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通讯的产生及其发展通讯,是新闻的主要体裁之一。它是比较详细、具体、生动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事或工作经验的新闻体裁。安岗同志把通讯称为“报纸的明珠”,“报纸各个版上都可以有它的位置……安排好一篇好通讯,是办好报纸的大事情……应该让好通讯上一版,最  相似文献   

2.
副刊能否吸引读者,除了所载文章的内容与体裁外,版面的编排艺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那么报纸副刊在编排上是否也有规律可循呢?结合自己从事副刊编辑几年来的体会,试提出如下拙见。要编出一期读者喜欢的副刊版,首先得有一篇好的头条。抓不到一个好的头题,整个版就立不起来,就会显得没份量。因此,副刊编辑要花功夫、下气力,精心抓头条,头条除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外,在体裁上是不应该有什么限定的。可以是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特写、通讯,也可以是文艺评论或是诗歌、小说、散文。总之,抓住了头条,就等于抓住了整个版的“龙头”,这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3.
一字之差     
一九六三年八月六日人民日报第五版登了一篇通讯,题目是:《劳动和革命》,今年一月三日人民日报第五版登了一篇通讯,题目是《将军和儿子》。这两篇通讯都是人民日报转载别的报纸的。前一篇的原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以报道祖国各地新风貌为主要内容的风貌通讯,在我们的报纸上,比以前增多了。不少报纸除了经常用它来反映本地风貌外,还派出记者用这一形式报道外省市在改革开放中呈现的新气象、新面貌,以开阔读者的眼界,振奋读者的精神。写得好的风貌通讯,不仅能给人以思想上的教益,而且生动丰富,饶有情趣。风貌通讯的写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现在报纸上常见的就有好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5,(Z1)
“高台教化”──案例通讯的灵魂文/丁夫同时下公安法制类报纸版面充斥暴力、凶杀、色情的案例不同,《西安法制报》1995年4月31日4至5版登载的阿英《一个市长助理的堕落》(以下简称《堕落》)一文,却给读者以正面思索,因而是一篇难得的好的案例通讯。文章的...  相似文献   

6.
提起会议报道,记者感到难写,编辑感到难办。难写者,还得写;难办者,还得办,以致带来会议报道成灾。报纸、广播、电视上是大会小会会连会,领导文章篇连篇,编辑记者满腹牢骚,读者听众议论纷纷。特别是地方报纸,会议报道更为突出。近来,笔者浏览了80多种地市县报,几乎是期期报纸有会议报道,家家报纸有会议报道,而且大部分会议报道发在一版显著的位置。有些报纸的第一版上,一期就有二三篇会议报道。有家报纸一期一版上,发了8篇稿子,其中4篇会议报道占去版面的五分之四。这些会议报道,多属一般工作会议和业务会议,如春耕、夏查、秋收、冬管等“四季歌”类的会议。  相似文献   

7.
今年,我读报遇到了两个不是谜语的“谜语”。《石河子报》1985年9月30日二版《“看准了就不回头!”》的文章写得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命读者猜“谜”。这篇通讯从李从钧种瓜发财的诀窍“胆大心细”上下功夫,一个字引出一个段落,形式新颖,版面活泼,效果颇好。但是,细读这篇通讯后,发现它有个致命弱点:事实缺乏出处。真实是新闻的  相似文献   

8.
翻开一张报纸,不管是四个版八个版还是十六个版,都应该充满鲜活的新闻,使各个层面的读者得到他们要看的东西。报纸不是杂志,不是理论和文学或其他专业刊物,快捷的新闻应是它的主体和骨干。现在我们国家已步入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报纸也是商品,它要靠大量的鲜活的新闻吸引读者、扩大影响,占领读者市场。相反,一张报纸就会失去其生命力,失去读者,也就谈不上什么政治和经济效益。 《扬子晚报》是一张四开四张十六版的报纸,有要闻、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9.
版面是报纸的“脸面”。版面设计是否精彩、能否吸弓版者,直接影响到报纸整体水平和报纸在读者心目中的份量。 一个优秀的版面上,照片是不可缺少的。照片在报纸版面上起着重要的形象展示作用,它可给报纸版面带来纵深感。如今的报纸往往以大照片、多照片为时尚,使版面活泼丰富,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好的照片在报纸版面上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照片在版面上的运用 编排:有了好照片还须有合理的编排。在设计制  相似文献   

10.
目前,传媒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读者对媒体的选择也越来越苛刻。一位老总曾这样对我们说,我们的报纸每天每个版上能有一条新闻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印象,就算天天没有白忙活。大众日报一版去年以来围绕强化处理好新闻做了一些尝试,除了内容上的新颖外,力求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不管这一天的要闻、会议报道有多少,力争在每天的报纸上想方设法重点处理好一件(一组)可读性强的新闻,增加一个亮点。一、经营好一个品牌,增强报纸可读性。在党报一版上,现在真正有可读性的报道还是太少,大量的会议报道和工作性报道占据了主要版  相似文献   

