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就高等教育大众化给研究生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提出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定位问题,认为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型中必须坚持研究生教育的精英型定位,并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现实背景出发,探讨了精英型研究生教育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看法: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在下滑。他们的理由很简单:高校大扩招,录取分数线降低了,质量自然就下滑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说。“之所以形成这种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一个国家和民族从精英型高等教育转变成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人们可能还会用精英型概念来理解大众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家“十五”计划确定了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思想,计划在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左右。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种形态,即精英型、大众型和普及型。当一个国家大学入学人数只占适龄人口15%以下时为精英型教育;达到15—50%时为大众型教育;达到50%以上的为普及型教育。我国目前只有10%左右。按照国家的十五计划,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将跨入大众化的行列。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四大误区。认为大众型高等教育不应排斥精英型高等教育 ;要办出“高职”的特色 ,不应使其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型”;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应多样化 ;要转变轻视技艺、应用的旧观念 ,促进大众化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迈进。在千万学子皆大欢喜地跨过高校的“门槛”后,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成为牵动人心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前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迈进。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 ,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如何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与保持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因此 ,以总结天水师范学院扩招后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经验为基础 ,以院校加强自身建设为切入点 ,对师范院校如何应对“大众化高等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局势进行了深入剖析 ,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对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发展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刚永 《天津教育》2004,(4):9-11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高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相对多数的人接受到高等教育,大大提高了国民的基本素质,为我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享受了半个多世纪“英才教育”雨露的新中国的大学生们,也必须承受高等教育“大众化”给他们就业带来的变化及伴随这种变化带来的阵痛。  相似文献   

9.
对部分研究生认知内驱力弱化的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内驱力是个体求知的一种需要,是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内部动机。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变,部分研究生的认知内驱力呈现出弱化的趋势。本文透过研究生认知内驱力弱化的具体表现,重点分析了隐藏在这种现象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教育根源以及研究生主观上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强化研究生认知内驱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否接受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决定公民是否有机会实现社会地位升迁的重要因素。但是,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被如何分配直接体现着一个机会是否平等的问题。文章对国内外高教发展中“机会平等”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在当前中国精英型高等教育模式向大众化高等教育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教育的可寻租性事实上不仅会导致有差别的机会平等的丧失,同时也会使得共享的机会平等的降低。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