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体育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可以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学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对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结合体育教学的学科优势及高职大学生心理特点,合理整合教育资源,进行相应的体育教学优化策略研究,以期为改善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及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合体育教学的学科优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干预,试图构建适合大学生的优化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等的得分上比实验前有显著性下降,且优于对照班。表明本次实验研究设计的优化体育教学方案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且效果优于传统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4.
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耐挫力,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提高校体育教学的系列策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促进作用,力求稳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家教委的有关调查和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提出了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文章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可行性的了解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使心理健康教育尽快融合到体育教学中来,从而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同时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利用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在不打乱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专门设计了体育心理健康教学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学生在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敌对因子、焦虑因子的得分上比实验前有显著性下降。表明经过教师精心专门设计的体育心理健康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效果明显高于一般的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堪忧,心理障碍在大学生群体中已表现得相当普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发体育多元功能的需要。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调查高校目前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状况的基础上,构建出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以便推动体育教学更好地发挥其心理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对体育教学方面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就如今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阐述了体育教学对高职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特殊功能,并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
依据近几年有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资料,针对大学生内存在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结合实际教学,提出了体育教学中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路和措施,以便从根本上克服当前高校体育存在的弊端,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使高校体育在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教育中作出积极地贡献。  相似文献   

11.
探讨拓展训练在高校开展的意义和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而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拓展训练的关系,为更好地在高校开展拓展训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需要和社会要求出发,开展以必修课为基础的普及教育、以选修课为辅的系列教育、以活动化课程为补充的实践训练、以报告讲座为拓展的学术活动,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认识不够、模式不新、队伍不强等诸多问题,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等方面入手实现变革和创新,切实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该项工作深入发展,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丽水学院23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它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为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高校辅导员应改进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加强自身理论修养,突出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心态,多途径地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人格类型的比较研究表明:普通大学生群体中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与学业成绩关系紧密,身体素质水平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对人格类型形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究太极拳锻炼对我国大学生长期身心效益的影响,笔对66名大学生参加太极拳锻炼进行田野实验,学生自愿参与。经过24周的体育锻炼,前后测试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指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显性提高。太极拳锻炼,学生的SCL-90的身体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忧郁、敌对、恐怖、偏执等各个因子得到显变化,说明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太极拳锻炼,学生的注意广度、被动反应时等认知功能提高,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高职生较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要面对更多来自生理、心理、环境的变化,要承受更多的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多重压力常造成他们的心理困惑和障碍。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对南昌地区五所高校2005级928名新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一年多的心理教学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心理指标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t检验,各个因子之间都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要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Despite high rates of mental disorder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very few seek professional help. University teaching staff are well placed to connect students with mental health care.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university staff attitudes to and knowledge about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r whether these factors influence their experience with and assistance of students with these problems. A total of 224 teaching staff members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completed an anonymous online survey via an email link (16.4% response rate from N ~ 1370). Measures included demographic and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experiences with student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of depression (literacy) and attitudes to depression (stigma). Strength of stigmatising attitude did not predict whether a teaching staff member would approach a student to assist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eaching staff with higher levels of depression literacy (OR = 1.14, p = 0.007) were more likely to feel sufficiently informed to help students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Ensuring staff complet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training and have adequate skills to respond appropriately to students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ay help in connecting young people to appropriate care in a university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