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现代作家梁实秋散文小品的幽默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幽默是学者加绅士式的幽默。这种幽默风格的形成,与梁实秋渊博学识、绅士风度以及他对人生百态的洞察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现代作家梁实秋散文小说的幽默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幽默是学者加绅士式的幽默。这种幽默风格的形成,与梁实秋渊博学说、绅士风度以及他对人生百态的洞察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梁实秋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以散文称誉文坛。他的散文虽多取材于日常琐细,却往往内蕴深厚,值得玩味。在《西雅图杂记》中,他的取材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自然景物及名胜古迹、中西饮食文化、美国社会问题。研究梁实秋《西雅图杂记》的取材,不仅有利于我们分析梁实秋散文创作的前后变化,而且可以为我们全面深入解读和把握梁实秋散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散文家,梁实秋独标一格,成就显著,已得到普遍重视。台湾学者早已确认其散文大家的历史地位,大陆学界也开始研究他的散文作品。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日渐发展,通过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梁实秋散文的特性和价值、贡献和地位,是可以得到科学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和周作人的《知堂谈吃》早就被人视为饮食散文的精品,读之深沉隽永,耐人寻味.它们同是谈吃,作品中常常有共通之处,都有故乡情怀、平民情怀、生活情怀蕴于其中,这与两们作家的士大夫情怀和自由主义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周作人的饮食散文,可以从淡淡的闲适中品味到苦味、涩味,而梁实秋却以乐生的态度去感悟人生三味.  相似文献   

6.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先生说他和梁实秋先生做了五年邻居,在台北和梁先生谈了五年天,每天有解惑后的清明与闻道中的喜悦。他的学问大概一大部分是在聊天里习得的。陈先生的本业是电机工程,可写起散文来,却举重若轻,字里行间始终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尽的怀旧情绪。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梁实秋散文创作中的幽默特色入手,具体地分析了梁实秋幽默散文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表现的是一种学者加绅士式雅隽的风格;其次表现为内容的丰富多彩,艺术上的多层次多侧面;再次表现在语言上,他往往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其幽默特色。  相似文献   

8.
刘影 《黄山学院学报》2007,9(1):122-124
梁实秋以散文饮誉文坛。在雅舍系列散文中,梁实秋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或对故朋旧友的回忆追思,或对故乡旧物人事的怀想,特别是《雅舍谈吃》不仅举玑列珠地叙说了故乡种种美食,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美食的回忆寄托了梁实秋深深的思乡之情。梁实秋散文中的浓浓乡情是其流落异地思乡而不得归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散文这种体制是最富有个性的艺术。它最重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个人的人格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正如有人所说:“散文是‘我’的文学,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所以散文就是自我,是赤裸裸一丝不挂的本来面目的自我。我们仔细读一篇大家的散文就可洞见他的人格。作为散文大家的梁实秋,深得其玄机。他不但多说道:“一个人的文章就是他的个性”、“没有个性的文章不是好文章”、“有个性就可爱”、“文章背后要有一个人,不可是个傀儡”,并在其散文中顽强地表现着他的个性,坦露着他的人格,读梁实秋的散文,你会发现他人格的动静深刻地描绘在散文里,他人格的声音锐利地歌奏在散文里,他人格的色彩浓厚地渲染在散文里,一个温柔敦厚、旷达潇洒、洁身自爱的梁实秋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追溯了梁实秋的人生经历和文学苦旅,并从描写人性百态和揭示社会人生诸多丑陋现象、“雅舍谈吃”、怀旧之作三个层面归纳了梁实秋散文的思想积淀。  相似文献   

1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历来许多学者对梁实秋人格魅力的评价.从梁实秋的经历来看,其“兼济天下”的抱负的时间并不很长,而转向“独善其身”,这个过程包含着复杂的含义.“独善其身”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人们往往忽视了它在乱世与治世中所包含的不同涵义.梁实秋在抗战时期倾向于独善其身,其实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妥协.梁实秋的散文语调温和却又包含着讽刺,但作者显然无意于深刻揭露、大声疾呼.  相似文献   

12.
散步     
梁实秋是现代“散文界的一代宗师”。其散文作品融文人散文和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幽默。梁实秋推崇作文要“简短”,主张文章要深(描写要深刻)、要远(意思要远大)、要高(格调要高雅),就是不要长(篇幅不一定要长)。因此,他的散文虽然涉材宽泛,旁征博引,却行文简洁,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前期散文浪漫典雅,谐趣幽默,平淡悠远而又内蕴丰盈,以《雅舍小品》为代表。后期散文以怀念故人、思恋故土为主,朴实诚恳,深情绵邈,韵味醇厚,《槐园梦忆》是其中感人至深的篇章。本期所选的《散步》,是一篇典型的“闲适”小品,不疾不徐的文字表述中,显现出作者温和恬然的生活追求和置身物外的精神优越。  相似文献   

13.
从"六义"与"六观"的角度分析梁实秋的"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旨在说明二者在情理、事类、文辞方面是宏观一致的。梁实秋遵循理性适度的文学原则,倡导中庸平和的语言表达;他善于旁征博引,细心考证,于字里行间充斥着学者气度和书卷气息;简洁精悍、音韵和谐的行文体现了他注重形式、讲究标准的古典主义审美规范。这一个案研究有助于管窥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之间的互动现象。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以《雅舍小品》为代表的散文创作从创作动因、表现内容到创作特色,俱卓然自成一体,这在他是不得不弃却文学批评和社会批评的依然的文学表现,以散文寄托作者古典主义文学理想和毅然追求。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我国小品散文创作呈现成熟绰约的一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大家。梁实秋就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小品散文创作丰收期的杰出代表,其《雅舍小品》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在《雅舍小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自然而儒雅淡泊的梁实秋。  相似文献   

16.
一代文学大师梁实秋的散文具有独特的韵味,它谈生活,恬静亲切,如涓涓清泉,沁人肺腑;议社会,机智闪烁,似幽默砭针,耐人启迪。因此,其散文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他的《写字》就以幽默轻松的笔调,以常见的生活现象,几乎谈透了“写字”这一艺术中的方方面面。说到写字,这是绝大多数人遇到  相似文献   

17.
粱实秋的<雅舍小品>是一部典型的学者散文著作.文中写的不外乎衣食住行、身边琐事.从中,我们几乎看不见当时中国硝烟弥漫的抗战情景.但是,不能否认,学者散文在不同的文化情景与文化行为中,往往表现为不同的价值取向.梁实秋的<雅合小品>便是从这些生活琐事中,写出了他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也从某些侧面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带给中国人民的灾难.  相似文献   

18.
刍议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美玲 《阅读与鉴赏》2007,(11):29-30,45
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学者,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善于将睿智和学识在“人文山水”间邀游,使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又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人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国内外不少评论家都把余秋雨作为一代散文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曾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人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相似文献   

19.
风格,作为“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构成方式,正是这种不同的方式构成了文学史上争奇斗艳的风格形态.梁实秋散文的风格,也有自己的构成方式,他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由他学者的丰赡与名士的潇洒构成的,是宏富的知识、淡泊的襟怀、娴熟的技法的结晶,是诗情与画意、感性与理智、主观与客观完美统一的结果.这一最高境界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这就是学者的宏博、深沉和名士的恬适、淡雅.  相似文献   

20.
在梁实秋的散文创作中不难看出他对佛禅的兴趣。本文从考量梁实秋作为一个兼具传统士大夫和自由主义意识的文人的文化构成和文化立场入手,探讨禅宗思想对其散文创作态度和作品风格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