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天元 《广西教育》2022,(11):8-10+51
本文论述将“右江麽乜”融入中职校园民族文化基地建设的路径:完善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开发教学资源,形成一系列课程体系;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投入实践,促进基地长远发展,以提升中职校园民族文化基地建设的育人功能,促进“右江麽乜”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南京交通技师学院(南京交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学院”)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结合南京地方传统产业特色开展“南京云锦”非遗传承人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紧紧围绕“南京云锦”设计逐步构建基于“非遗传承+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教、学、研、创、赛”非遗传承综合育人体系,以大师传承和信息技术相融合,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任务,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学校设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非遗大师进校参与教学,收徒传艺、整理技艺资料、开展展示活动。学校教师与非遗大师联合传授,开展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作坊式师徒传承,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进一步做好传承人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语境下,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中的工匠精神,蕴含了对技艺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匠气",对职业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匠心"和对产品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的"匠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理念和价值取向高度耦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匠精神的非遗传承人培养,从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培养模式的确定、教学...  相似文献   

5.
当代民族技艺面临着生存空间不断压缩,既有传承模式保守、封闭、低效,传承人与被传承人的技艺传承意向浅淡三大现实困境。现代学徒制能够以产教融合促进民族技艺物化产品的市场运作、以心理认同的构建激活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以规范的教育体系确保技艺传承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对三大困境的突围。在推进现代学徒制模式传承民族技艺过程中,还需要防范传承过程过度工具化导致民族技艺文化内涵的旁落、对传承人的专有技术进行必要的产权保护、依托规范文本及信息技术推进技艺传承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6.
范巧珍 《广西教育》2012,(39):161-162
分析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广西国家级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现状及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培养的意义,提出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培养构想。  相似文献   

7.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发展问题是当今民族学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民族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今对其保护和传承遇到了新问题。以凯里学院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班为例,分析在民间音乐传承人的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培养模式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17,(1):24-26
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就是靠一代代传承人口传心授的接力而延续至今的,也可以说传承人是支撑着民族文化传承的脊梁!正是有着千千万万这样传承人的坚守,我们的民族文化才得以沿袭至今。邢台市桥东区省级非遗项目长信排鼓的传承人王国强即是其中的一个。本文就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对这位传承人的印象入手,试图引发人们对非遗传承项目尤其是传承人生存状态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王腾香  刘萌  刘姝 《职教通讯》2019,(16):17-21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民族传统工艺的精髓,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师徒制模式培养实践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发展,也让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等方式来实现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余冰 《广西教育》2022,(5):4-6+15
本文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侗寨·五娘”教改项目为例,论述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接受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提出中职学校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整理区域内侗族非遗优势项目,构建非遗现代传承育人模式,通过倡导民族文化育人的理念,激发侗族女生自我意识觉醒;将侗族非遗技艺融入侗族女性职业教育课堂,引导侗族女生提升劳动技能;关注侗族女性社会发展轨迹,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技艺传承和实现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实现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科学采集,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良传统及历史文化的有效手段,是研究和发展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是强化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学术路径。总结田野工作,认为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采集,应注重实录手法,侧重其生命历程化,考虑平民视角、历史视角与整体视角,使贵州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内容更加科学和丰富,使口述史体现贵州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空间和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2.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的文化遗产,如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等。非遗传承人指的是传承非遗的人,具备三个特点:第一,掌握了非遗精湛的技艺,领悟到了非遗的精髓所在;第二,社会地位较高,在社区或群体中被广泛认可;第三,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和传承意识。非遗传承人群不仅包含传承人,还包括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以及非遗保护岗位上的人、爱护非遗的学员和社会人士。2015年,文化和旅游部、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APP功能齐全、信息量大、交互方式简单、用户群体广泛,对非遗传播有明显优势。在新媒体背景下,“非遗+手机APP”的融合势在必行。借助手机APP进行建档方式灵活,可持续记录、随时完善和保存非遗信息,还可为手工技艺类非遗传承人提供销售平台,同时为非遗与受众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非遗+手机APP”的融合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手机APP运营者和非遗传承人等多方共同努力,挖掘非遗文化价值,拓展手机APP功能,增加非遗展示的趣味性、互动性、参与度和关注度。  相似文献   

14.
藏绣工艺资源主要有甘孜州的刺绣技艺、阿坝州的挑花刺绣技艺以及甘南的洮绣技艺等。本文立足新时代民族文化进校园背景下高校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藏绣传承人培养、教学模式、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做出对策建议,以实现藏绣的活态保护与高校民族文化技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拍摄对象的人类学电视纪录片,真实地记录、还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所承载的文化技艺及其生活环境,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人类学价值和传播价值。笔者试图从电视影像的角度,结合创作实践,对此类纪录片的人文价值、创作原则、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江西师范大学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探索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改革路径,构建并实践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理工科研究生“1+6”培养模式的情况。说明了“1+6”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阐述了“1+6”培养模式的改革举措,分析了“1+6”培养模式的特色和优势,总结了“1+6”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17.
徽州砖雕是徽州文化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其历史久远,技艺精湛,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正辉先生,是徽州砖雕代表性传承人,他在传承徽州砖雕传统技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吴正辉延续着古代传统技法和风格,作品层次突破了九层的最高境界,复原了古代匠人的绝活。如今,在全国大力推进非遗保护的浪潮下,徽州砖雕发展呈现了较好的态势。同时,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这项技艺的传承也面临着诸多危机和困难。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群体身份认同的重要源泉。为此中国民族舞蹈作为民族文化呈现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随着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西方艺术的不断冲击,导致中国民族舞蹈在迅速地消失。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民族舞蹈的传承人作为民族舞蹈文化体现的重要载体,其社会价值就显得极为重要。分析与研究民族舞蹈传承人的历史价值和当前生存境遇,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与开发民族舞蹈,使得民族舞蹈在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中能够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冰雪  刘铁军 《成人教育》2021,41(11):50-54
农业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根据培养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分析培养农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遇到的现实困境,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指出培养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职业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20.
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湖南省6所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进行调研,发现目前非遗校园传承人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是总体水平偏低、身份识别限于表层、情感归属缺失、行为趋向消极。产生的原因在于培养环境恶劣、责任意识淡化、身份制度不够完善、情感体验遭受冲击。提出可以通过完善非遗校园传承人培养环境、提升非遗校园传承人的传承意识、出台非遗校园传承人的身份制度、强化非遗校园传承人的仪式教育等路径来增进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