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节教学中渗透作用的原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要突破这一难点 ,其中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按课本上的渗透装置进行实验 ,液面上升速度非常慢 ,在几十分钟内无法看到液面上升现象 ,这样一来许多教师只能把本该当堂做演示的实验改成了到黑板上讲解实验 ,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提高液面上升速度呢 ?通过反复实验和探索 ,笔者认为液面上升速度主要与玻璃管的内径、半透膜的种类和面积大小有很大关系。针对这种情况 ,我对原渗透装置进行了大胆改进 ,制作了一种新型的渗透装置 ,由于它…  相似文献   

2.
<正>书中利用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渗透现象进而认识半透膜的作用,得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总结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我认为教材实验装置的设计存在缺陷,操作难度大,液面上升速度慢。本文通过探讨渗透实验的现有缺陷,半透膜材料的选择,意在改良渗透实验装置,让实验的操作更简便,实验现象更明显,以供同学们参考。1.教材装置的缺陷分析缺陷一:玻璃纸不是真实的生物材料,缺乏一定的说服力,且很难买到。  相似文献   

3.
关于“渗透作用”的进一步实验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渗透作用的实验得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后,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具有的浓度差,半透膜两侧如果是相同浓度的不同溶液会发生渗透作用吗?用不同面积的半透膜,是否同时达到渗透平衡,渗透平衡后的液面高度是否相同?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实验探究。  相似文献   

4.
选用蛋壳膜代替玻璃纸,用观察蛋壳中液体的重量变化代替观察液面高度变化,可明显缩短实验时间,而且渗透现象更明显,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渗透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科书(必修)第一册演示实验"渗透作用与水分流动"的实验方案是:在1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处密封1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到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漏斗内的液面上升了。在教学实践中,按教材上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演示,可操作性差,现象不明显。一、实验缺点1.做半透膜的玻璃纸很难买到,即便买到,要把  相似文献   

6.
一、渗透装置的平衡渗透装置是一个验证渗透现象的实验装置(如图,1表示清水,2表示蔗糖溶液,3表示半透膜),最终观察到的现象是球形漏斗中的液面达到一定高度之后不再升高,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7.
根据力学和热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研究了球形液面内外的压强的形成机制,推出了球形液面内外的压强差的计算公式,利用凹凸球面附加压强公式分析计算了典型实际问题,对同类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渗透装置是帮助学生理解渗透原理的重要实验器材,但使用教材提供的渗透装置不易观察到渗透现象,且液面上升后不久又会出现下降现象。使用适宜浓度的蛋白质钠盐溶液代替蔗糖溶液能够使学生容易观察到渗透现象,液面上升稳定后也未出现下降。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观察到液面上升的全过程,借助延时摄影技术将上升过程录成快速播放的影片供学生观看。  相似文献   

9.
在高三实验专题复习时 ,有这样一道题 :下列实验操作所得实验结果比理论数值偏高的是 (   ) .A .用量筒量取 8.5mL液体时 ,仰视液面读数 .B .中和滴定达到终点时 ,仰视滴定管液面读数 .C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定容时仰视溶液液面读数 .下面用简便的图示法进行分析 .我们知道 ,使用量筒、容量瓶、滴定管、移液管等仪器 ,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切(如图 1) ,而视线偏低 (仰视 )或偏高 (俯视 )会对实验结果有不同的影响 .一、量筒量筒用于量度液体的体积 .若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 ,如量取 6 .8mL乙醇 ,眼睛要平视 6 .8m…  相似文献   

10.
根的吸收作用一节(中师《生物学》1993年版)内容多,理性强,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对教材理解有困难,不易掌握。对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结合,诱导分析与教师讲解结合,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教学要点、体会叙述如下: 1、渗透作用实验的一点改进 根吸收水分主要靠渗透作用。渗透作用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怎样让学生掌握这一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把教材中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对比实验,收到了较好教学效果。实验方法是: 取甲、乙两个大小相等的长颈漏斗,甲漏斗内盛浓蔗糖溶液,乙漏斗内盛清水(为了观察清楚,两漏斗内均加1~2滴红墨水),两漏斗口都密封一层同种半透膜(如肠衣、鱼鳔),将两漏斗分别放入盛清水的甲、乙两烧杯内,使两漏斗管内液面都与烧杯内的水平面平齐。稍停3~5分钟后可见:甲漏斗管内液面上升,证明烧杯内的水通过半透膜进入了漏斗;乙漏斗管内水面无变化,证明漏斗内水量无增加,如图1。  相似文献   

