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末,绥远发生严重旱灾。省内外慈善团体积极投入赈灾活动。华洋义赈会和各级红十字会组织也进入救灾组织行列,华洋义赈会还斥资修筑民生渠,以赈民生。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人民不仅遭受了战争带来的祸患,而且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为支持抗战,国民政府发动全省人民积极进行赈灾救灾,重建故土家园,采取了急赈、蠲缓、平粜、工赈、放贷、防疫、募捐及难民救济等赈灾措施。这一时期的赈灾,由于战争的影响和国民政府政策的制约,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客观上安抚了民心,鼓舞了士气,促进了抗战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1921-1922年苏俄发生严重的灾荒。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赈济饥民。国内社会知名人士和东正教会也发起成立赈灾机构。饥荒引起国际的重视,美国救济署、国际工人组织也采取措施,募集资金,救济俄国饥民。但是由于布尔什维克党对“敌对势力”不放心,各界救灾工作受到限制甚至取缔。与此同时,苏维埃政权利用救灾的名义,没收教会珍宝来充实国库,镇压东正教会,此举破坏了宗教文化.加剧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4.
晚清皖江地区水灾频发,农业歉收、绝收,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灾民众多,甚至出现人口伤亡,经济发展遭受巨大冲击。《申报》在皖江地区报灾和赈灾方面起到重要的宣传作用,刊载了大量官府与社会力量在皖江地区进行的灾后赈恤、指挥救灾和捐资义赈等赈灾活动,对皖江地区灾务活动开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洋务派的重要人物盛宣怀在近代历史上毁誉参半,其正面历史形象多集中于洋务事业办理。但其在几十年赈灾事务中所作出的卓著功绩却不被重视,特别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赈灾理念和主张,以及其鲜明的"赈务"思想方面的研究不够充分。具体包括其办赈救灾思想中坚持以民为本强调实效性的治灾理念、德才兼备的赈灾人员选择和治灾治根的观念等方面。梳理、分析盛宣怀的赈灾思想及其历史活动,可以进一步总结其历史作用,并更客观地认识其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6.
自然灾害和战事人祸的交相煎逼,清代广西形成了流入城市的庞大灾民群体,对城市统治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出于稳定社会秩序之需,城市当局积极启动救灾响应,动员政府、民间双重力量开展赈济活动,形成清代广西城市赈灾责任主体的多元化、官民力量耦合的赈灾机制.  相似文献   

7.
古代湖南自然灾害救济的类型据赈款赈粮的来源及施赈主持者可分为朝赈、官赈和民赈。朝赈、官赈主要依靠国库或地方库藏,主要来源于人民交纳赋税,为弥补不足,历代还通过捐职、赎罪、用羡余和假馈纳等途径增加赈源。民赈由民间义绅自愿捐纳。历史会永远记住那些为赈灾救灾作出过贡献的人。  相似文献   

8.
湖南学联是在声援北平学生运动,抵制张敬尧的独裁高压政策,湖南各界民众趋向联合的历史背景下成立的,组织完善、宗旨明确,毛泽东同志在其创立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湖南学联组织了罢课、抵制日货等活动,最后被张敬尧强行解散。湖南学联虽只存在一个多月,但在历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晚清由于"四口南流"局面形成,江水犯湖水的情况日益加剧,加上人口剧增,生态破坏,洞庭湖淤积严重,人争水道更加突出,湖南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日趋严重.加上吏治败坏,还有旱灾、虫灾、风灾、雹灾、雪灾和疫灾等,都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社会稳定和王朝的长治久安,晚清政府和民间在减灾防灾和救灾赈灾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在赈务制度化和社会化、赈灾手段和灾情信息传播近代化以及新式士绅投身于赈务等诸多方面表现出了时代特色,标志着传统荒政开始向近代荒政的嬗变.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皖北灾荒较前更为严重,几乎年年有灾,十年九荒。对灾荒影响最大的是洪涝灾害。依次是旱、蝗、瘟疫等灾荒。面对灾荒,国民政府和安徽地方政府也曾采取相应的措施救灾,但由于种种原因,赈灾的成效微乎其微,以至于给皖北区域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社会的进步带来沉重的影响。该文主要探讨了民国时期皖北区域的灾荒及赈灾措施和成效。  相似文献   

