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恶搞文化看后现代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是近几年才开始盛行的词语。随之形成的“恶搞”文化更是以燎原之势迅速在国内蔓延。对于“恶搞”文化的快速传播,媒介在幕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从“恶搞”文化的传播中看到后现代主义对于今天的媒介及其文本的影响。本文旨在对“恶搞”文化和媒介关系进行后现代主义的初步探寻。  相似文献   

2.
走向媒介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大众传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媒介文化已成为当代文化的新景观或新现实。在正面当下问题意识和借鉴西来学术的基础上 ,要把“媒介研究”提升为“文化研究” ,走向“媒介文化研究”。由此初步解析当下流行的“媒介文化”概念 ,探讨媒介文化作为新型生活方式的特点 ,追寻当代中国媒介文化研究和批判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相似文献   

3.
论媒介权力的来源与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媒介技术造成的“信息落差”是媒介权力的根本来源。媒介权力必须在公众参与下才能得以实现。媒介权力的本质是一种公众权力,是公众委托给“把关人”行使的权力。各种社会权力向媒介渗透,使媒介权力呈现出不同的面目,但作为公共权力的内核是没有改变的。媒介权力具有两重特性:即工具性和社会性。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为凸现媒介权力的社会性创造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贵州大学潘雪在《试论媒介的权力及其异化》一文中指出:随着传播手段和技术的日趋现代化,媒介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媒介权力的范围及运用等方面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异化的主要表现有:权利滥用、角色错位、权力越位和媒介化生存导致受众自我迷失。  相似文献   

5.
大众媒介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与思维活动以及形成普遍社会心理,来产生一种对个体支配性的媒介权力。在这种媒介权力的背后,我们不仅能看到技术所起的巨大作用,同时能看到这种权力往往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这种媒介权力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成为一股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运用不当,也可能走向异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做过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卢卡奇的“物化”是贯穿《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的重要思想,法兰克福学派则继承了其中的批判思想,着重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媒进行分析和研究。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异化更加严重,文章就传媒所造成的三个方面的异化进行论述,力图为媒介批评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传播政治经济学正日渐成为颇具活力的学术思潮。该学派重视对文化生产与传播背后的政治与经济力量的分析。它给当前的媒介文化研究带来了丰富的启示。梳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演进逻辑,从传播政治经济的核心概念“权力”出发,揭示媒介产品的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权力的运作机制,以及由此给公众的“权利”带来的侵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媒介文化”批评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拓展了“媒介文化”概念的内涵,提升了其学术观照的层次。二是全面认知“媒介文化”的功能,立体透视其多元影响。三是追溯“媒介文化”的源流演变,把握其发展趋向。整体观照“媒介文化”的研究现状,在以下几个层面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第一,“媒介文化”的概念内涵应进一步明确界定一第二,要遵循学术规范,加强学科建设的细密化和扎实基础。第三,应该密切关注广大农村、农民和工人、市民与媒介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麦克卢汉媒介技术的差异性视角揭示了媒介对于沟通与文化、个人感知之间的决定性影响,将其理论视角延伸至媒介权力,将有效地解决媒介权力研究缺乏媒介技术分析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生产,不仅充当着文化领导权争夺战中的重要信息媒介,也是文化领导权的统治实践产物.实施文化领导权争夺战的“有机知识分子”,因所秉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巨大差异,形成了左翼、启蒙与民间三种基本类型,他们集体性的通过“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主题的文学生产实践,对民众进行着幻化与引导,以此进行着自身文化领导权的“构建”.当权力主体在权力格局中取得相应的文学话语权之后,则再次通过文学生产进行着最大化的权力“维持”,由此形成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学的思潮面貌和美学风尚.因此,中国文学百年来的发展,背后的操控力量来自于不同意识形态主体阶层对文化领导权的掌控与更迭.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从权力争夺战的视阈出发,对我们重新认知中国文学的发展动因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1.
"软权力"竞争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权力”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同化力与规制力。“软权力”竞争以文化、知识、制度的竞争等为主要形式,注重合作、说服和渗透.具有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而不同”、博采众长、会通百家,主张以和为贵、平等相待、诚信合作、互利互惠,在“软权力”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2.
从"大众文化"到"媒介文化":精英主义式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利维斯到威廉斯、霍尔、费斯克,英国文化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威廉斯对“文化”这一关键词的重新阐释,一方面,把文化的观念从体制化的传统封闭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鲜活而复杂的思想和体验;另一方面也表征着他们对传统精英主义文化立场的消解。受之影响,我国学界10多年来的文化研究也走过了从“大众文化”到“媒介文化”的转变。分析这一转向,不仅有助于我们认清问题,而且对推进我国当代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穿越”文化是当今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背后不仅有着复杂的社会动因,更隐匿着极强的媒介逻辑。对于“穿越”文化的思考,不仅要和媒介的发展密切相连,更要具有“穿越”媒介的反思精神。  相似文献   

