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621年,明使刘鸿训与杨道寅颁熹宗即位诏于朝鲜,在明代后期中朝交往中,具有重要地位。《辛酉皇华集》中的唱和诗文,显示出明与朝鲜宗藩关系的主从地位。此次使行,不但重启从登州登陆的海上贡道。而刘鸿训之贪墨,也给朝鲜接待明使开了新例,留下恶名,引起《光海君日记》的大肆批评,在中国民间亦演绎成一个神话故事,极具反讽意味。《皇华集》乃是宗藩关系下明代中朝间政治外交的体现,《光海君日记》则是朝鲜王朝的官方实录,两书对刘鸿训使行一褒一贬的评价,亦可见明代中朝宗藩关系的多重层面。  相似文献   

2.
燕行使节的中华认同观是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的风向标。研究以《燕行录》为代表的中朝关系史料,不难发现,奠基于礼学体系的中朝宗藩关系从明末便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朝鲜使节对明代的批判、对中华文化正统性的质疑便时有显现,其中华认同观也渐始减弱。明清易代后,朝鲜已不满足于“小中华”的自我定位,视满清入主中国为“鸠占鹊巢”而予以批判,有意识地区分出“他者”与“自我”并以正朔自冒。总体而言,朝鲜中华认同观的变化是一种,皮此渐行渐远的双向过程:自我意识日渐强烈,中华认同观因时递减,导致朝贡关系与自我身份认同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3.
中美关系实现和解是双方走出外交困境的需要,同时也为朝鲜问题以和平方式得到解决提供了一个机会。中国政府在与美方进行外交谈判的过程中,注意关照朝鲜的利益和要求,并承诺帮助朝鲜实现其和平统一的愿望。经过中国的外交协商及各方努力,很快解决了撤销联合国韩国统一复兴委员会的问题。在解决朝鲜问题中,中方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态度,而朝方则显得急于求成。主要是因为朝韩关系转向紧张状态,美国撤军问题迟迟无法得到解决,不过,借助中美关系缓和的东风,朝鲜的国际地位和安全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在此期间,中朝关系始终保持友好并有所发展,总体来讲,中国还是尽力帮助了朝鲜,尽管平壤对此并不满足。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强中朝友谊,缓解战争期间中朝高层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政治和外交方面,毛泽东一再要求中国政府和军队尊重朝鲜,平等待人;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则千方百计、倾其全力援助朝鲜。这种政策和做法,从中国出兵朝鲜一直延续到战后朝鲜的经济恢复和重建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新中国对朝鲜外交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5.
登莱青道原是管辖登莱青三府二十八州之道员。同治元年(1 862年),烟台开埠,洋务事务渐增,故移登莱青道于烟台兼管洋务及海关事务。也基于此,登莱青道在选任上呈现出重洋务轻出身、低职高衔、一官多职等新变化,这既是晚清社会形势变化而导致制度内部的自我调整和适应,体现了清政府对其选任的重视和变通,也是清代地方行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地方外交体系相辅相成,共同维系了清代地方行政和外交事务的有序运转。  相似文献   

6.
明代宦官擅权,多任朝廷要职,在明与朝鲜的外交中,宦使亦占据了很大地位,产生过举足轻重之影响。本文在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分析明王朝不同时期宦官外交之情况,并探讨宦官外交鼎盛局面产生之原因,对宦官使节在朝鲜活动行为进行归纳,以尽可能地对明与朝鲜外交中的宦官群体有一番整体而独立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朝鲜半岛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天然的地缘关系决定了朝鲜半岛对日本有着亘古亘今不变的战略意义。但是,深刻的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的冲突,使日朝关系长期处于复杂、敏感和脆弱的状态之下。因此,"对朝政策"成为了战后日本每一届政府"亚洲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将把日朝关系置于东北亚政治框架中进行探讨,并对日本民主党政权的朝鲜政策进行梳理及分析,阐明其政策基调及风格,进而提出符合我国战略利益的政策建言。  相似文献   

8.
对在京朝鲜实习生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作为中国接受朝鲜实习生的39个城市中的一个,自1950年起,开始接受和培训朝鲜实习生.在开展朝鲜实习生工作的过程中,北京市始终遵循中央指示精神,将实习生项目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发挥国际主义精神,在技术学习和生活娱乐的各个方面,给予朝鲜实习生照顾和优待.在遭遇新技术泄密而限于外交被动之时,北京市以政治为先,以不伤害中朝两国关系为前提,向朝鲜慷慨公开新技术.朝鲜实习生项目作为中朝关系的一个缩影,说明中朝关系的交往准则并非是现代国家关系中的国家利益,而是共产党党际关系中的政治准则,因此,意识形态是决定彼此间开展所有关系活动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9.
朝鲜核问题是由冷战后东北亚战略失衡导致朝鲜的空前的不安全感而引发的,因此,朝核问题的解决也是各利益相关方博弈的过程。两次朝核危机中,中国依据自身实力和有所侧重的外交理念,采取了不用的政策和姿态。从中国政府对朝核问题的逐步介入和目前的态势来看,在参与同中国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全球性问题过程中。如何把握量与度已然成为中国外交在全球舞台中的重要课题。而对六方会谈积极参与的成功经验可以为l中国在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上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论刘鸿训在明末中朝交往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末年,后金实力异军突起,在东北与明朝展开激烈的争夺,并一度控制了这一地区,导致明朝与朝鲜传统贡路的阻断。为联络朝鲜共同抗击后金,明朝派遣刘鸿训出使朝鲜,他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开启了中朝海上交通的航线,为明末中朝友好交往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国本之争"是万历皇帝在位时期君臣争论的重要问题。万历二十一年,时任首辅的王锡爵顺从了万历皇帝提出的"三王并封",使朝中众多大臣质疑其谀君。而明朝当时正值大举出兵救援朝鲜之时,王锡爵顺从"三王并封"之提议有益于缓和君臣矛盾,为得到万历皇帝信任、赢得援朝战争并继续劝立太子打下基础,是因时之策。  相似文献   

