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青少年拥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之源。建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话为统领,厘清“四个共同”“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之于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在此基础上,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逻辑,坚持“家—校—社”的多元协同,确保“党—团—队”的一体联动,进而建构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要实现这一机制,需建立大中小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助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空间,促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嵌式发展;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贯通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但高职院校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路径比较单一,且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认知不足。针对这一现实情况,通过分析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并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则,以加强思想引领、聚焦立德树人为实践路径,为促进高职院校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是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抓手。基于“泰勒原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具有连续性、衔接性和融合性的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为兼顾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集体发展的课程目标、注重共同性与差异性辩证统一的课程内容、融合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式的课程实施、实现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课程评价。在实践路径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应以知情意行为纲要,形成螺旋递进的一体化课程目标;以“四个共同”为主线,构建包容开放的一体化课程内容;以知行合一为引领,制定全面多元的一体化课程实施方案;以家校社协同为基点,创设协同联动的一体化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4.
以智慧教育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智慧教育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新模式有助于重塑教育生态,促进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协同育人一体化改革。智慧教育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开放式协同系统,以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共享为首要前提,以助力课堂教学有形有感为实践指向,以改进教学评价方式为有力抓手,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为有效保障,以联结家校社协同共育为关键力量。在基础教育教学中落实落细落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由知识逻辑向生活逻辑回归、课堂教学由传统教学向创新教学跃迁、教学评价由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同时,为充分发挥智慧教育的赋能效能,应整合智慧管理优势培养德“技”双馨的教师队伍,拓展跨界互联场域,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常态化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高校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所,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五个认同”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课堂主渠道,讲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讲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以社会实践为平台,讲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通过教学改革、文化建设、服务地方等多种形式,提升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基础非常深厚,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创新工作举措等方面成绩突出,经验丰富。提炼自治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有助于研究、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有助于发展、创新现有民族理论,为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学理性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表征。学校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途径。从“助推理论”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学化的信息提示、学校教育特殊的决策环境、教育对象思想观念可塑性的默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提供了逻辑理路。基于此,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入要借助默认型助推、针对型助推、理解权衡型助推、协同型助推、反馈型助推、动机型助推等助推手段,从而提升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共同体,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需要各族人民同心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障。以共同富裕为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引导各族人民深刻明晰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着力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坚决确保各族人民在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成果;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推动共同富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教育精准扶贫相辅相成、互促共进,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和协同共进的必然逻辑关系,形成了集内在逻辑性与外在实践性为一体的作用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塑造情感、激发潜能和营造环境助力教育精准扶贫,而教育精准扶贫以脱贫致富、教育公平和人才涌现等形式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协同共进的逻辑理路在于以反贫困为共同目标追求,以为人民为共同本源初衷,以共同体为共同内蕴形式,以精准化为共同行动准则,彼此相互嵌入、互为支撑,产生“1+1>2”的协同整体涌现效应。加强理论引导、保障机制建设、凝聚多元主体、营造文化氛围和增强科技力量赋能成为后扶贫时代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教育精准扶贫协同共进的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遵循,而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现路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积极互动关系结构,开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阐释工作,以此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个包括认知体验教育、情感认同教育、行为意愿教育的心理教育过程,是一个具有线性化、层次性、梯次递进特点的概念。通过借鉴与重构“课程思政圈层式协同育人理论”,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置于自组织性、协同递进、圈层波动特点凸显的理论模型之中。理论层面,基于课程思政“核心圈层—关键圈层—辐射圈层”的“理论宣教—价值负载—行为意愿再塑”的圈层特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以“知识生产—情感脉络化—行为塑造”三维开展为关键,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发展。实践层面,课程思政建设需观照意识生发的人本性,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生成、情感生发、行为意愿激发为着力点,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梯次递进。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民族地区教育要以此为主线,努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协同体系。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也是“四位一体”中的奠基性环节,然而事实上又是最薄弱的环节。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各具特色和教育传统,本研究基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定位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宗旨,以民族地区家庭教育为研究对象,探究家庭教育如何积极对接学校、社会与政府方面的教育,发挥“四位一体”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路径优势,以取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3.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中央“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的部署,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组织调研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聚焦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情况,面向四川、云南、青海、贵州等省份开展了调研。  相似文献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心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其中,民族认同意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民族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民族文化自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基于民族心理的视角,应该从民族意识、民族语言文化心理、民族认知特点、民族需要动机四个方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分析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的基本内涵与理论意蕴,探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的实践理路,既是深化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着眼点,也是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的现实着眼点。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广泛深入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教育系统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亟待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余泽英 《海外英语》2024,(7):188-19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构建团结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初中时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时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响应了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事业的号召,但是在英语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不足之处,文章对初中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改进策略,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何克奎 《广西教育》2022,(36):18-21
本文以广西高校为例论述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分析当前广西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学校组织领导、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强化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化民族工作的理论研究、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等路径,以推动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相似文献   

19.
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既是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积极行动,也是打通学段壁垒、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性、连续性和实效性的迫切需要。本文试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大中小幼一体化”二者结合起来,提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分析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面临的挑战,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探寻出更为有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论断,对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民族地区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形成了诸多可行方案和地方经验。但各地在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效衔接、缺乏多学科协同推进、未能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等。为顺应新形势新发展,民族地区学校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依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具有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强化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