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朝政府统一台湾。1684年,康熙已认识到台湾弃取所关重大,便命朝臣聚议具奏,并发布诏谕,宣布成立台湾府,隶福建省台湾厦门道。道下设台湾镇台和台湾府,府下分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1728年(雍正六年)增设澎湖厅,翌年改台厦巡道为台湾道。1875年(光绪元年)清政府根据沈葆桢建议决定:福建巡抚每年冬春驻台湾,夏秋驻福州。1885年垂帘听政的西太后发了圣旨,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是年,又决定将台湾建为省,并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从此,台湾成为中国当时第二十个行省。台湾建省始于何时…  相似文献   

2.
台湾建省,始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这年10月12日(农历九月五日),清廷谕旨:“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并委派文武兼资大臣刘铭传为首任巡抚。自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降清,到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沦为日本殖  相似文献   

3.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安徽省肥西县人。1861年参加李鸿章的淮军。其后因追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有功,官升至直隶提督。1873年因故辞职回老家闲居。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重新起用他,授予其福建巡抚衔并负责督办台湾军务。在其后的台湾保卫战中,他立下赫赫战功。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并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就任台湾巡抚以后,多次向皇帝呈递奏折,指出:“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攘为根据。今大局虽云粗…  相似文献   

4.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662年,郑成功赶走霸占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实施“军兵屯垦”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台湾的拓殖”。1684年,清政府为统一中国,降服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巡抚,台湾被置于清王朝的有效统治之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政府把洋务运动推行到台湾,揭开了台湾近代化的历史帷幕。清政府在台湾积极推行洋务新政是与帝国主义列强觊觎台湾和台湾在中国东南海防中的战略地位被认识有关。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后,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英…  相似文献   

5.
陈创平 《文教资料》2011,(30):119-120
1885年10月清政府设立台湾省.刘铭传奉诏出任台湾巡抚。作为台湾的首任巡抚.刘铭传在抚台期间,在台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刘铭传在台湾推行洋务的优势所在,分析刘铭传在近代的洋务大潮中.在台湾推行影响深远的改革,奠定台湾近代化基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刘铭传,安徽合肥人,是清末著名的淮军将领。早年,他曾积极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北方捻军起义。因其屡建军功,深受朝廷重用。一八八四年中法战争时,他以福建巡抚督办台湾军务;一八八五——一八九一年期间,又首任台湾省巡抚;一八九○年时,还以兵部尚书帮办海军,名噪一时。在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捻军起义之后,刘铭传从军事上学习西方先进火器发展型工业上仿效西方各国的先进技艺,大力推进洋务运动。在巡抚台湾期间,他整顿和加强台湾的海防,“鏊山治铁作驰道,俯海列炮屯坚营,宅中议设都护府,坐控南北如建瓴”(梁启超:《游台湾追怀刘壮肃公》,  相似文献   

7.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光绪帝执政前,一直属于福建省。1884年,法国军队阴谋霸占台湾,福建巡抚刘铭传亲自镇守台湾,打退了法军的进攻,取得了台湾保卫战的胜利。。刘铭传认为,台湾是大陆东南沿海各省的屏障,又是海上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  相似文献   

8.
同治十三年日本出兵侵台,钦差大臣沈葆桢首倡设立福州至台湾之间电报,以通消息。后因沈氏调任两江总督,而未及实施。光绪三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奏准设立台湾电报,并建成自台湾府城至旗后和安平的两条线路,总长九十五里。这是中国自己修建并由中国人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在中国邮电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台湾建省之后,首任巡抚刘铭传进行一系列近代化建设,其中包括台湾电报的建设,并敷设了闽台海底电报线。甲午战后,台湾割让,李经方据理力争,拒绝了将闽台海底电报线移交给日本的无理要求。此后,中国与日本进行长达数年的交涉,最终迫于形势,不得不将闽台海底电报线让售与日本。  相似文献   

9.
四中国人民为反投降反侵略而斗争台湾人民的奋起。台湾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原属福建,称台湾府,後设台湾道。一八八五年建立行省,改淡水厅为台北府,是巡抚驻在之地。台湾自建省後,经营铁路、商船、屯垦、开矿等事业,每年收入三百数十万两。(注二十一)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所签订的马关条约,内有一款是割让台湾全岛给日本。台湾人民听到这一个行将变为亡国奴的凶耗,“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於四  相似文献   

