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自然”之道和虚静观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文艺观点,将它们与老庄的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和虚静观相比对探究,可以看出道家对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影响十分巨大,可以鲜明的感受到其中的道家存在。  相似文献   

2.
先秦至魏晋,论"虚静"者甚多。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将"虚静"作为审美创造的命题加以明确的阐释,使"虚静"正式步入艺术创作的殿堂。关于刘勰虚静思想的来源,学者有不同的解说。刘勰的虚静论根源于老庄,主要是受到了庄子虚静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勰虚静说是指作家创作构思的一种理想状态,直接导源于佛教禅学静观的入静理论,因为前者与后者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刘勰生活在禅法风行的南朝,他修习且重视禅学,《文心雕龙》虚静说是刘勰吸取了佛教禅学静观的入静理论之后的创造。禅学是中国化的佛学,它不仅继承了印度佛教静观修行解脱之法,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老庄道家的静观思想。老庄哲学的主静观念通过影响中国佛教禅学静观而影响刘勰的虚静说。因此,《文心雕龙》虚静说直接的近源是佛教禅学静观的入静理论,间接的远源是老庄哲学的主静观念。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是《文心雕龙》研究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是理解刘勰文学理论思想及其美学思想的关键入口。刘勰对言意内涵的考察着眼于文学创造的特殊规律,立足于文学活动的特殊语境,应将《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置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四个环节:艺术准备、艺术构思、艺术传达及艺术鉴赏阶段。  相似文献   

5.
从《文心雕龙》一书中涉及阴阳五行学说的材料来看,刘勰对曾在秦汉时代盛行阴阳五行学说是持认同态度的。作为传统文化基本骨架和传统思维模式的阴阳五行学说,在文学发展观、风骨论、物感说、丽辞观等方面对刘勰的文学观产生了启发和影响,应当引起《文心雕龙》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真实是文学的生命,《文心雕龙》一书虽然没有专章论述文学的真实性问题,可刘勰的真实观却散见于各章之中。试从作品思想内容的真实、作家情感的真实和艺术表现的真实三方面对刘勰真实观思想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莉吉娅·弗拉季米洛夫娜·斯捷任斯卡娅(ЛидияВладимировнаСтеженская)是21世纪俄罗斯新起的年轻一代汉学家,她于2015年出版专著《中国文学雕琢的思想:从〈文心雕龙〉选篇看刘勰的文学观》,对刘勰文学观做了总体论述,并对《文心雕龙》主要的文学和哲学概念范畴进行了解析。书中对《文心雕龙》“枢纽论”的《原道》《徵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以及《总术》篇和《序志》篇做了全文翻译和注释。本文介绍其对《文心雕龙》产生时代、作者身世的考证,俄罗斯国内外研究概况,《文心雕龙》书名解析,以及“枢纽论”各篇篇名和内容的译释。  相似文献   

8.
读刘勰的《文心雕龙》,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历史作为有形或无形的身影,在篇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整部作品中,刘勰文学的历史发展观点显而易见,这种观点在当时是十分进步的。这里就以《诠赋》、《辨骚》、《时序》、《通变》等各篇章,从文体演变与作品评论,创作的继承与革新,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等方面,浅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体现出的文学的历史发展观点。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是刘勰历时十余载精力写就的一部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著作。他对作诗论文进行了总结 ,注重文学的继承与创新。从《文心雕龙》这部巨著中 ,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文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 ,杂观百家对各种文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 ,进而以窥文情。整个《文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文心雕龙》的目录分类体现了刘勰深受儒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对其的影响大多体现于审美倾向和思想主题方面,佛家思想的影响则主要体现于全书的结构布局方面。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列《知音》一篇,论述了文学鉴赏的规律,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原则,指出了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在文学审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不仅注意到作品的多义性、读者的作用,而且《知音》篇实际上已从接受实际和理论层面上论述了自己的接受美学思想,较早期西方接受美学更具思辨眼光。  相似文献   

