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现新闻尤其是有思想深度的新闻,需要记的新闻敏感。而新闻敏感从哪里来?应该来自于记的职业经验积累,更重要的是来自于记的思想。可以说,记的思想决定着其对新闻的敏感程度。有的记新闻敏感性强,而有的记新闻敏感性弱,这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于思想的差别,即在于记有没有思想或说有没有思想的深度。有思想深度的记,他对新闻就敏感,别人发现不了的新闻他就能够及时发现,或说在他人眼里不是新闻的新闻,在他的眼里就成为了很好的新闻。同样,在有的记眼里是新闻的新闻,在有思想的记眼里或许就算不上什么新闻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他,是新华社的一名军事记,也是共和国通讯社的一名将军记。他,就是原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兼党组书记的刘回年同志。  相似文献   

3.
已经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维忠,8年来.在全国“两会”上共提交100多份议案或建议.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何以能如此?据他自己说,是得益于身边的一批“编外代表”——记朋友。在履行代表职责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大批记.不少30岁左右的年轻记同他成了“忘年交”。正是这些记朋友.助了他一臂之力,使他的“代表生涯”充实而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闻工作是一个引人注目、令人向往的职业,新华社记更是令中国记们心驰神往的称谓,这是一份殊荣,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然而,当你认识了李锦,知道了他的新闻经历,你很可能就不会有这种向往了,他的新闻实践与你想象的记生活有着一落千丈的反差,这样的心理落差使我始料未及、感慨良多。因为记之于他,就意味着持续、艰苦的基层调研、苦闷的长夜求索、甚至在理论创新中可能要做独步前沿的殉道……  相似文献   

5.
记见到张道勤是在中国科技大学附近的一个小执行所内。房间不大,约六七个平方,只勉强摆放下一张床,没有椅子,记只好与他并膝坐在床沿上。  相似文献   

6.
2004年7月14日上午,记来到北京,首先找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反映情况。一名工作人员当即与货币金银局取得联系.一位处长接待了记。他先是拿起记出示的四张50元面值的纸币抖了几下,然后用手摸了摸纸币上印制的图案部分,仔细检查了水印和金属线。他还掏出一个专用的放大仪器,低下头来进行检测。足足5分钟的时间.才抬起头来。他说,记手中的四张所谓的假币其实是真币,  相似文献   

7.
乔边 《报刊之友》2002,(1):57-57
2001年11月2日的《华商报》刊登一篇报道《新华社记差点中枪》。这篇报道是新华社记在阿富汗反塔联盟阵地上的目击记。有两个自然段,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事后,我们的摄影记王长山心有余悸地对我说,他当时正在站着拍照,一颗子弹正好打在他眼前两米远的土包上,如果子弹再飞高一点.  相似文献   

8.
文杰 《军事记者》2004,(11):23-24
杜献洲,4l岁,1980年11月入伍,1993年9月调入解放军报社,曾任该报驻新疆记站记、兰州记站站长,现任记部机动组长、主任记,上校军衔。杜献洲始终把目光投向祖国的海边防,并用新闻的形式唤醒读对国家安全的关注。他从事新闻工作15年以来,以老一辈军事记为榜样,执着于以“生死与共”的亲历方式走边防、写边防。他是第一个骑牦牛到帕米尔高原无人区巡逻、第一个到西藏原始森林测绘、第一个系统报道全军海拔5000米以上边防哨所的军事记。  相似文献   

9.
刘晓鸥 《视听纵横》2004,(2):111-111
电视现场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与记的出镜表现有直接的关系,记是报道的核心,是报道成败的关键。记一出镜,他的外貌、语言、体态、动作、表情、气质、水平以及  相似文献   

10.
孙犁书评的个性马晓声孙犁先生的书评,无论是在内容上,批评方法上,还是在行文上,都是很有个性的。我想,这与其是一位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有关。他所评之书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古代作品;二是当代中年作家的作品。他的书评作品主要有《耕堂读书记》、《读作品记...  相似文献   

11.
《大公报》记朱启平的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他笔下记录的一页页历史风云却时常被提起。由于在二战中国际大局报道和对日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杰出记。”  相似文献   

12.
“用生命书写新闻”的海南日报记甘远志,39岁在采访途中殉职,做了1000多天记,发表了1000多篇报道。他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我在东方采访”,这是甘远志留给同事吕岩的最后遗言。  相似文献   

13.
他戏称自己是“闻字”的记。他先后采访了包括杨成武、王光美、邓朴方、巩俐、赵薇、冯巩、桑兰等500多位社会名流和演艺界明星,在全国6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250多万字的名人访谈和纪实作品。而面对如此传奇的他,朋友们却把他称作“咱北京的袖珍老爷儿们”,他就是建国以来残疾人中采访名人最多的记——张骥良。  相似文献   

14.
《大公报》记朱启平的名字或许对根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他笔下记录的一页页历史风云却时常被提起。由于在二战中的国际报道和对目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出色记。”  相似文献   

15.
清明时节,我想起了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原“湖北日报”社驻孝感记站记——谭勇同志。他还没结婚,英年早逝,殁于肝癌。他一定是带着那篇未完成的稿子的遗憾慢慢走的,一步三回头,泪眼婆娑;更有那未竞的记生涯!报社人知道,他有一个十分刺眼的记号,也是他父母心里一道深深的伤痕,那就是右脸巴上的一块又长又大的胎记,呈猪肝色。他为什么不去美容呢?可能碍于此,他不愿求友,也无淑女近他,一直拖到近三十没婚配。其实,我曾给介绍一个谈友的对象,女孩子的电话也给了他,他一羞于胎记,二感到肚部疼痛,怕害了她,打消了联系的念头。  相似文献   

16.
二流与一流     
《兰台世界》2007,(5X):32-32
美国总统里根曾当过演员,因此在一次记招待会上,一西方记问候宝林:“大师,里根是个演员,但是他当了总统,您认为您能有此殊荣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段勃 《新闻知识》2006,(4):57-59
具备新闻敏感是对一个新闻记最基本的要求,人们形象地将新闻敏感称作新闻记的“新闻鼻”,但是对于电视记来说,他不但要有一个灵敏的“新闻鼻”,还要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18.
唐晓君 《新闻天地》2004,(10):23-24
他是一名记,一名业务十分出色的记,一名有着40多年新闻工作经历的记。如今,他又成了一名作家,一个颇具特色的作家..发表了小说、散、民间故事、报告学等100多万字,出版了多部专、专集,作品发表后被多家报刊转载,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反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5周年的来临,新华社老摄影记、87岁的邹健东,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年的随军记,参加了很多纪念活动,这让他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战斗岁月。但他最高兴的是,接到了一封寄自江苏吴江的来信,尽管信中只是一些家常话,但他却格外珍惜;尽管来信只是一位七旬农村老妪,但在邹健东的心中她却永远是留着一条大辫子的“小姑娘”——要知道,这形象,在他的心中留存了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20.
作为纸质媒体的记,他的劳动成果往往见诸报刊的版面。那么,记的作品如何在版面上更快更多地脱胎而出.并被处理得突出醒目?这固然与版面编辑的水平和工作密不可分,但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记自身的素质和努力,以及由此而生产出来的新闻产品是否是版面所需要的“俏货”与“精品”。这样.研究和驾驭版面就不仅是编辑的事儿.也是记提高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成熟的记都应该牢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