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小刚去年拍成了大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且赢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尝到甜头的冯小刚见好仍不收,于是他执导的另一部“贺岁片”《不见不散》又敲响了今春开场的锣鼓。陈佩斯见此不甘示弱,声称要推出另一部“酝酿三年之久的倾心之作”,与其比个高低,还有些导演也正在筹拍他们的“贺岁片”,“贺岁片”已成为时下影坛的又一热点。“贺岁片”在香港较为流行,其内容大都比较简单,说白了无非是众明星凑到一起,作一番滑稽逗乐的表演,实际上是演艺界诸明星一年一度的“团拜贺岁”,给人们过年增添一些喜庆的气氛。适当拍些“贺…  相似文献   

2.
在《手机》的首映式上,有记者问葛优、张国立、冯小刚、刘震云这些成功的男士们,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片中的麻烦而用手机说谎时——几乎所有的中年男人选择了顾左右而言他。 《手机》所揭示的中年危机,正是冯小刚们的中年危机。冯曾私下对朋友说,在《手机》中,他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只是按照老板的需要出炉的又一部冯式风格的贺岁片而已  相似文献   

3.
冯小刚说:影片《手机》,就是想奉献给每一位手机持有者,以便给手机“消毒”,净化社会空气的。可他没想到,《手机》引发了一场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4.
冯小刚于1997年推出内地第一部贺岁片至今已10年有余,从《甲方乙方》的1100万元到《集结号》的2.6亿元票房的收入.冯小刚不仅取得了艺术和商业的双丰收.也在电影市场萎靡不振的今天,为中国电影如何崛起带来了希望,树立了典范.他也因此被人称为中国贺岁片大师,  相似文献   

5.
内地的贺岁片,冯小刚即使不被称之为“鼻祖”,起码也是一个永远无法绕行的建筑。冯小刚曾在他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写到:“1997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个导演在中国拍了一部贺岁片,神话般地传遍座座城市,奇迹般堆起了票房的金山……”我们不知道冯导演的青春都献给了谁,但可以肯定他的青春有不少都砸在了贺岁片身上。  相似文献   

6.
张沁 《大观周刊》2006,(44):87-87
冯小刚的电影《手机》曾经风靡一时,也从另一个侧面真实剖析了手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那么你的手机呢?它是否在你的生活中演绎过真实的“谎言”……?[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冯氏电影     
《中国新闻周刊》2004,(48):93-93
★《没完没了》 冯小刚1999 年拍摄的贺岁片。 该片在当年的贺岁片热中一枝 独秀,赢得了其它五部贺岁片 相加也无法赶超的高票房,虽 然它是冯小刚电影中票房最差 的一部。傅彪因在片中出演了 一个大配角而一炮走红。★《一声叹息》一部深入讨论家庭伦理的电影,据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图书发行界有一个奇怪的跟风出版现象,就是哪本书好卖,随后就有与之相似书名以及相似封面的书问世。这种奇怪而病态的出版现象,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不久前,××出版社推出了“另类”作家张驰的长篇小说《北京病人》,无独有偶,随后,××出版社又推出了70年代出生的“美女”作家洛艺嘉的长篇小说新作《中国病人》,两本书名显然“借鉴”了因电影而火起来的加拿大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英国病人》。陡然间,书界“病人”吃起香来。继韩寒的《三重门》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后,书市上又有××出版社的《九重门》、××出版社的《三重门外》的“孪生书”面市。甚至耐人寻味的是,《三重门外》封面上赫然印着“韩寒新著”四字等距离排行,让人分不清到底是韩寒的新  相似文献   

9.
冯小刚:我不当贺岁片的奴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大腕》在京上映后,期待已久的观众开始重返影院,各大影院的生意重新红火起来,票房收入一路飙升,疲软的电影市场再次出现生机和活力。 虽然业界对冯小刚的电影褒贬不一,但电影院里观众那爽朗的笑声,无疑是颁给冯小刚的最高奖项。他以他独特的视角和形式,再次满足了影迷的心理预期。这令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观众为什么喜欢冯小刚的贺岁片?他拍的片子为什么具有票房号召力?  相似文献   

10.
许宁 《新闻传播》2010,(4):115-115
本文通过介绍冯小刚其人、贺岁片的由来和"冯氏"风格的六个特征来详细阐述"冯氏"幽默,重点阐述了其风格的形成和特色,并举例具体说明每个特征。最后对冯小刚的地位做了肯定并期待他会有更优秀的作品公诸于众。  相似文献   