11.
不多见的首长批示 2011年12月29日,《解放军报》二版头条位置发表通讯《具体到人,落实到位》。当天,一位军委首长在刊有这篇报道的报纸上作了如下批示:这篇报道好!南京军区某部的这条经验朴实无华.但反映了基层建设的规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北京日报记者赵红、通讯员滕四波写的通讯《应该发生的故事》,得到了读者的好评.此文五月二日在《北京日报》发表后,很快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配发了评论.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看到这篇通讯后很高兴.他说,这篇通讯内容和文字都很好,希望报纸今后多抓一些这类报道. 这篇两千七百字左右的通讯,为何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它有哪些特点呢?我以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平凡中见深  相似文献   

13.
赞微型通讯     
前段时间,报刊上出现了一种小说新品种——微型小说,最短的仅仅300多字。去年12月4日,辽宁日报在一版刊登了一篇微型通讯《最高奖励》,全文不到300字。作者紧紧围绕共产党员刘天才十多年义务修理手推车的先进事迹,有描写,有叙述,有对话,有典型事例,有心理活动。寥寥数语,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热心为大家的老工人形象便跃然而出。报纸的读者要求读短新闻、短通讯。从此  相似文献   

14.
通讯被称作报纸、杂志的“重型炸弹”,在宣传、教育读者方面有着其它新闻文体作品不可比拟的作用和效果。这主要取决于它总是通过事实和情节的描写,为读者塑造出了真实可信的动人形象。因此,要写好通讯,特别是要写好人物通讯,就应该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在电视大范围走进家庭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报纸,杂志为争取更多读者,纷纷推出图文并茂的版面,使读者不时产生新鲜感和很强的读(睹)报欲.近些年来,在我国报纸和杂志上的摄影图片也渐渐多了起来.从各大小报纸的现状看,一般在一个版面上有一至三张图片,多数照片是作为“图片新闻”单独刊发的,与版面上的消息,通讯文章没有联系.在一张报纸上,除了要精心制作每一篇通讯、消息的标题外,若能配发多幅构图新颖、新闻性强的相关照片,这样,这张报纸就有看头了.本文仅就作者的通讯、消息稿配发组照的新闻效果问题试作探讨.无论是人物通讯还是事件通讯(亦称工作通讯),是人物消息还是事件消息(不论静态消息还是动态消息),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配发新闻组照的.小篇幅的通讯或消息,可配上一至二幅与所报道的人或事物的照片,大篇幅的可顺理推之.这样处理新闻稿,既可克服报纸上的长文章,达到“短些,再短些”的目的,又可美化版面,让读者用短时间从短文和图片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中国日报》就以其图文并茂著称,在世界英文报报林中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少军 《新闻世界》2009,(7):123-124
目前全国有13家省级党报办有“农村版”。比较有影响、日子相对好过的多是那些初步走向市场的报纸,而这些农村版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报纸的“实用性、服务性”上下了功夫。可以肯定地说,农村版服务读者的水平、质量、广度、深度以及服务方式决定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影响着报纸走向市场的程度。现结合多年来的观察,谈一谈党报农村版的定位取向。  相似文献   

17.
时下,报纸上的稿件趋长之风仍未减势,一条消息动辄七八百甚至上千字,一篇通讯或评论则洋洋数千言,一版登不下,还得往下转。广大读者望文生厌,难以卒读。这不能不影响到报纸与读者的关系。在当前的新闻改革中,这种倾向应引起新闻界的重视,应在采取剎“长风”措施的同时,提倡多写、多用短稿。造成新闻报道趋长现象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18.
穆青同志讲:“报纸应该有更多的速写、特写,只写生活中一个片断,不要全是有头有尾的通讯。战爭年代,有许多通讯都是短通讯,很生动。在这方面要提倡。时间短,内容新,又生动活泼,现场感非常强。”本文向读者推荐的我省两篇获奖作品:《争奶奶》、《置身窗口不中“风”》,就是属于这类报纸喜用、读者爱看的短通讯。有的老报人赞扬它是新闻诸体裁中的“优良品种”。它们受篇幅(每篇800多字)的限制,没有广阔的画面、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情节和错综的结构,在文词上也没有刻意雕凿,只是从生活的海洋里撷取一朵浪花,或从人  相似文献   

19.
自言自语     
翻开一家报馆内部通讯刊物,期期皆是好评如潮。好评当然出自报馆内,说本报这篇报道如何受欢迎,那篇评论如何精采;又讲那篇消息怎么轰动,这篇特写怎么生动;描绘得千好万好,灿烂辉煌。可是这些作品常常从我及朋友们眼皮底下溜过,深刻的并不很多,或许是我们的眼太拙吧。 有位大学同窗高就于一大报,时运颇佳,也很念旧,每得佳作便不吝惠赠,并告我又得到报馆什么什么样的称赞。我与他同喜,但又大惑不解,因为受表彰的理由,或是某一读者打来电话,或是某一读者投书称誉。对拥有上百万读者的报纸来说,某一读者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无论是在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60年代越南战争,70年代对越自卫还击战,80年代英阿马岛战争,还是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我们都可以读到随军记者采写的军事通讯。那么有人会问,中国最早的军事通讯出现在什么时候、哪张报纸上呢? 刊于中法战争时期的申报在中国报业史上,第一篇由随军记者采写的军事通讯,出现在中法战争时期的《申报》上。 1884年4月3日(清光绪十年三月初八),当时上海的中文报纸——《申报》在一版登载了一篇军事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