14.
国内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具有很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媒介素养教育很难获得成功.根据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属性以及其历史发展的轨迹,视觉文化为导向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视觉文化内涵促使媒介素养教育从根本上摆脱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消解了“保护主义”存在的基石.由于国内视觉文化还未成为主流文化,必须选择有价值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彰显地域特色的、能够适应教育规律的视觉文化内容进行整合与建构,才能使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和福柯的微观权力论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与福柯的现代微观权力观既存在着相似性和延续性,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他们都认为现代权力无处不在,权力既是强制性的,亦为非强制性,同时权力也是生产性的。福柯不再把权力当作一个政体,而是努力揭示在关系场域中权力的运作规律和绵延以及权力机制对个体的规训作用。葛兰西注重于对群体意识形态的统一规划和统治政权对这个群体的争夺,而福柯却注重权力对个体的询唤和规训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继2004年超级成功之后,2005年“超级女声”再一次风靡全国。种种对此有关社会的、经济的、美学的、文化的所谓“小题大做”,或许囿于“技术决定论”的诟病,都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淡化了对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关注。因此,文章从大众媒介的角度切入,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鉴于媒介学与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媒介环境学在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上的相似性,德布雷对“媒介”的概念进行了拓展,提炼出“媒介”的四层含义,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学术名词——“媒介化”和“媒介域”。从媒介定义、研究问题和分析框架三个角度,对这两个领域的核心假设和关键概念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整个学术史的发展脉络加以阐释。媒介学在以下两个方面富有创见:首先,媒介学将“媒介”定义为由“设备—载体—方法”组成的系统,一反此前媒介环境学对物质载体和技术设备的过度关注,突显了媒介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属性;其次,为避免出现媒介环境学中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倾向,德布雷搭建了一个由传播工具和文化环境共同组成的分析框架——媒介域,用于分解和解读人类文明史,从而为弥合主体与客体、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对立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雷蒙德·威廉斯是伯明翰学派最早研究大众传媒的学者。他的媒介批评理论,建立在文化唯物主义原则之上。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文化的主要实践方式,其发生与扩张同社会意向密切相关,隐匿着经济与权力关系。媒介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表征于报刊、电影、电视、广告等具体形式之中。民主式传播体制,更具协调、组织功能,对形构平等基础上的人类共同文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采用符号学的方法对网络“恶搞”进行研究发现,“恶搞”就是利用“拼贴”、“戏仿”等手段,使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发生变化,进而产生“恶搞”效果。辩证地思考这一现象,发现网络“恶搞”在视觉文化意义上体现为创新性,在视觉素养教育层面上体现为寓教于乐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丝路物质文化是丝绸之路诸民族的政治、文化等多向度交流的产物“,马踏飞燕”作为丝路物质文化的代表物,成为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象征符号,“马踏飞燕”即中国。从“马踏飞燕”的发现到发明经历了一个建构过程,对“马踏飞燕”的物质性诠释学总体体现出物的历史性、物的政治性与物的符号性与复制性三个特征。物的历史性指“马踏飞燕”作为物,是文化记忆的媒介与储存器,其承载着传统墓葬文化记忆、地方性文化记忆、丝路文化交流记忆与中国神话记忆,呈现出人们的审美认同与情感认同。物的政治性指“马踏飞燕”既是微观权力与宏观权力合谋的产物,同时也是语境转换中虚构与重构的结果,物作为身份与权力的象征。物的符号性与复制性指经过权力话语表征的“马踏飞燕”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借助图像、雕像、声像、戏剧及文创产业等新媒介与艺术形式,在将马踏飞燕作为一个物机械复制生产的同时,也将其作为一个概念进行生产复制,通过意义重构与变形生产,形成马踏飞燕“表征群”,生成新的价值与意义,成为具有多元意义的文化符号。对“马踏飞燕”这一历史流传物的物质性诠释学分析与考察为丝路物质文化的研究提供一条可鉴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