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国时期安徽农村合作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省是民国时期农村合作运动先进省份之一。1926年以后,安徽农村经济走向破产,特别是遭受1931年的特大水灾,使之成为慈善团体救济和进行合作实验的重要对象。从1934年至抗战前夕,在省合作委员会的主导之下,合作运动发展迅速,收效显著。抗日战争时期,运动服从和服务于抗战的大局,发挥了战时稳定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盛行30年,遍布全省60余县的农村合作运动是安徽农业近代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在抗战时期的兴起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不是单纯经济救亡的生产行为,而是集赈济难民、支前生产和教育培训为一体的抗日民众运动。四川作为抗日的大后方,它的工合运动的发展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考察“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的政策,说明中国还没有形成全面抗战;故“九·一八”事变不是全面抗战的起点;再考察“七·七”事变前后的情况,说明“七·七”事变只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而中国政府——国民党政府并没有立即作出全面抵抗的反应,故“七·七”事变也不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最后,本文得出结论:1937年8月14日蒋介石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才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即“八·一四”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政府奠都南京以后,开始重视合作运动,并把合作运动作为实现其民生主义方策而列为七项民众运动之一,力图对其加以控制、驾驭和利用,使之成为推行“训政”,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正是在国民党政府大力推动下,江浙等省的农村合作运动首先获得了较快发展。而在皖、赣、湘、鄂、豫等省,国民党政府以救济水灾为契机,以“剿共”“善后”政策的推行为烟幕,以“复兴农村”相号召,不遗余力地扶植农村互助社(合作预备社)和正式合作社的成立,从而使合作运动在3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是不均衡的,畸形的,也是不健康的。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产生了极具现代意义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并形成颇具声势的农村信用合作运动。以新比较经济学为视角,审视近代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演进轨迹:1923-1927年,由于北洋政府实力孱弱,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诞生即陷于制度可能性曲线的私立秩序战略状态,农村信用社无序发展;1927-1937年,因南京国民政府监管制度的逐步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由私立秩序战略状态转入国家监管战略状态,农村信用合作社迎来健康发展的黄金期;1937年抗战爆发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完全操纵于政府之手,进入国家专制战略状态,农村信用合作运动最终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6.
何宁 《成都师专学报》2005,24(3):41-43,51
抗战前,四川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抗战期间,随着沿海工业的内迁,四川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从而成为战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对坚持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文章对抗战时期四川工业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民党开展敌后游击战,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抗战时期两党的合作情况。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敌后游击战中相互配合,共同牵制日军在正面战场的进攻;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国共两党在敌后游击战中依然维持合作关系,只是合作效果受到国共摩擦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全面抗战前,作为抗战准备的重要内容,南京国民政府开始进行抗战精神动员。抗战精神动员既包括在教育、宣传、文学艺术等方面弘扬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种种努力,也包括新生活运动、国民精神动员的全面展开。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战精神动员激扬了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对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性及其执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路线大大制约了这种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爆发后,起着中国经济支柱作用的沿海等地大城市很快陷于敌手,支持抗战的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危机。就在这时,“应抗建需要而生,以合作方式进行基层生产动员,在经济上支持长期抗战”为宗旨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异军突起,以灵活多样的生产形式,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适应战时需要,生产多种产品,支援了战争,缓解了市场供应的紧张状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抗战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从“工合”运动的产生、作用及衰败原因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农村合作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合作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农村经济政策,贯穿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整个过程。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是当时社会经济、思想理论和政治斗争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运动的发生、发展,经历了理论准备、展开、推广、全面发展和结束诸阶段。农村合作运动是对旧式经济格局的一种冲击和突破,但是由于合作运动没有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当时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下,它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具有封建性质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第十七章为民族解放而战的抗战文艺运动 一、本章首先了解“七七”事变后,党领导抗战文艺运动的有关情况(包括党通过第三厅,掌握抗战宣传  相似文献   

12.
●阶段特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社会矛盾复杂,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演变为中日民族矛盾;服从于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两党关系由内战、对峙,转向合作抗日;中共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中共在遭受两次重大挫折后,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同时,也克服了党内的右倾和“左”倾错误,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国抗日民主运动不断发展,突出特点是抗日与反蒋相结合。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国共两党为了对付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走上合作抗日道路;国共两党由于阶级属性的本质区别,合作中始终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中共始终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放在首要地位,在抗战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国民党在抗战中,政治态度和政策上具有两面性特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抗战前中国农村合作运动是在国民党政府的直接推动下,以巩固其统治,维护其利益为出发点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在维持旧有的生产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社会经济改良运动,总体来讲,并不成  相似文献   

14.
国统区抗战文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领导组织、发动起来的统一战线文艺运动。抗战军兴,长江局的周恩来交给阳翰笙两项任务:一是在文艺界组织广泛的抗敌群众组织;一是协助郭沫若筹备“第三厅”。受命以后,阳翰笙殚思竭虑,做了大量细致深入的发动工作,先后成立了“剧协”、“影协”、“文协”,参与组建了“第三厅”、“文工会”,并担任领导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期间,还以其精辟的戏剧理论和丰富的创作实践推动了戏剧运动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桐油成为四川重要的“土特产品”和外贸商品,在四川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民初以来的四川经济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鉴于学术界对此尚少专门论述,本文拟就辛亥革命后至抗战前夕(1912——1937年)四川的桐油贸易及其发展的原因、影响等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发起了“学术中国化”运动。随即,这场运动在抗战的大后方重庆得到了热烈的回响。运动的发起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大业和抗战文化事业的进展,而且也深深影响到了其后中国的学术事业,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运动,作为整个人民革命运动的一部分,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分析这一时期国民党当局破坏学生运动的策略手段及其发展变化,对于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现代学生运动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一 1945—1949年国民党当局对于学生运动的策略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的说来,从抗战胜利至1947年“五·二○”运动以前,国  相似文献   

18.
全面抗战时期,浙东抗日根据地党和政府认真领会中央教育方针与“冬学”经验,通过试点把中央精神和浙东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党和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社会动员开展“冬学运动”,制订了详实的顶层方案,并采取模范典型引领,充分运用动员方法和技巧;在“冬学运动”中团结改造基层知识分子,使之成为进行社会教育的内生力量。因而,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冬学运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浙东抗战胜利和人民群众政治文化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参加抗战.为了动员占根据地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抗战、支持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冬学运动.文章试图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根据地这一典型地区开展的冬学运动梳理和研究,就其教育组织、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能对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发动的农民教育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利于吸取我党在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组织农民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当前的农民教育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广西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使得“农村资源”难以转化成为“农村资本”,使得农村“需要做的事”难以成为“共同做的事”,使得农村外部力量延伸逐步弱化了农村内生发展.因此,创新广西农村治理体制,需要全面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要充分发挥现有农村准官方组织的主导作用,强化乡村社会的“元治理”;要大力培育和发挥农村内生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强化乡村社会的“微治理”;要切实调动农村社会外组织的积极作用,强化乡村社会的“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