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读《史记》已非第一遍了。但每读一次,都有温故如新之感,依然会深深地被它吸引住。它是一部史书,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从读史的角度读吋,每有置身秦汉乃至上古的感觉,因为它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社会矛盾与斗争;我从读文学作品的角度读时,又仿佛当时那些人物就在我身边,与我生活在一起,因为它写的那些人物,栩栩如生地都一一活跃在我眼前。是的,历史可说就是人物的活动。无论作为历史还是作为文学来读《史记》,《史记》中那些人物的无比生动性,都是其史学价值、美学价值的最重要源泉之一。《史记》中所写到的人物,真是“白公卿大夫以及儒侠、匠人、佞幸之类,其美恶谪正,喜怒笑哭爱恋之情,跃跃楮墨  相似文献   

2.
张际会 《军事记者》2011,(10):59-59
鲁迅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文学两方面肯定了《史记》的地位价值。在一部史学著作中为后人保留了许多鲜活面孔,是《史记》一大特色,这得力于司马迁赢余历史人物的传神之笔。本文试从《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中挑出"泣数行下"这一特写镜头,  相似文献   

3.
《史记》用真实的史料和文学的笔法,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形形色色的著名人物。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死。本文描述的是《史记》中项羽的剑术。  相似文献   

4.
先秦历史散文描写的人物大都流于片断,人物形象是既单薄又不完整的。而《史记》则以文学手法塑造了许多完整、生动、丰满、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充分而集中地刻划出人物性格,从而再现了历史。因此,《史记》在人物描写艺术上比先秦历史散文有着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樊艳丽 《新闻窗》2008,(1):113-114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的先河,鲁迅称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著作两千年来备受推崇,除了它是前无古人的鸿篇巨制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梁启超言:“《史记》每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关于新闻和史的亲缘关系,谭嗣同有“报纸,即民史也”的见解。今人认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人物通讯作为一种新闻文体,脱胎于史传文学,它与历史、文学关系密切。史传记述历史,人物通讯反映现实,两者都要求从真人真事着眼,  相似文献   

6.
作为纪传体通史的鼻祖,《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史和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汉代以来,历代都有不少学者对《史记》进行研究,可以说我们今天的《史记》研究就是在前代研究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大多关注于对《史记》本身的研究,而对《史记》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及不同时期的特点却缺乏足够的重视。本论文试图对《史记》研究的历史作一勾勒,对每一时期的重要成果进行介绍,在比较各阶段《史记》研究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把握《史记》学史发展的脉络。由于时间有限,所以本论文只论及自汉至唐的《史记》研究状况,宋至清的《史记》研究史留待日后完成。  相似文献   

7.
正自2014年起,《档案春秋》杂志与上海电视台《上海故事》栏目联合推出《档案春秋》——"上海故事"专栏,每期同步刊发电视纪录片的文字内容。"上海故事"专栏,关注上海往事。该栏目以上海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事件和人物故事为讲述对象,从珍贵的影像资料出发,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城市发展、社会变革、民族命运的关注,深入挖掘上海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上海的历史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正自2014年起,《档案春秋》杂志与上海电视台《上海故事》栏目联合推出《档案春秋》——"上海故事"专栏,每期同步刊发电视纪录片的文字内容。"上海故事"专栏,关注上海往事。该栏目以上海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事件和人物故事为讲述对象,从珍贵的影像资料出发,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城市发展、社会变革、民族命运的关注,深入挖掘上海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上海的历史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中,鬼谷子是最富有神密色彩的人物,有关他的传说始见于魏晋南北朝以后。有一种看法认为他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是一位研习谈说之术的隐名埋姓的学者。论据包括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苏秦列传》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鬼谷先生。’《张  相似文献   

10.
人物写作是新闻乃至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家各有长短,论者自有千秋。沈从文先生的大家手笔为文学界后人所仰慕,他曾用心通读《史记》,从他对《史记》中人物描写的分析,可以给我们从事写作的朋友以启示。——编者中国历史一部分,属于情绪一部分的发展史,如从历史人物作较深入分析,我们会明白,它的成长大多就是和寂寞分不开的。东方思想的唯心  相似文献   