11.
小抒 《大观周刊》2010,(32):15-15
这位曾经的贺岁片导演,在经历过了《夜宴》、《集结号》《唐山大地震》的大片洗礼之后,开始有意隐退娱乐圈。近日,冯小刚接受了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许戈辉的访谈。  相似文献   

12.
和去年经管图书圈里“大腕”(像号称世界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自传》)主打有所不同的是,最近一段时间出版商们似乎更喜欢称自己又推出了一本“另类的管理书”,象《引爆流行》(中信出版社)、《利润倍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什么是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和《沉静领导》(机械工业出版社)等,还有《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在全国各地的书店排行榜上上榜率最高,已经连续数月打入前十位,它们在经管书市场上叱咤风云。  相似文献   

13.
“手机报”的极限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谷川 《网络传播》2005,(11):48-49
继互联网之后.一个以手机为终端的“第五媒体”开始成为眼球注意力的新焦点,而“手机报”正是由此应运而生。从去年7月我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正式开通到今年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相继大手笔推出“手机报”,再到今年8月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推出广东省级“手机报”,各地报业开始纷纷筹划和推出“手机报”,试图抢占市场先机。  相似文献   

14.
2008年6月18日,第四故事媒体公司宣布和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合作,推出“阿曼达计划”,引起包括《出版商周刊》、《福布斯》和《克莱恩·纽约商业》在内的众多媒体的关注,都认为它和其他出版商推出的类似项目一样,预示着未来童书出版的发展之路。该计划推出到如今将近一年,但是它在Youtube发布的视频短片中对女主角“阿曼达”的介绍充满玄机,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媒科技》2008,(6):56-56
6月1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管理运营的手机电视——《视讯中国》正式在中国移动手机电视平台上线,向手机用户提供视讯服务。《视讯中国》手机电视业务的多种形态将采取分期上线的办法陆续向用户提供服务。本次上线,《视讯中国》在点播频道率先推出“新闻专区”和“娱乐专区”两大板块,其中设置了包含新闻、娱乐、影视、音乐、体育、动漫、搞笑、游戏、教育等9大类节目。  相似文献   

16.
曾以策划出版《格调》一书一炮而红的北京正源出版公司,为1999年的中国创造了两个著名文化词汇:“格调”和“另类”。“另类”丛书一年多来已推出12本,反响如何?近日,该丛书的策划者石涛表示,他们正在酝酿一本发行量更大的书。  相似文献   

17.
吴晶晶 《出版参考》2006,(2X):23-23
陈安之的书,从《决不裸奔》,到《创业成功的36条铁律》、《把自己激励成“超人”》,直至新近推出的《要你成功》,这12本被冠之以“成功学”的书,图书定价不低,销售业绩不俗,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8.
在图书订货会湖南文艺出版社再次推出其“原创之春”新书发布会。原创图书是湖南文艺社近几年一直大力发展的拳头产品,在此次新书发布会上湖南出版集团总经理亲自推荐,以叫好亦叫座的新书一齐亮相,赢得了重要的开门红。湖南文艺社从2003年起提出了重获文学图书出版话语权的口号,并提出了“建设南中国原创文学出版基地”的计划,之后,他们开始打造“原创之春”的营销品牌,每年书市都会通过这个活动推出新书和重点书,努力使之成为中国原创文学精品发布的标志性平台。至今“原创之春”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两届,2008年,“原创之春”又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原创文学作品.:有主打书《红袖》《药道》《巅峰对决》三本小说;有人气最旺的婚外情感话题小说《醉爱》,及电影《集结号》的小说原著《官司》等。“原创之春”活动得到了湖南出版集团的高度重视,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朱建纲、集团总经理张天明分别出席了湖南文艺出版社的两台大戏“原创之春”和“票友之春”,以充满激隋和幽默的演讲为新书当起了“推销员”。  相似文献   

19.
王珂 《新闻爱好者》2011,(8):153-153
中国电视剧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如今已经成为观众最喜爱的节目形式之一。1998年,大型经典古装剧《水浒传》在央视黄金档一经播出,便赢得了收视开门红。从此,像电影市场的"贺岁片"一样,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各大电视台纷纷精挑细选、重磅推出一批优秀的电视剧,引来荧屏热战,“开年大剧”成为促进优秀电视剧产生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20.
肖鹰  王华 《新闻天地》2010,(2):66-67
进入2009年11月份以后,国产大片接连不断,为了迎接贺岁档期,各部电影的前期宣传更是让观众应接不暇。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贺岁片得到夸赞的声音极少,大多都是“呛声”,更有观众在《阿凡达》上映之后喊出了对国产片“绝望”的声音,因此我们在欣慰暂时取得的成就之时,也不免为品质下降的国产贺岁片感到隐隐阵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