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我翻阁了近一年半以来的“真理报"的国际评论文章.从这一段时期的"真理报"的国际报道来看,国际评论文章大体上有这样几类:(一)评论员评论;(二)观察家评论;(三)"国际评论";(四)"国际轻济原评论";(五).国际问题的短评和札记等.先说评论员评论.。署名"评论员"的评论,是代表报纸发言的一种评论,从内容来看往往是评论当前国际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或某一国的政局(如评论日本大选等)等等.篇幅一般较长,短者三千字,长者可达五、六千字.署名"评论员"的文章,还有以"国际评论"为题的一种.这种评论是粽合评述当前国际上重大部问题的文章,而不是像前面那一  相似文献   

2.
尽管地方报纸的国际新闻报道已开始在各个层面展开激烈的竞争,如,增加版面,拓展稿源,争取获得独家新闻……但在国际评论上的竞争却相对显得冷寂,一是开展国际评论的地方报纸数量少,除唯一拥有驻外记者的文汇报及几家沿海开放地区的报纸外,很少有地方报纸搞国际评论。二是地方报纸上已有的国际评论在量上有待增加,在质上有待提高。 国际评论过去一直为少数中央级报纸所独有,那么,国际评论是否只是中央级报纸的事,地方报纸无须涉及呢?答案是否定的。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步推进,国际新闻传播在地方报纸上逐步加强,地方报纸开展国际评论已是一种需要和趋势,天地广阔,不宜自设禁区,自缚手脚。  相似文献   

3.
不少老一辈国际新闻人曾阐述过国际评论写作的经验与心得.①但如何办好国际评论版面或栏目,至今却尚未破题.这一是因为国内虽有数千家报纸杂志,关于国际话题的评论在各大报刊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但是纯做国际评论的版面却寥寥无几:二是传统印象中的国际评论"只有极少数权威人士才能撰写"②.国际评论"大众化"、"社会化"的历史并不长,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很少有人真正研究过国际评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办报办刊理念.③笔者从事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面编辑工作有一些年头,在工作中萌生点滴的感悟.在此愿拿出来分享,并向大家讨教.  相似文献   

4.
十一月十八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国际评论写作座谈会。解放军报姚远方同志在会上作了发言。这个发言对解放军报的国际评论工作做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介绍,特别是对国际评论写作过程中如何抓活思想,把活思想抓得准,抓得紧,抓得深,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这个经验,不但对于写国际评论,面且对于报纸搞好国际宣传都是很有启发的。我们向读者推荐这个发言。  相似文献   

5.
彭迪的国际评论大胆创新,风格独特,思想深邃,逻辑严密,讽刺幽默,尖锐辛辣,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深刻久远的影响,是新华社国际评论的一个高峰,是中国新闻发展史上精彩的一笔.彭迪的国际评论"为在国际上反映中国的呼声和探索中国记者的独特风格,为后来的国际新闻和评论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①.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彭迪的国际评论,至少可以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收获和借鉴—一知,情,文,快.  相似文献   

6.
国际评论是新华社历史上的传统优势报道之一.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为新华社撰写过不少国际评论,如1949年他就美国国务院发表的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写给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连续撰写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评论文章,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新华社国际评论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7.
詹蔷 《今传媒》2010,(11):54-55
以《独立报》评论员约翰.哈里的评论文章出发,分析国际新闻评论选题的特征。约翰.哈里的评论选题呈现如下特征:第一,事件性选题为主,事件性选题非事件化处理;第二,评议对象广泛,国际化视野;第三,选题不追赶热潮,强调深度思考。其选题特点一定程度反映了如今国际新闻评论的选题特征和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人们除了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关心国内的政策、环境之外,比以往更加关心外部世界的状况,对国际范围内发生的大事给予更多的关注。然而从现今各大报纸的国际报道内容来看,普遍存在着重单一事件报道轻事件分析评论的现象。我们经常能够阅读到的只是有关各国首脑的活动、某国政权的更迭以及关于地区冲突、局部战争等的文章,而有关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分析评论都很难从报上找到,这既不符合正在出现的全  相似文献   