11.
王瑜 《中国图书评论》2010,(12):113-115
该书正是以文化为大背景,以"长安文化"为依托,从文学的纵深探讨研究《史记》的文学价值,开拓出《史记》研究更深的层面,从而使人们由《史记》反观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古代典籍瀚如烟海。历史与文明,传统与习俗,智慧与知识都蕴藏其中。《史记》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典籍中的精华。然而《,史记》虽然谈不上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但也让身处繁忙和重负之中而行色匆匆的现代人望之却步。但是,经典始终不会被喧嚣和尘埃所掩埋,《史记》必将会  相似文献   

13.
李息是汉武帝前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传记附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后,仅有北击匈奴的简单介绍。本文遍考《史记》《汉书》,以及荀悦《汉纪》、司马光《资治通鉴》等文献中的相关记载,梳理了李息的大致人生轨迹。重点考辨李息第二次北击匈奴的时间、卷入张汤事件的始末以及所担任的大行令之职。  相似文献   

14.
王剑钊 《兰台世界》2007,(8S):55-55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径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时暴病而死。《史记》写成于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时期,此时距公元前210年只有100多年的时间,加之司马迁为写《史记》漫游各地,考察风俗人情,访求历史古迹。足见“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5.
古今中外,从图书馆这个人才摇篮和知识宝库走出来的名人、学者,历来是举不胜举。历史上有许许多多著名的伟大人物曾从事过图书资料工作。《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是其中之一。司马迁的学术生涯大致和汉武帝相始终。汉武帝生活在西汉帝国的鼎盛时期。西汉建国以来的文化事...  相似文献   

16.
<正>《上海故事》栏目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每周六11:30首播,每周一11:30重播。欢迎您向上海电视台《上海故事》栏目、《档案春秋》"上海故事"专栏提供精彩有趣的上海故事。自2014年起,《档案春秋》杂志与上海电视台《上海故事》栏目联合推出《档案春秋》——"上海故事"专栏,每期同步刊发电视纪录片的文字内容。"上海故事"专栏,关注上海往事。该栏目以上海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事件和人物故事为讲述对象,从珍贵的影像资料出发,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城市发展、社会变革、民族命运的关注,深入挖掘上海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上海的历史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传记文学不比小说,可以无所依傍地虚构,可以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地想象,可以"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按前人的说法,传记这种体裁,非有惊天动地之事,敷衍不出惊天动地之文。但个中亦有雄文,受历代史家高度推崇的《史记》,既是"史家之绝唱",不虚美,不隐恶,还原历史的真实;又是"无韵之离骚",塑造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叙述故事,篇篇扣人心弦。将传记和文学结合得如此完美,《史记》之外,求诸天下,再无第二本。  相似文献   

18.
《史记》战国史料研究[日]藤田胜久著,曹峰、[日]广濑薰雄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众所周知,日本的《史记》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功力,自古以来,大家辈出。最为著名的就是泷川龟太郎的《史记会注考证》,这是《史记》研究界公认的不可忽略、极其权威的著作。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一书对其作了补充(参泷川资盲考证、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全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其他值得推荐的还有伊藤德男《史记十表见司马迁历史观》(《史记十表所见司马迁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名的学家、史学家和编辑家,他《史记》而开创的纪传体成为我国历史的规范写法。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古今学都对《史记》有着极大的兴趣。“历代以来有众多的学研究和注解《史记》,积聚了丰硕的成果。粗略统计,迄今累计有论4000余篇,论300余部,字数12000万字”。《史记》不仅在学与史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首创了纪传体的编辑学体裁。司马迁编辑《史记》,投入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相似文献   

20.
《史记》是矗立于中国古代史学领域和文学领域的一座丰碑,在古代科学领域也享有盛名。其作者不单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古代科学领域中相当杰出的人物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司马迁不愧是继孔子之后出现的又一位极其罕见的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