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抱一抱母亲     
他感觉和母亲隔得很远,也许真是长大了,如今娶妻生子,加上工作繁忙,他很少有时间回家。但这次,他却必须回家了。母亲病了,住院了,从医生的神态中他看出,母亲的病很重,而母亲  相似文献   

2.
最美的月亮     
那个中秋节他和母亲是在医院度过的。母亲的手术是8月12那天做的。母亲感到身体不适,本来以为是老毛病,但医院检查结果竟然是癌症。他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不是害怕母亲经受不住打击,而是害怕母亲拒绝治疗。他的孩子刚满2岁,妻子  相似文献   

3.
田锡如 《档案》2014,(11):46-47
偶翻档案,发现一张抗战时期的宣传画——二十四孝图,生动地再现了汉文帝为其母喂汤药的故事。史载,汉文帝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敢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而且一病三年,卧床不起。这可急坏了刘恒,他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看到母亲睡了之后,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相似文献   

4.
典身救母     
他大学毕业那年,母亲查出了乳腺癌,如果不及时做手术治疗,就将有生命危险。 八岁那年,父亲因一场车祸被夺去生命之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而今母亲病了,让他感到一下子地覆天翻。  相似文献   

5.
父母对弈     
父亲退休以后,迷上了下象棋,他的对手是母亲,只是他与母亲对弈,每每必输。因此,我们戏谑地送他雅号“常败将军”。父亲并不跟我们急,反倒乐呵呵地笑纳了。记得最初父母开始喜欢对弈这种消遣方式,是因为母亲一场大病  相似文献   

6.
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快三年了,重提这段经历,心依然有被撕裂的感觉。1997年初夏,母亲得了绝症,发现时已是晚期。经历了一番奔波之后,母亲终于住进了北京一家有名的医院,主治大夫是同事推荐的,据说他有精湛的医术。能如愿找到他,对我们全家来说就有了一丝希望,“也许,他有回天之术,能使母亲的病情得到遏制。”然而,一天、两天,很快三天过去了,看不到大夫有任何治疗的意思,甚至连到病房都不见来,有时候看见大夫从门前经过,满怀希望他会进来安慰一下母亲,没有。在这满怀焦虑和猜疑的时候,住院部走廊上写的不许医生  相似文献   

7.
童年的印象难以磨灭,母亲的世界更难忘怀。在南阳县的一个乡村,周同宾度过了他的童年。他对农民、对农村那个母亲世界产生了割舍不断的情思。后来,他走进大学,走入城市,一往情深地选择散文时,也同样一往情深地确定了他所要表现的对象——农民。翻阅周同宾的散文,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篇什描写的都是农村和农民。这种情绪使我想起一句深情的歌词:为了母亲的微笑……  相似文献   

8.
抱一抱母亲     
他感觉和母亲隔得很远,也许真是大了,小的时候天天围绕在母亲的身边,如今娶妻生子,加上工作繁忙,他很少有时间回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戴笠的母亲在戴笠7岁时替他在当地的私塾里报的名。9岁时,私塾老师毛逢乙指点他通读了“四书”,次年戴笠便开始了习作。到11岁时,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使他进了当地的小学,也使他养成了忠孝之心。  相似文献   

10.
1999年,当代文学批评家梅蕙兰女士在<母亲:永恒的生命底色--田中禾创作论>中就说过:"在不知不觉之中他接受并神化着母亲的生存智慧与历史眼光,母亲成了他心目中的巨人.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学四年级时,孙红雷得知,家里要推迟两个小时吃晚饭,因为母亲下班后,要去捡破烂贴补家用。一天,母亲轻言细语地对他说:"三郎,你放了学也和妈一起去捡好吗?""不,我要做作业。"他飞快地答道,不敢看母亲的眼睛。这以后,孙红雷开始变得孤僻、沉默。有一天,孙红雷放学回来,走到二楼楼梯口时,看到母亲正背对着他站在走廊里。"请问,家里有人吗?"孙红雷听到  相似文献   

12.
一位公司的老总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时,有人问他在走向事业成功的过程中是什么影响着他。他说,是母亲的教育。那年,他十二岁,母亲三十五岁。  相似文献   