9.
评论是报纸的一面旗帜,国际评论也是报纸国际新闻版的旗帜。应该说,正确引导国际舆论主要是靠国际评论。翻翻中央各大报就会发现,在国际重大问题和重大事件上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有自己的评论。而省报则显得有点沉默寡言。其实,撰写国际评论并不只是中央大报的专利,省报作为党和人民  相似文献   

10.
彭迪同志是延安时期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在新华社工作了40多个春秋,近30年来一直从事国际新闻报道,他撰写的各种体裁的国际新闻报道难以数计,其中许多独具风格的国际评论尤为脍炙人口。他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国内外知名的国际问题评论家之一。新近出版的《彭迪国际评论选》中收集的只是他的部分作品,但也多少可以反映出作者在撰写国际评论方面的功力、才华和成就。这本书的出版,为从事国际新闻写作的同志,特别是年轻的同行们,提供了一份很好的研究、学习材料。党的新闻工作者,首先应该是一名战士。这是党  相似文献   

11.
徐盟 《现代视听》2012,(7):17-21
随着电视媒介技术的发展,国际新闻评论的节目形态日趋多样化,主题也日趋多元化。在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国际交流更加密切的背景下,中国的声音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加强中国电视媒体国际评论的国际传播力势在必行。本文将分析中国电视国际新闻评论的题材特征,关照不同主题新闻国际评论的风格,并探讨做好国际新闻评论对于中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的国际评论写作马世琨我们讲新形势下的国际评论写作,新形势主要指什么?我概括为这样三点:一是我国对外政策作了重要调整。随着党的基本路线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对外政策也由搞世界革命转变为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13.
国际评论与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是反映编辑部立场和主张的宣言书,是快速、有效参与舆论斗争,正确引导舆论的有力武器。国际评论就是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依据我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对重大国际事件作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日趋复杂。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对国际事务的看法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另一方面,境外反华势力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从未改变,部分西方媒体推波助澜抹黑中国。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国际评论工作,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湖北日报2012年和2013年的两轮改版中,先后在国际版和时评版开设"话天下"和"国际观察"专栏,刊发本报撰写的国际评论。作为时事版主编,一年多来,我紧紧围绕重大国际问题和涉我利益事件,累计为这两个专栏撰稿150余篇,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般而言,一张省报往往重新闻胜过重评论,而就评论而言又往往重“省评”(针对本省事务的评论)、重“国评”(人民日报、新华社社论或评论),而对国际问题发言不多,即“重内轻外”。  相似文献   

16.
曾几何时,国际评论因为专业性比较强,只是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专利.而这几年,随着地方媒体尤其是地方都市类报纸重视国际新闻的采访和编辑,对国际评论也越来越重视.虽然地方都市类报纸很重视国际评论,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在影响力上还是与中央媒体和专业媒体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观察家评论和述评同本报评论员文章性质相近的,还有观察家评论、工作述评。观察家评论是“文革”前人民日报发表国际评论的一种形式,其重要性介于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之间。这种评论发表时只用《观察家评论》的栏目名称,既无“本报”字样,也没有作者署名,加上选题精慎,决不用于送往迎来之类礼宾应酬,也不用于一般国际事务的泛泛而论,写法上着重于分析,寓评论于“观察”之中,很引入注意。外电通常认为它是“中共高级人士”的评论,国内读者也很欢迎这种有分析、有见解的国际评论文章。“文革”中,漫骂代替了分析,“观察家评论”便消失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相似文献   

18.
王代强  肖峰 《东南传播》2012,(1):147-148
写好国际评论,选题应做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立意应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布局应坚持"巧设计、妙安排";写作应追求"寓事于理、寓情于形";风格应定位"大众化、个性化"。  相似文献   

19.
时常收到省内外一些作者的来信,询问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影视评论稿件。回答的多了,便有了常说的几条,记下来,供影评爱好者参考。一、立论要正确什么叫立论?立论,在传统文论中也称立意。影视评论文章的立论,概括评论的中心思想和基调.相当于一般文章的主题,它是评论分析作品,论证观点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研究新闻采访的书籍较多,而讨论评论采访的文章却很少。写评论需要采访吗?怎样进行评论采访?本文作者根据多年从事评论工作的实践,讲了“三得”,很有新意。感谢作者向本刊提供这篇有真切感受和独到见解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