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出版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出版从传统到近代的过程,出现了许多新质,这些新质是出版近代化的内容,本文从机器文明的技术物质基础,知识分子的转型,新出版观念的介入,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等几个方面,对出版近代化的进程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并得出中国出版近代化的指向与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相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欧洲"中世纪",是公元五世紀的古代希腊罗马时代与公元十六世纪前后近代资本主义文明产生之间的一段历史,与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比较,中世纪西欧封建文明发展呈现出许多截然不同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不仅对于研究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生和政治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且对于研究近现代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巨大差异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回顾近代中国的法制变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是传统法制向现代转型、变革过程,既是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经历了一条充满艰辛、与众不同的道路。这并非仅是人为的决策,历史本身的抉择在这一过程中也显示了顽强的力量。由于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中国民心之所向。因而其导致了近代中国整个法律文明价值体系的巨大创新,并展现了世界法律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近代中国法制发展中的新旧之争,实际包蕴了中国法制向何处去的艰难抉择,深藏着中国社会新旧势力的尖锐斗争,也给后世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是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了近代的政治、经济、外交的变化发展,又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趋向。中国近代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强的时代特点,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生动写照。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以及西方工业产品的侵入,西方文明对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封建的风俗、礼教、政治、伦理已“日暮途穷”。中国近代思想界的镜像是:随着西方思想的渐行传入,旧思想在回光返照中日趋没落,中国近代新思想应运而生:逐渐成长的近代知识阶层成为传播近代思想的生力军;近代社会思想的论战促成了各种…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小说杂志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海内外产生的以刊载小说为主要内容,连续出版、发行的中文期刊。目前已查知的近代小说杂志约有70种,它们是我国近代小说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对于中国小说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理论基础虽然是传统金石学和西方考古学,但真正促使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的,却是当时思想、文化发展,特别是史学发展的需要。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是“重建历史”的需要,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需要,中国学术研究独立性的需要,甲骨学的发展和中国学者的热情推动最终促成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指出中国乡村教育一方面要"适合乡村实际生活",另一方面要面向现代化,"与城市打成一片"。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立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指出中国乡村教育一方面要"适合乡村实际生活",另一方面要面向现代化,"与城市打成一片"。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立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30年代,舒新城为改革中国教育,毅然转入近代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对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反思。概括其贡献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一是对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二是对近代中国教育专题史的研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出版多部论著;三是对于中国教育史史学观形成了自己基本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30年代,舒新城为改革中国教育,毅然转入近代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对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反思.概括其贡献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一是对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二是对近代中国教育专题史的研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出版多部论著;三是对于中国教育史史学观形成了自己基本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是西方文化向东方迁移的特有的生成物。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同时,西方的文化保守主义传入中国,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有的价值,但也遭遇了一些困境。  相似文献   

14.
王云五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出版大家,他主持编纂的《万有文库》大型丛书,无论出版规模还是出版影响,在当时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多年来学界对王云五在出版史上的地位却缺乏应有的科学评价。《万有文库》以物的形式体现了王云五对于近代出版的心智投入,为出版业开启民智、普及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王云五及其《万有文库》理应得到科学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从 1 8 4 0年到 1 949年长江流域文明的演变轨迹 ,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物质文明到政治制度文明再到精神文明的发展线索。文明发展的动力 ,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 ,又有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这种近代文明转型的成功 ,奠定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最终格局  相似文献   

16.
研究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问题 ,必然要了解什么是近代化及中国近代化是从何时开始的 ,这是一个前提。一、对于近代化概念的理解及中国近代化的起始。“近代化”一词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概念。“在世界历史范围内 ,近代化 (亦称现代化 )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尚未完结的动态过程 ,是一种普通的历史现象”。① 在近代化模式上 ,世界各国因历史、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条件的不同而大体上遵循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即内源性近代化和外源性近代化。例如英国就是典型性的内源性近代化国家 ,它是通过自身的工业革命完成近代化进程的 …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上海作为远东的国际都市,确实是中国现代化的主力与重心之所在。在这一过程中,进步进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便开始追求自身的幸福——既探寻中国传统,也览顾西方文明。汽车在近代上海的历程和际遇就展现了这种现代性在社会层面的展开。伴随着汽车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历程,现代的、快捷的、便利的"现代交通"的概念在中国近代城市中逐渐散布开来,这一话题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人们通过经济增长和工业增长产生的对进步的接纳和热情,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尤其关键。而汽车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则是这种现代性与进步的逻辑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教会学校是西方传教士搭乘西方列强所加给中国清政府的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传扬“基督福音”的过程中捆绑兜售西方文明的一部分,整个近代教会学校的形成过程既是基督文明对儒家文明的主动攻击和适应的过程,也是儒家文明向基督文明反抗、屈服和学习的过程。中国近代教会学校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西方基督文明在近代中西文明博弈中取得胜利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也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提供了动力和学习的范型.进而为推动整个儒家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9.
<防海新论>是1874年由江南制造局出版的一部重要的战争实录,该书被后代研究者称为是"新理战史".这部战争实录的译刊为晚清国防战略转变与战略防御的具体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知识资源,对于晚清国防的近代化建设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该书的译刊及其进入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学术视野,对于中国史学记述内容的拓展和史书编纂体例的多样化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社会,西方国家逐渐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人们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等人权。中国社会长期实行大一统的自上而下的管制体制,儒家思想占有统治地位,思想、言论、出版自由受到很大的限制。《新民丛报》学人积极地将西方的思想、言论、出版自由传入中国,并用中国文化进行解释,认为思想自由乃进世界文明之具,言论、出版自由要以监督政府为天职。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