12.
《大连大学学报》2021,(2):19-25
十九世纪后半期,由于受到西方势力冲击,清朝传统华夷体系面临严重挑战。清政府仍然欲求同朝鲜王朝维持宗藩关系,重视朝鲜半岛安全问题,并极力劝说朝鲜王朝开港通商。1880年,朝鲜修信使金弘集访日时,清朝驻日公使何如璋与参赞黄遵宪积极游说金弘集设法劝导朝鲜君臣与西方列强立约通商,以便抵御沙俄南侵。本文主要论述了黄遵宪"劝策朝鲜"的动因,并分析了金弘集与清朝驻日使臣的数次笔谈经过和《朝鲜策略》撰写过程及其具体内容,进而阐释了该册子中所体现的黄遵宪外交思想和时局观及其朝鲜观。  相似文献   

13.
崔坚 《文教资料》2010,(2):104-105
明建文朝是明鲜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建文帝由于靖难之役的爆发彻底改变了洪武帝时期对朝鲜的严苛政策,而变为怀柔政策,使得明鲜关系在建文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并为后来的永乐朝明鲜关系的友好往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明万历末年,明朝廷与朝鲜关系较为密切,而努尔哈赤的势力日渐强大,时刻准备率军南下,又视朝鲜为后顾之忧,且施武力与和解策略,均被朝鲜拒绝,不得已反诬朝鲜与其讲和。此论一出,在明朝廷引起议论。为此,朝鲜派辨诬陈奏上使赴明解释原委。  相似文献   

15.
元明时代是中日关系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是中国人的日本观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中日外交模式的承上启下期。忽必烈多次遣使招谕甚至付诸于武力,都未能促使日本臣服,元代中日之间不交而终。有明一代,因“倭寇”和“勘合贸易”的交织始终,使得中日之间的交涉艰难而复杂;明末因丰臣秀吉的两次侵略朝鲜,中日关系趋于恶化。元明时期这种复杂多变的中日关系与日本“神国思想”存在内在联系。“神国思想”理论内涵的演变,直接影响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就日本而言,由初期的“外交辞令式”逐渐演变成为后来侵略之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6.
1627年,后金与朝鲜之间爆发"丁卯之役",战争的结果是朝鲜被打败,双方议和。作为中朝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时任兵曹判书的朝鲜重臣李廷龟,参与对后金的议和活动,见证了双方的订盟事宜。之后,后金与朝鲜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展开外交交涉,李廷龟也在其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努力为朝鲜争取最大限度的权益。考察李廷龟在后金与朝鲜议和前后的活动及其作用,有助于更加明晰地了解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后金与朝鲜关系发展史。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确立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由于朝鲜是中国的近邻,又较早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而发展中朝关系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一直坚决主张朝鲜的独立统一应该排除外界的干扰,由朝鲜全民族通过和平的人民协商的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援朝战争发生在明朝。1592年,日军派兵进攻朝鲜,企图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明朝政府应朝鲜之邀,派兵援朝抗倭。中国军队支援朝鲜后,迅速收复了平壤、汉城等地,日本见机不妙便假意求和,借机进行战争准备。1597年,日军再次大举侵朝,明政府派大将率军入朝作战。1598年,中朝军队密切配合,在朝鲜南部沿海大败日军,取得了第一次援朝战争的胜利。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悍然指挥所谓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他们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1950年10…  相似文献   

19.
清朝末年,国门被迫打开,清政府在反侵略战争中的一次次失败使得广大的爱国人士不断思考清王朝的命运。这当中就包括外交人士,外交,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越来越重要的凸显在国际事务中。外交官,已是国家间交流的重要沟通人。他们一方面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对清王朝拥有绝对的忠心,另一方面又对清王朝统治者在某些外交事件处理上的优柔寡断而感到非常失望。本文将以晚清外交官黄遵宪在《朝鲜策略》中的思想为例,阐述外交人士是如何在对外关系中权衡各国利益并最终争取清王朝利益的。由于笔者能力有限,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封建社会专制政体中,君臣关系一直是引人注目且难以理清的问题,历代学者志士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解析和重构,历代文学创作形式也多样化地反映着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样式。君明臣贤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君臣遇合,尤其在文学创作中,历代文人学者都大幅度地解读和重构着夹杂了特定历史背景和深厚感情的君臣关系,明君贤臣的思想和言行都具有深刻的审美意蕴,这一点在文学创作语境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君臣关系体现得较为突出和重要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