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邯郸学院学报》2005,15(4):F0003-F0003
登高临泽河,佳气挹赵都,和着金秋十月的脚步,本刊学术顾问,中科院院士林群教授莅临我院,10月29日至30日,在学院院长,本刊主编辛彦怀教授的陪同下对我院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讲学活动。林群院士祖籍福建,现为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9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我国泛函分析,计算数学研究领域内著名的数学家,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2.
登高临滏河,佳气挹赵都。和着金秋十月的脚步,本刊学术顾问,中科院院士林群教授莅临我院,10月29日至30日,在学院院长、本刊主编辛彦怀教授的陪同下对我院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讲学活动。林群院士祖籍福建,现为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9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我国泛函分析、计算数学研究领域内著名的数学家,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30日上午,林群院士作了题为《无痛微积分》学术报告。林院士从简单的生活实例“测山高、测树高”问题出发,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讲授了微积分的本质,以…  相似文献   

3.
张煦院士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6年国家公费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习,1940年获科学博士学位。抗战期间回国,回国后一直在国内大学从事通信工程教育,迄今60年。张煦院士曾担任重庆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等院校的教授,1978年又回上海交通大学工作至今。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1999年命名为中科院资深院士。张煦院士是我国最早从事电子通信领域教  相似文献   

4.
“学生学不好数学.不喜欢数学.最重要的原因是老师教不好。如果学生遇上笛卡尔.个个都会对数学感兴趣,”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林群日前来到北京十一学校,与师生座谈学数学的体会与方法。林群认为,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原因在于教师和教材,教师过多地重视数学技巧训练,教材偏重于证明.而不重视创新发明.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为考试学数学,离开学校就远离数学。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2014年12月9日,教育部数学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研究中心协同创新工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举行了教育部数学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中科院院士林群、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诗海、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高夯、《中小学数学》编辑部常务副主编方运加等到会祝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主任丁书林和相关师范院  相似文献   

6.
性痴则志凝     
龚昌德,1981年任教授,同年成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历任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理论物理中心主任、理学院院长,曾赴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工作讲学。主持攀登项目“高温超导电性的基础研究”和“理论物理”子课题“强关联电子系”等,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5年当选中科院院士。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著有专著两部。  相似文献   

7.
在8月14日于南京理工大学召开的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第九届年会上,首届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苏步青应用数学奖”颁奖,中科院院士周毓麟荣获首届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特别奖,中科院院士彭实戈、石钟慈获首届苏步青应用数学奖.周毓麟院士多年来从事拓扑学、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理论与计算数学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曾获得我国数学界的最高荣誉奖项“华罗庚数学奖”.彭实戈院士被称为“中国‘金融数学’第一人”,在随机最优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和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曾获世界数学界最高奖“沃尔夫奖”.石钟慈院士在有限元方法以及应用方面贡献卓著,他对协调元与非协调元进行了系统深人研究,取得了既有深刻理论意义,又对工程计算具有指导意义的前沿成果,曾获得“华罗  相似文献   

8.
人物简介:丘成桐,1949年生,广东汕头人,1969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22岁获博士学位,27岁因证明世界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而引起轰动。现为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晨兴数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数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9.
权威访谈     
权威访谈现年56岁的路甬祥,自1993年从浙江大学校长调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到去年被国务院任命为中科院院长,来在中科院领导岗位上已工作了四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较早被公派出国学习的留学回国人员之一,作为近几年当选为双院士的优秀科学家之一,被委以重任的...  相似文献   

10.
院士寄语     
李大潜1937年11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66年复旦在职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任教授。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7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李大潜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全国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曾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高等学校数学研究与高等人才培养中心主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数学年刊》主编。  相似文献   

11.
《安徽教育》2010,(12):12-12
<正>本刊讯安徽省数学会2010年年会日前在蚌埠学院召开。来自安徽省各高校、各市教育局教研室、各市中学的近400名数学会代表和蚌埠学院相关系部教师、学生代表参加会议。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林群院士,省教育厅厅长、省数学会理事长程艺教授,蚌埠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宏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安徽省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奖励》2009,(7):53-57
2003年11月24日,2003年中科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37岁的卢柯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当选的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而且,值得骄傲的是,纳米专家卢柯是地地道道在中国打造出炉的。  相似文献   

13.
中科院院士林群说过:“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数学要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要把数学变得容易一些,要把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技巧和证明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学习真正的数学。”新课改强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把数学变得更容易一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高一些,笔者从教学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的角度出发,提出数学课堂教学的如下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科院院士林群说过:“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数学要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要把数学变得容易一些.要把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技巧和证明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学习真正的数学。”新课改强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把数学变得更容易一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高一些.笔者从教学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的角度出发.提出数学课堂教学的如下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王梓坤简介     
《保定师专学报》2010,(3):F0002-F0002
王梓坤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吉安人,1929年出生于湖南零陵。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58年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研究生毕业,获苏联副博士学位。1988年获澳大利亚麦克里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6.
陈俊亮是国内交换技术与通信网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生于1933年10月10日,浙江省宁波市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邮电大学(原北京邮电学院)工作。1957年曾留学前苏联,1961年获苏联莫斯科电讯工程学院副博士学位,1978年至1981年初为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1989年6月为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陈俊亮教授现任“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  相似文献   

17.
67岁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教授李政道虽已享有诸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等许多荣誉,但他仍将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视为自己莫大的光荣。 1994年6月8日上午,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会选举外籍院士的投票活动在京西宾馆礼堂刚一结束,笔者即赶往设在中关村科学城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采访了正在那里讲学的李政道教授。 上午11时15分,李政道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耳机里传来中科院周光召院长的声音:“中科院外籍院士选举结果刚刚出来,我荣幸地通知您,您已经当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您的加入,是中科院的  相似文献   

18.
院士增选要严格把关、宁滥勿缺,要注重候选人学术质量与学风道德,要确保院士增选工作的公平、公正……在这些“旧条框”的规范下,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和新当选院士群体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呢甲  相似文献   

19.
《神州学人》2012,(2):43-45
中国科学院新增51名院士60岁以下海归成主力据"人民网"消息,近日,2011年中科院新增院士名单公布。这次新当选的院士中60岁(含)以下的43名,占总人数的84.3%,院士年轻化已成趋势。据了解,新当选的51名院士平均年龄52.6  相似文献   

20.
20 0 0年 4月 2 2日 ,中科院院士何国钟、博士生导师刘煜炎及韩克利博士一行三人来我院讲学 .何国钟院士今年 63岁 ,是我国立体化学反应和化学激光器研究方面的权威 ;刘煜炎博士 ,38岁 ,曾留学英国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作为长江计划的特聘教授 ,现为中科院武汉数学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韩克利博士 ,现年 37岁 ,师从何国钟院士从事交叉分子束实验研究 ,是立体动力学研究方面的专家 .在我院期间 ,何国钟院士以“分子反应动力学简介”为题 ,就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的起源、现状与未来作了报告 ;刘煜炎博士作了题为“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