11.
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生物学》教科书中,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用蔗糖溶液存在不足:由于蔗糖溶液是无色透明的.实验演示时.距离稍远的学生就看不清液面位置,观察不到液面高度变化,影响学生对渗透作用的理解。为此,我们用高锰酸钾—蔗糖溶液替代蔗糖溶液。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取清水置于大烧坏中,向里面分别加入蔗糖和2~3粒高锰酸钾颗粒。充分搅拌、静置,等高锰酸钾完全溶解后即制成紫红色的高锰酸钾一蔗糖溶液。这种改进的优点:由于实验用烧杯和长颈漏斗中的溶液都取自大烧杯中,两者浓度相等,是等渗溶液,不会影响实验效果。而该替代…  相似文献   

12.
<正>实验简介:本实验是人教版的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的第一节中的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渗透现象进而认识半透膜的作用,概括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为后面学习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都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打下基础.实验目的:1.认识半透膜的作用,探究渗透作用的条件.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主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效果,对最佳条件,从半透膜种类、蔗糖浓度及用量、玻璃管内径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结果列于表中。从表可见,蔗糖浓度宜用30%,用量10毫升;玻璃管内径2毫米较好;半透膜以蛋膜最好。蚕豆皮如采用实验4的条件,l小时仅上升7毫米。猪膀跳膜在其它最佳条件下,短时间内液面上升很小,也不能用于演示实验。渗透作用演示实验最佳条件的探索@张四槐$湖南省涟源市第四中学!417114  相似文献   

14.
渗透作用是水分子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自由扩散。渗透作用的发生必须满足:具有半透膜和浓度差两个条件。下面就渗透作用中影响U型管或漏斗液面变化的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渗透现象"是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经典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渗透现象认识半透膜的作用,概括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发生渗透作用的2个条件.为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建立了良好的知识铺垫.所以从人教版高中(必修)生物第一册到新课标高中生物1"分子与细胞"一直沿用该实验.  相似文献   

16.
"渗透作用实验"是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经典实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多年来一直沿用该实验作为突出这一章节重点、突破难点的辅助手段.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渗透现象,认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了解渗透作用及其发生条件,为进一步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建立了良好的知识铺垫.但如何做好该实验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科书的渗透装置存在一些不足,笔者通过对其进行了探索和改进,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渗透作用实验材料的选择与搭配湖北省当阳师范学校(444100)侯作兰1实验材料的选择与搭配11用蚕豆种皮(无破损)作半透膜时,用蔗糖作溶质,此时漏斗管内液面上升快,实验效果好。12用动物膀胱内膜或小肠作半透膜,最好用甘油作为溶质进行实验,若用蔗糖...  相似文献   

18.
"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一节内容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图例分析等过程.在教学中,规范的实验演示、科学的实验设计、细致的观察、精辟的分析、合理的解释等科学素养,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1)漏斗中蔗糖溶液的液面应与烧杯中清水的液面水平对齐,实验操作应示中的装置1,而不能示中的装置2.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教学不应受教材内容的局限而影响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 ,否则 ,很容易出现不严谨甚至是不正确的知识传授。在“新陈代谢”一章的教学中 ,我们就发现部分教师甚至是参加省级优质课讲课的教师中 ,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传授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地方。现就新陈代谢中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的问题归纳如下 :1 有关渗透吸水问题在渗透吸水的演示实验中要用到渗透计 ,当把装有 3 0 %蔗糖溶液的渗透计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 ,水分便通过半透膜向渗透计中渗透 ,渗透计中的液面升高 ,当液面升高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升高时 ,通过半透膜进出渗透计的水分…  相似文献   

20.
陈维 《生物学教学》2006,31(11):34-34,F0003
本文论述了用鱼鳔做为半透膜,配合蔗糖溶液所做的渗透现象实验。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鳔膜内液面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3.5h达46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