12.
刘勰论读者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文体论和作家创作论为主,而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和鉴赏者在书中仅处次要地位。在整部《文心雕龙》之中只有《知音》这篇文学鉴赏论较集中地论述了一下读者,我们不妨从这篇文章中一窥刘勰对读者的界定、要求以及评述。一、《文心雕龙·知音》中读者的范围及类型所谓读者即刘勰所言之“观文者”。《知音》中  相似文献   

13.
刘勰虽然自小就深受佛教影响,但他的思想和信仰在本质上却是属于儒家的,因此他的宏伟著作《文心雕龙》无论在总论、文体论部分,还是在创作论、文学评论部分,许多篇章都援引了儒家经典《易》中的辞句或理论观点,以此来作为自已文学主张的强有力的依据,这就使《文心雕龙》和《易》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也是刘勰世界观和文学观的集中体现,要了解《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体系,首先要对《原道》篇有个正确的理解。“原道”是什么意思呢?《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云: “原,本也。木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刘勰所谓“原道”就是“文原于道”的意思,说明本篇旨在探索文学起源问题。对于刘勰“文原于道”的命题,《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向无歧义,但对刘勰所谓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多文论家都以草木意象来说明、解释文学理论问题,其中,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草木意象尤为典型。《文心雕龙》遍及文学理论中的创作、鉴赏及文学观念等各方面,具有体系性,体现出强大的理论意义。草木意象作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抒发、赏析的重要载体之一,展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基本观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刘勰通过"草木意向"分析了《文心雕龙》中"情"—"物"—"采"的关系,通过"草木意象"探讨"文原于道""经典学习"及"继承和革新"诸多重要问题,为此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作出了理论性的奠基。  相似文献   

16.
“原道”出自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刘勰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原道》篇,是刘勰文学评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古今曾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之进行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论述,本文仅从写作学这个角度,对“原道”在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中的意义和影响试作探讨。《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是最早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原道》篇是《文心雕龙》作为“文之枢纽”的五篇之首,而且列为全书的第一篇,这说明《原道》篇在全书中的重要性。“原道”是《原道》篇中的核心论点。所谓  相似文献   

17.
佛教与《文心雕龙》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文心雕龙》研究中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围绕这一话题产生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少,但由于刘勰本人和《文心雕龙》本身的复杂性,此问题始终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检视近百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这些研究头绪众多,但实际上它们主要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佛学有没有可能影响刘勰及《文心雕龙》或在多大程度上产生影响(简称"可能性研究");一是以认定佛教对刘勰及《文心雕龙》产生影响为前提,重点探究影响的具体表现(简称"表现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涵盖很广的作品,尤其是《史传》部分,不失为优秀的历史理论性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可以见出《文心雕龙·史传》在中国史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首先,“文学”非“史学”,“史学”即“文学”;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理论发展到了新阶段,这与《史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最后,《史传》还影响了刘知几,孕育了“史家三长”思想的雏形.  相似文献   

19.
煌煌巨著《文心雕龙》一千多年来在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与唐代刘知几《史通》是中国古代文史研究的两颗璀灿的明珠。儒家思想是《文心雕龙》一书的主导。所谓“法经”思想就是主张效法儒家经典的思想。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史学思想方面,正是儒家思想贻害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在文学思想方面,儒家思想同样束缚了中国文学的正常发展。正是“法经”思想框限与制约了《文心雕龙》的思想层次,致使学术价值有限,文学意义不能估评过高,文学创作一定要走出范式化,程式化的误区。要打破儒家经典藩篱,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文学创作的阳光大道。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所论的是广义的文章,虽然其中很多文体至今已经消亡,其现实的理论意义并不大,但是整个文体论部分包含了许多文学理论,值得我们加以总结。这里论及四个方面:依书中的文体类分,可以看出刘勰的文学观念;书中对文体发展的描述,直接体现刘勰的文学史观;文体论中运用文体比较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刘勰自觉的文体意识;全部文体论中贯穿刘勰文学功用的思想,它统摄在宗经观念之下,与《文心雕龙》全书的指导思想正相扣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