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的创作表达存有"虚"处,这正是阅读教学重要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契机。对文本之"虚"进行拓展、补充,就能实现认知视阈的多维呈现。教学中要拉近推远,切换认知维度,延伸作品"虚"处;把握生成,充分拓展联系,补充作品"虚"处;置换角色,利用不同维度,拓展作品"虚"处。  相似文献   

2.
"探询"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有效的"探询"能让学生充分追溯并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自己、同伴、老师都能作出有效的评价。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扭转思维的方向,充分展开高层次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有根据地思考、批判性地思考、反省性地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理解的"错误处"、"困惑处"、"多元处"适时探询,提纲挈领,顺学而导,带着学生一起打开智慧的大门。  相似文献   

3.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的一篇关于"爱的散文"。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含义及其作用,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是本文的两个教学难点。教学中以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为着力点,解读儿童自由欢快、蓬勃向上的天性,明确"儿童多处有春天"、"儿童就是春天",从而理解"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深层含义,感悟冰心对儿童的爱。  相似文献   

4.
1问题提出 模糊语言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状态的不确定性的物质形式,是语言表现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仅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一册中,"模糊语言"据粗略统计和分类约有18种计330处,其中"主要"、"主要分布"有86处,"某些"、"有些"有43处,"绝大多数"、"大多数"、"绝大部分"、"大部分"、"部分"等有41处,"一定浓度"、"一定条件"等有30处,而且许多与重要概念、规律有关.如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所有现在生存着的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是与环境大体上相适应,不然就要被环境所淘汰.  相似文献   

5.
溪边的小草问岸:"小小的溪流为什么能从那遥远的地方走来,一直走向那遥远的大海?""因为溪流从不怕在低处穿行。"岸说。"为什么在低处穿行就能走得远呢?"小草问。"因为低处穿行是在走下坡路。""走下坡路,这对于溪流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相似文献   

6.
在充满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追问者",一个智慧的"追问者"。善于追问的老师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了然于心;善于追问的教师能在无疑处设疑,于无疑处质疑,让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于无疑处思疑;善于追问的教师,看似"无为"却有为,通过不着痕迹的点拨、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上的"一步三回首",能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于无疑处设疑,于有疑处解疑。回头一击的"回马枪",能引领学生思维不断走向深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和的奇偶性"这一课的同课异构,呈现课堂教学多样化的同时,指出"一步三回首"的教学模式能引发学生不断思考,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教学中,有了"支点"就有了立足点和目标。语文课堂的"支点"就是一个主问题。抓住这个主问题,学生就能走进文本,体悟语言,涵泳文字。教师应在同一事物的对比处确立"支点",在课文的矛盾处确立"支点",在课文的详略处确立"支点",在作者的匠心独运处确立"支点",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9.
陈佳红 《现代教育科学》2012,(2):128-129,135
在学校实施"‘38+7’,打造高效课堂"课题的大背景下,开展课堂小练笔是在语文课堂中践行"7"分钟学生综合练习的重要方式,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在动情处、感悟处、经典处、意犹未尽处开展课堂小练笔能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加灵动、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0.
要使阅读教学既显成效又有语文味,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切入点选择得准确与否,是能否上好语文课的关键。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从课文题目、文章线索、关键词句、文本矛盾处、课文细节处等方面入手,精准确定切入点,就能对课堂教学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在思品课堂上巧妙使用"留白"艺术,能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在课题导入处留白,可以实现水到渠成的巧妙过渡;在观点碰撞处留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重难点处留白,可以使学生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在课堂结尾处留白,可以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创作容易,修改难,难就难在修改时间的安排,修改技能的传授和修改心理素质的培养。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作文讲评教学能不能移到课内?能不能从小处、细处、微处着手,让学生学习修改、学会修改、爱上修改呢?"微讲评"便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正>阅读教学中"读"是基础,人是根本。阅读教学首先要"用好教材",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组织、引领。其中,引导学生于文本"无字处"体会作者的思想,进行语文阅读训练,动态地把握课文整体,就能让文本"空白"处熠熠生辉。一、挖掘语言空白,促进与文本交流,充分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14.
正第二节小楷发笔法发笔又称为起笔,是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清陈介祺《斋尺牍》中说:"若求古人笔法,须于下笔处求之。"又谓:"所有之法,全在下笔处,笔行后无法,无从用心用力也。"相传王羲之写小楷,于发笔处最深留意,可惜我们已看不到他的真迹了。用笔的精到、笔势的流动、点画的变化以及调锋等都于发笔处表现出来,故善于发笔者,必不拘泥于一法,而能矫变异常,  相似文献   

15.
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向导、引擎、路标,它能启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驱动学生的数学学习。运用问题导学,必须在"导"字上做足文章。通过问题导学,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认知模糊处导学,在学生的思维困惑处导学,还可以在学生的知识断层处导学。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钱穆的孙女正在北大中文系读书,她向祖父请教读书问题。钱穆回信说:"《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庄子》外,须诵《老子》。四书与老庄外,该诵《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约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需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要求孙女背诵,作为史学家的爷爷,自然更能背诵,能  相似文献   

17.
<正>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能够覆盖教学全局、直指教学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的"大问题",也需要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撼动学生思维、扣住学生心弦,催生化学反应的"小问题"。在"大问题"的引领下,如果能巧妙设计好"小问题",问在关键处、断层处、拐角处和盲点处,将会使课堂中的"大问题"更具张力,学生思维更有深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合心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学校管理不是校长唱独角戏,而应充分发挥其他中层领导和全体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俗话讲,上下同心者胜。只要人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校就能营造出人人尽职、个个负责、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对此,校长应做到用"事业心"凝聚人心,把精力倾注在想大局、谋大计、成大事上,引导大家同心同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教材的"空白",再通过富有艺术的发掘,让学生去探索、发现、补充,能创造性地建构文本的意义,使教学充满魅力。教师应在聚焦处补白,使词语形象起来;在标点处补白,使情感丰满起来;在迁移处补白,使语言润美起来;在激情处补白,使体验升华起来;在收尾处补白,使感悟沉淀下来。  相似文献   

20.
哲理故事     
大师指着远处的高山,问弟子:"那山为什么能与天相连?""因为它高呗。"弟子说。大师带弟子来到海边,指着远处与天相连的海面问:"海在低处,没有山的高度,那为什么也能与天相连、与天等高呢?"弟子答不上来。"那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