我们又该怎样教育学生呢?人化、化人教育是使学生成人的,而不是成物,即“育人”而非“育物”,“人化”而非“物化”,“人育”而非“物育”。应是一种“人育德——育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哲学中“物我关系”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提出的,与康德“为我之物”中的“物”、“我”不是一回事。说陆九渊哲学体系中“‘心’和‘物’的关系是颠倒的”、“‘心’就变成世界万物的本源”的评论,毫无事实根据,纯属虚言妄说。“如镜中观花”是一个比方,与禅宗思辩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由“物”到“人”的问题提出了见解。那就是 :教师是实现学生由“物”到“人”转变的前提和关键 ;要把学生置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的层面上 ,让学生参与教学 ,使其形成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以便实现学生“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首感物抒怀诗。感物抒怀的“物”就是诗题所标明的“青纱帐”与“甘蔗林”。这两种“物”是如何协调在一首诗中?诗人是如何通过两种“物”抒怀的?在讲法上宜从诗题入手,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循着诗人的感情脉络理解全诗。在具体步骤上可以依次提出三个相联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思路与诗人的思路取得一致、感情产生共鸣。第一个问题:连接“青纱帐”与“甘蔗林”这两个互不相属的“物”的纽带是什么?在诗中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指导学生重点理解第一节。诗人看见甘蔗林,“想起青纱帐”,青纱帐“令人神往”,甘蔗林“翻动”“衷肠”。从“想”、“神往”、“衷  相似文献   

13.
一、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材,使其在落实三维目标中成为主体“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才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准备习作材料,学生写的才能是“我”的认识世界的生活,才能在世界中认识“我”的生活。为此,习作要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材,使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有着丰富的储备。注意习作内容的整体性,观照学生获取习作材料的过程。叶老说:习作要写出自身的经验,要从整个生活里去下功夫。学生的篇篇习作,所写的人、事、景、物,都要经历“观察———思考———评价———表达”的过程。习作指导时,必须从学生表达出来的内容入手,去…  相似文献   

14.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谓“物理”,就是通过“物”——物理实验引入物理概念,研究物理规律。就是要以“物”喻出“理”的本质,以“物”明了“理”的内涵,以“物”揭示“理”的真谛。因此,物理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和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得不重视发挥物理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及终身学习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物”是什么?“物”是指客观世界各种具体的事物,一棵树,一朵花;也可以是一个生活场景,一个事件过程,一个细节。“意”是什么?“意”是指作者的主观体验,是某种观念性的东西;既可以是某种思想情感,也可以是某种观点态度。概而言之,物是指一个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意是指物所触发或暗示的意蕴和情感。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写物感到无法落笔,写不出对物的情感。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物的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物的深刻了解。要让学生写物真正“活”起来,就指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并运用好写作技巧,运用好修辞,注意细节,写出感受,从而让写物“活”起来。  相似文献   

17.
牟宗三改造了康德的“物自身”学说,对这一概念予以实体化和价值化,将康德那里“3+X”的结构转化为“心体物用”的结构,进而将“本体界”等同于“价值世界”。牟氏在以上的改造过程中,一方面混淆了康德哲学的语境和神学的语境,另一方面混淆了“时空中之物”的有限性和“上帝所造之物”的有限性,因而不能令人信服地证明“物自身是一个价值意味的概念”。这种“价值优位”的立场来自于儒家传统,在现代性的语境中成为“价值的泛化”,而儒家思想的现代发展必须克服这种倾向,尊重事实世界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8.
情境教学主张“形真”“情切”。“形真”就是把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真切地再现出来,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强化学生的感知过程,让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情切”就是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用笔之情,对自然,对人物,对事情的挚情,以之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情感,理解作品的意境。情境教学认为,一旦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便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主动深刻。于是学生也就会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学习语言。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中“以物观物”的思想,可以启发语文教师从“以物观物”这一思想内涵切入教学,将其能动地运用于日常教学,如此,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更能推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胃口”,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物理课应增强以下“三味”。一、物理课要突出本味众所周知,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谓“物理”,就是通过“物”—物理实验引入物理概念,来研究物理规律,就是要以“物”悟出“理”的本质,以“物”明了“理”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