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莹 《广西教育》2011,(16):47-47
品读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文本意韵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关键词、重点句、精彩段进行品读、赏析,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语言文字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活生动的标点符号不仅是文本的外显形式,更是读者探入文本内核的重要桥梁和通道。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标点作用,整体把握文本;体悟标点情感,参透文本意蕴;洞察标点形式,感受作者匠心,从而达到以"微"见"著",深入全面地把握文本。  相似文献   

3.
初中教师可从以下三条途径深入解读文本:找到文本中最成熟的语言文字,触摸文章的肌理,使形象立起来;找到作品中蕴含的文明,触摸文章的肌理,使思想立起来;找到能体现作家广博心智的框架结构,触摸文章的肌理,使文章立起来。  相似文献   

4.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落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之中,同时也说明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学习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立足文本,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历史文化传承的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徐丽莉 《小学生》2013,(9):31-31
语文是诉诸于人们的语言艺术,它通过语言文字反映生活。小学语文教材,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优美的诗篇,有趣的童话,还有蕴含哲理的寓言,描写了许多的人和事,以优美的语言文字、反映了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小学语文课本,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教科书,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祖国语言文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阅读思维与情感和文本、作者进行充分地对话,使他们能深入文本进行体验与感悟,对语言文字有独特的见解,从而形成富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充分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本,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引领学生学习"文本之法",使其体验、感悟文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超越文本的策略有:在范围上超越、在活动中超越、在想象中超越、在写作中超越;回归文本,应体现对文本解读更高层次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语文课就是“读读写写”,而品读则是学生感悟文本语言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解分析和人文内涵的挖掘,更要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要树立"用课文教语文"的理念,紧扣文本词句精彩处、篇章精妙处、留白处等语用训练素材,扎实有效地开展语用训练,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朗读既要深入文本,又要走出文本,在拓展中升华,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相似文献   

11.
张志公先生认为,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出发,最后再回到整体,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因此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先整体感知文本,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语文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引领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入手,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创造,从而把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语用的"窄化"和"泛化"等现象日渐突出。教学《螳螂捕蝉》一文,要根据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表达密码,从对话描写、行为描写等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文章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强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要正确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更多地直接感受和体验祖国语言文字中所包蕴的声韵美、形韵美和意蕴美,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文字。  相似文献   

15.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含义深刻的语言文字,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激活文本阅读。  相似文献   

16.
<正>语感是一种语言现象,是能够迅速做出判断的感受和领悟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一种敏感而深刻的直觉感受,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接近作者旨趣和文本内涵的能力储备。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范与高效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解读文本时,要潜入文本,关注文本精神和文化层面;浸润于语言文字之中,凸显文本的语言韵味。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用型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教学重点,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的,以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训练为手段的教学方式。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找准切入点;咬文嚼字,夯实语用基础;深入研读,学会谋篇布局;读写并行,实现知识内化。  相似文献   

19.
林珊 《福建教育》2008,(3):20-21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影响文本对学生的精神观照与文化浸染。我以为,教师要想深入解读文本的文字意义与文化价值,必须经历一个从“心在文本中”到“文本在心中”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而感悟文本就要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因此,要品读文字,理解情感,填补空白,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