13.
一年前的一天,刘霆突然从杭州的设计公司辞职,回到临安的家。 和往常一样,他放下包走进厨房,洗菜做饭。菜上桌,各自祷告完,刘霆夹了些菜放到母亲碗里,他开始告诉母亲:“我跟老板说,我性格方面有问题,要去上海看病。他同意给我留职停薪。他说,等我调整好了,随时欢迎我回去。”  相似文献   

14.
一位妇人29岁开始守寡,带着一儿一女艰难度日。却始终不肯改嫁,怕的是让孩子受委屈。终于有一天,儿子长大成人去闯天下,落脚在另外一个城市。他一直盼望着境况好些再把母亲和妹妹接来,为此。他早为母亲准备好了一套崭新的衣裳和一双母亲最爱穿的软底鞋,只等待那喜洋洋的团聚时刻。但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罗茜 《新闻爱好者》2011,(4):156-157
1999年,当代文学批评家梅蕙兰女士在《母亲:永恒的生命底色——田中禾创作论》中就说过:"在不知不觉之中他接受并神化着母亲的生存智慧与历史眼光,母亲成了他心目中的巨人。这一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深地潜入了田中禾的生命中,并直接地影响着  相似文献   

16.
爱德华·萨义德(1935~2003)六岁那年,母亲带他去拉马拉的一所学校看杂耍。他中途上厕所,回来时,引座的童子军说什么也不让他进礼堂的门。“我永远辛酸地记得,那时我突然感到了距离感,远离熟悉和愉悦的一切——母亲、朋友、演出。”40多年后,  相似文献   

17.
母亲老了     
近来,他对母亲的怨言越来越多了,原因是母亲总是不断地犯些错误,且“屡教不改”。比如,母亲洗碗筷时,极不注意,常常都是洗不干净,因此他总能隔三岔五地发现新端来的碗筷,不是碗的底部或侧面留有些油迹,就是筷子上附有残留的菜末,这让他食欲大减。  相似文献   

18.
两年前客寓北京,两位来自遥远北国的年轻人敲开了我的房门。他们作了自我介绍,其中一位叫王俊,他说他正在编一本书,是献给他母亲的,希望我能在书前写几句话,代他表述对母亲的这番心意。这事我听起来有点奇怪,忙问编的是什么书,他说是当代文化人的一些手迹。我问,这是他母亲所爱好的吗?他说他母亲没上过一天学,却一直支持他做这件事。我问他自己的文化程度,他说很低,只有中学。这几句问答把我深深感动了。记得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小时候家乡已经很少有人识字,但不管是老大娘还是小伙子,只要是见到路上有字迹的纸张,都绝不踩踏,总是恭恭敬敬拣起来送到庙里焚烧,焚烧炉上写了四个字:“敬惜字纸”。我在王俊母子身上看到了这种行为的延续。他让我写几句话,是因为看  相似文献   

19.
生活励志     
《全国新书目》2014,(9):30-32
《我的母亲手记》是日本文豪井上靖的私密日记,也是热门电影《我的母亲手记》的原著。全书记录井上靖幼年因战乱与父母疏离成长,在父亲去世后,与手足一起接手照料年迈的母亲,无奈母亲的老年痴呆症日渐严重,一步步失忆。井上靖以长达十年的时间,记录了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八十到九十岁的生活,冷静、细腻地观察和叙说,试图为母亲留住渐渐模糊的记忆,在一步步的记录和陪伴中,他也重拾了对母亲的爱。  相似文献   

20.
宋朝有一位文学家,一篇作品写就,总要反复修改。有时,他干脆将文稿贴在床对面的墙上,白天瞧,晚上看,睡前读,醒来又看,觉得那儿欠妥,立刻挥笔涂涂改改,有时改到最后,一篇文章竟然改得面目全非。经过他认真推敲的作品,写得不好的地方都被删掉了,留下的也就成了珍品。这人是谁呢?他就是被人们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欧阳修是个苦孩子,四岁时便死了父亲,只由他善良而慈爱的母亲在家里教他读书写字。因为家境清贫,没钱买纸买笔,欧阳修常常用一根芦苇杆在地上学写他母亲教他的那些字。欧阳修既聪明,又用功,很快就把母亲教的东西都学会了。欧阳修有一个叔叔冲欧阳煜,当时是隋州一个管司法的小官吏。他母亲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学问的人,于是便带着四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