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用之物     
《收藏》2013,(6):IF
生活中有用和无用的四种关系有用之物——无用之物——有用转为无用——无用转为有用"有用之物"很好理解,现代文明的基础,便是基于科学和理性的"实用性",它也成了众多设计师奉行的金科玉律。在很多人眼里,"有用"才有价值,"有用"的东西,才应该纳入生活之中。强调设计的实用性,首推建筑师。无论你多么排斥现代建筑中的钢架结构、落地玻璃、升降电梯,也无法否认它对我们生活所提供的便利。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Rogers)设计的劳埃德大厦,就是一  相似文献   

2.
无用之物     
《收藏》2013,(6):IF
如果说设计师偏爱有用之物,艺术家更偏爱无用之物。尤其是现当代语境之下,矛盾、消解、偶发、速朽等观念,为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无用"的作品,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的艺术品,戏谑地表达着一种对抗的态度:人生的意义,远不止"有用"这一种。美国艺术家Andy Ralph用橡胶制成的软钉子和无法进入的围栏,以一种试图颠覆日常生活经验以及实用性的努力,传达出某种反思的情绪。另一位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的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3,(4):IF
古罗马讽刺诗人佩尔西乌斯说:"肚子是艺术大师,是天才的分配者。"此言看似粗俗,却道出了几许真理。身处新时代的人们,越来越多地把艺术捧为观念革命,当成炫耀资本,甚至赚钱工具,但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它曾经是最为平常实用之物呢?如果探究"艺术"(art)一词的流变,会发现它的拉丁文词源"art"本意为"技巧"、"技术",并不是我们要牵强附会,而是从艺术诞世之日起,它的出生证就印上了"有用"二字。  相似文献   

4.
何必 《收藏》2013,(4):78-85
贫穷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将"现实之物"与"诗意灵魂"相连的方法,如何将其融人我们的生活?借助设计的力量,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时代邮刊》2022,(3):19-25
"小文化人"风尘仆仆,步履不停,各得其乐,散发清芬.他们为村人写春联,教顽童习书法,守护祠堂、乡约、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办读书会,开图书馆,建私人博物馆,以有用之身,做"无用"之事;以赤诚之心,传承文化薪火.他们如此平凡,也会囿于柴米油盐;但又如此脱俗,醉心诗书礼乐,理想情怀.他们身处哪里,就滋养哪里的一小片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6.
1.简易量杯。很多家庭都有用剩的婴儿奶瓶,放之无用,弃之可惜。取一只这种奶瓶,剪开后,锉平,拿细砂纸磨光剪口,便是一个上乘的量杯。这种量杯刻度清晰,度量精确,又不易碎,十分好用。  相似文献   

7.
孔德 《武当》2013,(5):54-55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释解]对老子道学思想的"无为",笔者以前所见,有三种不同的解读:一种解读认为,"无为"就是悲观消极的逃避哲学,活命哲学,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应该受到批判的。一种解读认为,"无为"对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它可以消除极化与矛盾,使人没有烦恼,平静安然度过,且对社会有益无害。一种  相似文献   

8.
随机共振能将噪声的部分能量通过非线性系统作用转为信号的能量,从而提高输出信号的信噪比,这为解决从强噪声背景中检测提取有用弱信号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将随机共振机制应用于图像复原,可以提高图像复原效果,特别是在处理被强噪声污染的图像信号时。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2,(1):179
"棋"珍异宝:帝王御用之物,历代传奇之宝"金玉紫檀象棋"千年之后神奇复活金玉紫檀镶嵌象棋曾是徽宗皇帝的把玩之物。徽宗酷爱象棋,宰相蔡京为迎合徽宗喜好,特命人游心研制出一副极品棋具,棋盘天竺紫檀,棋子西域美玉,棋字金银镶嵌,工艺更是巧夺天工的骨木镶嵌!棋盘温润如玉,棋子珠光宝气、炫丽夺目。徽宗见此珍物龙颜大悦,连连称好,此后更是朝夕相  相似文献   

10.
何必  LAIN 《收藏》2013,(4):76-77
正如日本物派的"派"并不指代"派系",那么,这里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PIE"——追求夹杂于本体和空间之间的静谥、本真、空灵的"物"料几乎和意大利"贫穷艺术"同时,日本的"物派"开始以"东方之眼"注视起"身边之物"。"物派"的作品风格以大量使用未经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为主要特征,尽可能避免人为加工的痕迹,注重物体之间关系的同时,重点是,将空间也  相似文献   

11.
无用的力量     
何必 《收藏》2013,(6):18-20
艺术家成为知识精英、意见领袖之后,行动取向便有了明显的分野:一派认为艺术应该最大限度介入现实,甚至直接参与到改造社会的运动之中;一派则认为艺术需要拥有一个相对独立、闭合的场域,强调自身概念和技法的纯粹,不应被社会潮流所影响。按照大家熟悉的"旧时"分类法,前者属于有用的、战斗的艺术,而后者,则是无用的、象牙塔里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朱道琼 《武当》2012,(7):37-39
三是仅就字面意思诠释《道德经》,误解最多。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未知其名,字之日道。吾强为之名日大。"即是说:老子勉强称名的"道"、"大(道之别名)",是先天地而生的实"物"。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是化育天地的基础和根本。而不是虚无,更不是呓语。《皇人经》云:"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但人不能自知,而不守神以却众恶耳。知之者,则不求佑于天神,止  相似文献   

