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为有效的途径.在日益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下,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介绍了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专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较为成功的合作模式,并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汪飞燕 《教师》2013,(2):19-20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培养高职院校综合应用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文章深入剖析了校企合作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八大模式,并提出了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以期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各职业院校与企业纷纷进行合作,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可见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培养合格职业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的根本所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校企合作的落实.分析了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校企合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兼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科专业和师范教育专业特征,培养的人才面向IT企业和教育领域.针对计算机师范专业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与企业合作、与学校合作、与政府合作的校企合作大思路,并给出了具体的校企合作案例.广泛的校企合作在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各院校办学定位思想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国内本科院校已经形成了几种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但在该模式的实践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与各自的培养目标仍有一定差距。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随着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显著增强,但在校企合作的运行实践中也暴露出各种问题和困难。通过加快校企合作立法进程,完善相关法律,建立运行保障机制,以促进我国校企合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其发展需要相关制度的保障,但在我国,人们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对此认识不深,导致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解决。文章从互补性制度理念出发,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各种互补性制度问题,并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责任分担的投资制度、人才的合作培养制度、职业教育与资格认证衔接制度、技能人才成长制度等匹配制度,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应用型本科教育肩负着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这就要求其人才培养过程要强化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应用能力的训练,采用校企合作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经济发达的国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教学过程十分注重理论知识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本文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从教学实践看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9月以来,我校与欧司朗(中国)照明有限公司合作,按照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为该公司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工人。十一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双方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为欧司朗公司培养了二百多名毕业生,双方从中都获得了很大收益。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是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下就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十一年的校企合作培养生产一线技能人才实践进行回顾和总结,希望为这方面的工作带来一些启示。一、校企合作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德国著名企业欧司朗(OSRAM)股份有限公司,是西门子集团…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开展校企合作是贯彻这一重要内容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和终结点,为此,校企合作将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新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通过校企共同努力,真正培养出职业能力强、专业技能精、敬业精神佳的高素质实用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因此,进一步拓展校企共同发展的空间,能够使职业教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学生等五大层面的问题,任何单一方面都无法有效地解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跨部门、跨领域问题.因此,需要国家统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进行顶层设计,给国家技术技能的积累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应尽快制定国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法规,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围绕关键问题实施制度创新,系统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国家制度和机制,完善培养高素养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制度.  相似文献   

12.
自2009年以来,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以骨干专业为抓手,依托校企合作,在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持续改革、探索.实践中,学校紧紧依托校企合作,依据培养目标和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校企共同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由学校一方培养向校企双方共同培养转变,形成了校企合力驱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独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员工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既是职业教育的内涵,也是其特色。职业教育要培养出与企业需要“零距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最基本的要求、最可行的途径,就是要搞好校企合作。宜兴市职业学校与当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已有多年的历史,呈现出合作模式多样化、合作趋势规范化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合作深度不够的问题。在今后的校企合作中,除了校企双方要密切关系,深化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外,地方政府也应该加强舆论宣传、政策引导,做校企合作的有力推手。  相似文献   

14.
王晓霞 《成才之路》2014,(28):86-86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于,一方面企业能够提供市场信息给学校,让学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更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直接从学校获得人才,不用花费巨资在人才的招聘和培养方面,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学校和企业进行资源共享,学生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到企业的实践中,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徐建平 《教育》2012,(23):54-55
近年来,在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已经清醒地意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彰显教育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有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是高职院校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在办学实践中,国内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已就校企合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但不容置疑的是,在合作开展的过程中,真正有效的良性机制尚未形成,合作的深度、广度及成效都远未臻佳境,工作思路不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数控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我国数控高技能人才的现状,从企业和学校两方面阐述了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可行性,提出了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数控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职业适应性差是导致旅游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及行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探索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旅游人才职业适应性的重要途径.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在实现了校内实习基地"生产化与教学化"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支撑的行业岗位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以"人才订单"培养模式为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实践性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同样也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而校企合作就是高校为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推出的最新举措,本文将结合信息化教学管理在校企合作模式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基本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希望读者能够对信息化的校企合作管理结构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张雪 《华章》2013,(13)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而校企合作是其的显著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长效合作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必然要求.本文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的角度探讨了校企合作,并提出了一套建立校企合作长效合作机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合作教育是培养应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是本科院校旅游专业能否办出特色的决定性因素。本科院校要培养出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职业素质高的复合型旅游人才,既离不开真实的实践环境,更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在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很有必要,但目前我国旅游专业校企合作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认识校企合作教育的基本内容,探讨其实现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