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原为哲学上的术语,现借用来说明英语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英语中有些词可以“一分为二”地写成两个词.也可以“合二为一”地写成一个词。它们貌似神非。在读音上相同或相似,但在用法上有异,在词义上有别,给人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不少学生混淆不清.常叫苦不迭。现归纳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2.
百度百科上说:年龄在23岁到30岁之间.有谋生能力却仍然不肯“断奶”的年轻人叫“啃老族”.也就是社会学家挂在嘴边的“新失业群体”。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上出现了一番“新”景象,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教师们都千力‘百计地在形式上创新,似乎追求“新”已成了一线教师的共识。然而,在追“新”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新课改理念和教学本原的和谐,只是盲目地“跟风”,一味地学“形”,却不知道丢失了教学本原,殊不知,牵手“本真”自然会相约“精彩”。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前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的;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美好的语言文章”。它历经干百年时间的筛选,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瑰宝。然而,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却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仔细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文言文教学过多地停留在字、词、句的浅层内容上。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挟师为主,以“讲”为主。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被冠以“被动灌输”的帽子。本文题目中提到的变“课堂”为“学堂”,意思是说把以“教”为核心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为核心,把讲堂变学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是新课程带给教师的巨大变化,也是一种新理念的实践和探索。因此,教师要尽快地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让课堂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6.
1978年12月.历经“文革”苦难的巴金老人开始写作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随想录》。1979年春天.巴金重返巴黎。刚刚经历过“文革”浩劫的巴金.思想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旧地重游带给他的不只是兴奋、亲切。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在《随想录》中,巴金一再提到他在“文革”初期被迫不停地写交代的经历。  相似文献   

7.
王博 《小读者》2010,(8):28-28
大家好.我是课桌.今年3岁半了。我是小伙伴中年龄最大的。我拥有结实的“身体”.有力的“四肢”。我身高有75厘米.50厘米长.30厘米宽。我陪伴我的小主人快三年了.由于我是小伙伴当中最结实的一个.所以大家都叫我“壮壮哥”。  相似文献   

8.
概率计算题型中,解题时经常要我们分清“有序”与“无序”、“有限”与“无限”、“有放回”与“无放回”等条件的影响,笔者将这些问题形象的概括为“三有”与“三无”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剖析,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章云华 《小读者》2010,(8):49-50
你想体验一下“上坡轻松、下坡费劲”的奇妙感觉吗?你想目睹一下“车往坡上滑、水往高处流”的奇异景观吗?那么.不妨到世界各地的“怪坡”去“潇洒走一回”.看看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相似文献   

10.
羌杏凤 《生活教育》2009,(11):27-29
我在罗溪中心小学担任校长工作的十年.遵循着教育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充分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以“师陶”为特色,以课题为引领,扎实开展“做中学”研究,从“十五”期间的省级课题《开发农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到“十一五”期间的国家级课题《开发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在“做中学”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努力构筑学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走出了一条创建科普特色学校之路。  相似文献   

11.
很多公共场所都有“节约用水”的标志,我感到很奇怪:水在地球中不断地循环,并没有“流”到地球外面去,那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我并不是说不要节约,只是比较好奇而已。——浙江宁海 蒋旭怡  相似文献   

12.
摘要:“诗无达诂”是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最初是为汉代儒生自主阐释僻经》提供的一个思路,但却运用到了文学鉴赏当中,并且它的应用很好地阐释了文学鉴赏的多义性,成为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诗无达诂”的产生是有其来源的,它之所以能广泛运用到文学鉴赏之中,一定有重要原因促成了这一结果.但是,“诗无迭诂”的应用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李令东 《教师》2013,(36):37-37
语文课堂上.教师偶尔会出现错误,但处理得好,往往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设“错”,引发师生共同深入探究,让课堂互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4.
李强 《教育文汇》2014,(4):32-32
又是一节口语课。这学期刚从村小转过来的几位学生在口语课上还没有开过口。他们说以前没有上过口语课,害怕不能说好。真的不能说好吗?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美国老师倡导“我能”教育的一个案例。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老师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都会在黑板上写上“我不能”三个字,然后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黑板上只剩下“我能!”“不”字不只从黑板上擦掉了,也从孩子们的心里擦掉了。从此,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就没有了“不”字。  相似文献   

15.
“据学而教.顺学而导”已经成为当下许多教学模式的理念之一。这里的“学”有了解学情的含义,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要求教师读懂学生。在实际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怎样“读”学生呢?最近的两次听课经历,让我对此有了一点新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汉字王国的“多”字去找工作,他想到国外碰碰运气,但出门时忘了带证件,被卫兵拦了下来。“想偷跑?靠边站着去!”卫兵不由分说,把“多”用力一推。“多”撞到墙上,断成了两个“夕”。  相似文献   

17.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但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教材只是个例子,它仅仅提供了师生交流与交往的平台。备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教师“教”的需要,更是为了学生“学”的需要,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还必须“走出教材”,  相似文献   

18.
福建村官话的“着”的用法有:1.遭受义动词一表被动介词;2.助动词;3.致使义动词;4.趋向动词一结果补语:5.动相补语一完成体助词;6.持续体助词。通过与广西汉语方言(民族语言)的比较,发现福建村官话“着”的用法与平话“着”的用法平行性最高。  相似文献   

19.
所谓“快乐体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师生在融洽、合作的气氛中通过生动活泼地形式求得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或“成功”的快乐。这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前提,达到强身健体为日的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0.
国画中有一种绘画技法叫做“留白”,它不是刻意地用笔墨去画出来,而是在纸上留出空白,用纸的空白处来表现画的一些内容。国画中的“留白”体现的是画家的智慧,教学中也同样需要“留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