11.
东日本大地震给日本和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一方面从震后灾民避难生活暴露出的城镇避难所规划与建设的隐患和不足中汲取教训,另一方面日本救灾体制健全,建筑物抗震性能高,国民防灾意识强.大量建设避难场所,重视防震减灾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等,都为我国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日本为了应对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中国应当借鉴和参考日本经验,完善和细化我国的防震减灾法律体系,使其具备可操作性.另外,还应当通过立法加强防灾知识的普及,大力开展防灾训练,并建立综合性的防灾行政体系,确保防灾救灾工作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3.
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地震。在这起突发性的灾难事件中,日本政府和媒体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为我国在媒体报道中如何树立政府形象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14.
On 22 February 2011, a magnitude 6.3 earthquake killed 185 people in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On 11 March 2011, a magnitude 9.0 earthquake struck eastern Japan, and was followed by a devastating tsunami and a nuclear plant crisis. As of 16 November 2011, the official death toll in Japan had reached 15,839, with a further 3467 people still missing. This article presents two case studies of the experiences and the responses of schools in New Zealand and Japan in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of these events. Although the magnitude of the event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ir responses. These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consider the manner in which schools in other settings might prepare for such events. This comparative case study includes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schools to consider in their pastoral care of students in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of a disaster. Research in New Zealand and Japan, undertaken separately by the authors, attempted to capture the voices of principa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inform a series of recommendations and guidelines created from the real-life experiences of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ey were collected with the primary focus of wishing to better inform the decision-making responsibilities of others who may be in a similar situation, or to guide futur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policies in schools.  相似文献   

15.
1923年,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损害极其严重。中国红十字会出于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考虑,不计日本强占青岛等前嫌,发起成立中国协济日灾义赈会,派医疗队前往日本救护;千方百计地将在日华人分批运送回国,并及时给予安顿和治疗;接待日本访华道谢团代表,积极推动中日民间外交,以期改善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不仅给灾区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给灾民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心理创伤,特别是对青少年而言,这种创伤更容易形成心理阴影。灾区青少年心理恢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心理情景剧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也被运用到了灾区青少年心理恢复之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7.
18.
中日灾害救济制度比较——以近年中日两国大地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汶川地震和日本阪神、本州、岩手·宫城地震的救灾过程表明,中日两国救灾体制中,报灾体系、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筑抗震度、民间组织的参与机制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国救灾体制的建设,既要发挥自身的政治体制优势,又要着力借鉴日本救灾防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核泄漏事件,日本政府紧急向三一重工购买核电站注水泵车,三一重工主动为日本赠送超长泵车救灾,三一重工的救灾事件营销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提升了三一重工的产品销量与企业品牌形象。事件营销是工业品牌的重要品牌传播手段,工业品牌的终端消费群体为工业企业,因此,工业品牌的事件营销必须重点突出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工业品牌的事件营销必须慎重选择营销事件,事件营销的宣传与策划必须注意企业、产品、事件的关联性,工业企业要建立事件营销应对机制,积极利用造势和借势传播,整合各类媒介资源,对工业品牌进行长期的产品宣传与品牌传播,才能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有效促进工业产品的销售。  相似文献   

20.
近10多年来地震频繁袭击中日两国。地震是地球的一种病症,也与地球子民即人类的折腾有关。人类务必将抗震减灾的思想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防震抗震应成为恒久的国策。防震抗震作为特殊事件要有特殊举措。防震抗震是综合性的战略,这是人类建设地震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课题。为了筹划和建设一种地震文化,应把防震抗震提升到地球意义的向度来理解。关心地球疾病,实现人类在灾害学方面的突破,这是对地震学的升华,也是对人类自身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