10.
刘铭传(1836~1896年),字省三,安徽省肥西县人。1861年参加李鸿章的淮军。其后因追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有功,官升至直隶提督。1873年因故辞职回老家闲居。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刘铭传被清政府重新起用,授予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在台湾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并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就任台湾巡抚以后,多次向皇帝呈递奏折,指出:“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攘为根据。今大局虽云粗定,而前车可鉴,…  相似文献   

11.
乾隆间福建翻刻《武英殿聚珍版书》是福建刻书史上的一件大事。利用新发现的《四库全书》纂修档案等史料,考订福建翻刻《武英殿聚珍版书》始于乾隆四十三年而非乾隆四十二年,辨析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九年间翻刻武英殿四次颁发70种聚珍版的进度,并梳理其间历任巡抚任职等情况,基本确定主事者为福建巡抚富纲、雅德等而非福建布政使。  相似文献   

12.
刘铭传(1836—1896),清末淮系名将。1884年6月,奉命督办台湾军务,筹划台湾抗法斗争事宜。1885年10月,清政府改台湾府为行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省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在督办台湾事务和台湾省巡抚任内(1885年10月——1891年5月),对如何加强台湾防务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 首先,刘铭传认为:台湾在中国整个海防中的战略地位是“南北洋关键”、“东南七省门户”;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加强台湾防务。这是刘铭传台湾防务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刘铭传台湾防务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13.
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1652~1725)在福建和江苏巡抚任内.总揽两省军事、吏治、刑狱、经济,可谓位高权重。其间僚属门生等多有携礼拜谒者,他或婉言辞谢.或严词拒绝,但送礼者仍不乏其人。为了杜绝接踵而来的送礼者.张伯行特地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贴在居所院门上及巡抚衙门外。  相似文献   

14.
沈葆桢(1820—1879年),字幼丹,福建侯官人,林则徐的女婿。二十七岁中进士,曾任江西九江知府,还一度在曾国藩安庆大营里管理军务,协助镇压太平军起义。后擢任江西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经左宗棠的推荐,调任福建船政大臣。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日人启衅,形势吃紧,清政府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东渡台湾筹办海防,解决日本侵台事件。光绪元年(1875  相似文献   

15.
2008年福建和台湾各方面的交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福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台湾的高等教育交流具有广阔的空间.福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当积极学习台湾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丰富经验,更新办学理念。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充分利用台湾先进的教育资源来提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展示自身的地方特色,促进两岸的教育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刘铭传(1836~1896年),字省三,安徽省肥西县人。1861年参加李鸿章的淮军。其后因追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有功,官升至直隶提督。1873年因故辞职回老家闲居。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刘铭传被清政府重新起用,授予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在台湾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福建省成立了中国海峡人才市场,以“建成中国东南地区的人才集散地和人才信息中心”为目标,旨在充分发挥福建的侨台优势,为台企提供快捷、优质、高效的人才人事服务,并推进海峡两岸各类人才交流。2002年,福建有关部门共组织了150个闽台交流项目,其中,台湾来闽交流、参访达到43.28万人次,福建赴台交流263批2552人次。[编按]  相似文献   

18.
《冰山底下绽放的玫瑰——杨逵和他的文学世界》,30.8万字,樊洛平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该著为国务院台办项目“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的结项成果之一,也是大陆学界第一本全面研究杨逵生平与文学的专著。  相似文献   

19.
刘铭传与台北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在抚台期间,积极推进各项近代化建设事业的开展,尤其在台北市政建设方面卓有成效,为近代城市的发展树立了楷模并积累了丰富的城市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20.
关于明清督抚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督抚制度是明清两代独有的地方政治制度,迄今为止,不少学者认为,明代督抚是“因事而派,事毕而返”的临时性地方官员,直至清代才成为固定设置于一方的最高地方长官——封疆大吏。《清朝文献通考》的编撰者说:“明之巡抚多寡无定,有一布政司之地多。至数巡抚者。有事则设,无事则罢,但为持节奉使之臣。”清末人郭松焘指出:“终明之世,以十三布政使为定员而总督、巡抚或分或并,或设或罢,大率与兵事相始终。”这些观点一直为今人所沿用。中国人民大学戴逸先生主编的《简明清史》也以为:“督抚在明朝是临时派遣的,清朝成为固定的封疆大吏。”台湾学者朱沛莲先生在其所著《清代的总督与巡抚》一书的序言中认为:“有明一代以三司官员负责各省庶政,刑名,兵马事宜,嗣后各地发生变化及边疆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