13.
股四头肌对蹬冰是有用,还是无用?如果说有用,能有多大作用?目前在冰上界议论纷纷反响很大。有的认为股四头肌不但要练而且其比例要超过股骨屈肌;有的认为股四头肌练多了对提高成绩有影响,其理由:一是速滑比赛后首先疲劳的是股内肌,二是见到外国运动员下肢肌肉为丁字型,为此有必要探讨骨髂肌形态与其训练的关系。滑冰是快速循环动作,因此肌肉收缩前的伸张具有很大意义。肌肉伸张性越大,它的收缩力越强,  相似文献   

14.
正一、我国传统杂技艺术面临的时代背景转变我国传统杂技是一个古老的艺术门类,具有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趣味。它凭借肢体语言展示人的力量之美或人的形体之美,塑造直观具体的艺术形象,将客观物体抽象化道具化,表现人与物的对抗,最终实现人与物的统一,传递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和谐。如抖空竹、转碟、顶碗、蹬板凳等都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生产、生活用品和生活情景的演绎,通过对生产生活用具的熟练掌握实现人与物的统一,刚柔并  相似文献   

15.
何必 《收藏》2013,(2):60-64
有趣的是,古人对盒子的指代都有股寂寥惆怅的表情,富贵浓情和落寞清绝的对比,反倒值得人玩味。身为收纳之物的盒子,也因经历"时间的灰烬"反复打磨,才有了和光同尘的质感。最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除了主人和藏家的热忱外,还有一片岁月的阴影。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里,特别注重谐音带来的吉祥寓意。储物之"盒",因为收纳的实用功能,兼与和睦之"和"、合欢之"合"同音(甚至通假),而备受风雅人士和能工巧匠们的钟爱。这些轻巧的盒子,虽然形状不同,用途各异,但都以静谧精致的装饰,寄托着主人和制造者美好的心绪:盒为"和合",象征繁荣、富裕、顺利、长寿,甚至还有温婉隽永的爱情。但有趣的是,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原本象征美好"盒"却是另一番光景。无论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留下的"唯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还是张先《碧牡丹》中写到的"思量去时容易。钿盒瑶钗,至今冷落轻弃",抑或韩惺的《玉合》,"罗囊绣两凤凰,玉合雕双鸂鶒。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长相忆。长相忆,经几春?人怅望,香氤氲。开缄不见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13,(13):244-245,243,242
"人之爱菊,非以其可爱之容,实以其可爱之德。不爱之以目,而爱之以心,不观之以物,而观之以理。菊不遇于人,而人不与菊遇,流于玩物,而吾人之志荒矣。"  相似文献   

17.
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主要结论:太极拳之"圆"能使健身者体悟"凡物运转之机,变化之轨,万相归圆"的道理;阴阳和谐是一切运动的必然特征;"智圆"思维能改变直线思维;天得"圆"以清,地得"圆"以宁,人得"圆"以灵.  相似文献   

18.
何光锐 《收藏》2012,(22):86-91
古人云:"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近世以来,写意花鸟渐成中国绘画之主流形式,自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笼统地说,所有的中国传统艺文学问都是"心性"之学,都是围绕"人"的完善与升华而展开。哲理之承载、心性之呈现,又往往离不开"意象"这一核心要素,所谓"立象以尽意"、"窥意象而运斤",透过"意象"来沟通"造化"与"心源",以达于物我相融、天人合一之境界。而写意花鸟,恰恰在搜妙创真、以意造形、变象达意上显得更为直接、充分和自由。王来文画荷。  相似文献   

19.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2011年的最后一期TOP5了。在2011年,皮杰写过很多关于"无用"的TOP5,如无用大招、无用兵种等等,这次也倒了今年"无用系列"的最后一期,来跟大家讨论一下星际2的无用技能。在星际2的游戏里,其唯美的对战效果和华丽的技能释放成为了摧毁玩家显卡的两大利器,当然,在交战中合理的释放这些技能也成为了比赛获胜的钥匙。这些招数中:雷神冲击炮充满着破坏力,大和炮的威力无与伦比,神族母舰的几个招数都美感十足,感染虫的神经麻痹技能一击致命……但是,这些招数真的如看到那般有用吗?下面进入本期TOP5——星际2五大无用技能!  相似文献   

20.
孔德 《武当》2013,(4):51-52
(接上期)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释解】本章是阐述事物的两面性及其转化现象,让修道人明白其中道理,让其两面转化由凶转吉,由害转利。凡事物之两面性转化,无非是本与末,坏与好,进与退,得与失,高与下,强与弱等等。一般来讲,凡事物发生在本初上都是美好的,而走向末端则都是衰败的。当然,有些事物的转化也不说明好坏,只反映某种规律现象。但这一切对修道人来说,都是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的。"将欲歙之,必故张之""歙",即收敛的意思。它所反映的规律现象很普遍,比如人之呼吸,有一吸必有一呼。故欲吸之,必让它呼之。比如我们伸出拳头打人,要让拳有力,必须先将拳收回来再伸出去。你看演奏手风琴,只有拉开手风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