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拿出一个装了蒸馏水的瓶子,说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水平、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相似文献   

2.
一、“权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拿出一个装了蒸馏水的瓶子,说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水平、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  相似文献   

3.
李瑞山 《教育》2013,(3):25
作为一名年轻的校长,在履任一年多的实践中,笔者尝试借助现代管理学中的几则心理效应革新管理,在教学实践中已初见成效。权威暗示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这位心理学家在给美国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教师,说这位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现在,由他来给大家介绍他的新发明。这位被请来的教师拿出一个装了蒸馏水的瓶子,  相似文献   

4.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  相似文献   

5.
“举手效应”。有这么一件事:学生甲学习成绩校差,学生乙学习成绩较好,他俩聘请的是同一位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师知道学生甲成绩差,就在每次辅导结束时叮嘱他:“在课堂上要积极一点,要多举手。”学生甲遵从了教师的叮嘱。过去,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所以他根本不敢举手,任课教师也就很少提问他。后来,教师发现他举手的次数  相似文献   

6.
“举手效应”。有这么一件事: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学生乙学习成绩较好,他俩聘请的是同一位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师知道学生甲成绩差,就在每次辅导结束时叮嘱他:“在课堂上要积极一点,要多举手。”学生甲遵从了教师的叮嘱。过去,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所以他根本不敢举手,任课  相似文献   

7.
魏强 《班主任》2011,(6):51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给大学心理系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说聘请到举世闻名的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说,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气味,但对人体无害。在这里只是想测一下大家的嗅觉。接着他打开瓶盖,过了一会儿,  相似文献   

8.
“举手效应”。有这么一件事: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学生乙学习成绩较好,他俩聘请的是同一位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师知道学生甲成绩差,就在每次辅导结束时叮嘱他:“在课堂上要积极一点,要多举手。”学生甲遵从了教师的叮嘱。过去,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所以他根本不敢举手,任课教师也就很少提问他。后来,教师发现他举手的次数多了,也就格外关注起他来,并渐渐喜欢上了他。学生乙则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过去常常举手回答问题,当他看到学生甲也经常举手时,心里既不屑又有些嫉妒,于是倒不举手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甲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学生乙的学习成…  相似文献   

9.
谈谈暗示     
在化学课上、教师让学生看一个装有一些液体的瓶子,并告诉学生瓶子里的液体有非常刺鼻的气味。然后,他把瓶盖打开,告诉学生一旦闻到气味就马上举手,很快,班里所有的学生都把手举了起来。但实际上瓶中的液体只是无色无味的水罢了。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向一组儿童展示一幅关于一个士兵的图画,在学生看完这幅画后把画拿走,接着向他们问这样一个问题:画中的士兵是左手握剑还是右手握  相似文献   

10.
“罗森塔尔效应”产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次有名的实验中: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知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相似文献   

11.
当教师要有一种“阳光效应”。也就是说,一位教师哪怕教学能力不是很高,但如果心态好,能以阳光的心情面对学生,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也可能会很好,他也会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高中毕业,他所信赖的权威话语往往都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学龄前“妈妈说的”、幼儿园“老师说的”、上小学“书上说的”、  相似文献   

12.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传说中塞浦路斯的国王。一个晚上,他梦见一位才貌出众的女子。次日,便请来一个最灵巧的雕塑师用象牙按照他的描述为这位女子塑了一个像,姑娘含情脉脉的双眼、亭亭玉立的身姿使国王神魂颠倒。他从早到晚抚摸着这尊塑像,爱不释手。一天,塑像突然活动起来,变成一位活生生的女郎。皮格马利翁朝思暮想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美国一位有名的心理学家把这种愿望的实现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他曾做过一次试验:他来到一所小学,对一位一年级班主任说:“您班上  相似文献   

13.
<正>冯友兰每次上课前,都面无表情地坐在讲台后,呆望学生数分钟后,才开始上课,脸上也逐渐露出笑容。◎经亨颐任浙江第一师范校长时,曹聚仁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五四运动前后,经校长经常给学生讲时事,每提到曹汝霖,总说成"曹聚仁",引起学生哄堂大笑。经亨颐个子很高,说话很慢。曹聚仁说:"我看到戴高乐的照片,不禁想起这位校长来。"北大教授刘师培住北京西单大同公寓时,一次朋友去看他,他正吃饭,满嘴乌黑。原来他吃饭时看书过于专注,一手持书,一手拿着馒头。本来是用馒头蘸菜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努力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本文拟从心理效应的角度,谈谈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一、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给学生以鼓励在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塞浦路斯一位王子皮格马利翁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雕刻了一位美女,雕成后又每天捧在手中,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她。忽然有一天这位美女竟然有了生命。受这个故事的启发,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把随机拟定的一份…  相似文献   

15.
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初等学校里,从一至六年级的十八个班级中任意选出一些学生,并告诉有关教师,说这些学生是“智力超群”或“智力成熟”的学生,他们具有优异发展的可能性。这些挑选出来的学生,有的与教师看法相同,有的却出乎意料。对于教师的疑惑,罗森塔尔坦然地解释为:“我讲的是他的发  相似文献   

16.
考试开始了,老师刚把答题卡分发下去,一位学生举手报告说:“老师,我的答题卡少了一个角!”这位学生说得一点儿不错,为了避免监考老师在收装答题卡时,出现倒放、翻放的错误,在阅卷时,影响微机正常渎卡,每个学生的答题卡都切去了一个相同的角,为什么切去一个角后就不会把答题卡倒放,翻放了呢?为说明原因,我们先做一个实验。  相似文献   

17.
一、避免“第一印象效应”,保持客观公正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种现象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相似文献   

18.
曾在世界上轰动一时的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是一种期待效应,爱的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借“权威的诺言”,使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由衷地寄予期望,进而加倍关心爱护,  相似文献   

19.
考试开始了,老师刚把答题卡分发下去,一位学生就举手报告说:“老师,我的答题卡少了一个角!”这位学生说的一点不错,为了避免监考老师在收装答题卡时,出现倒放、翻放的错误而造成阅卷时微机不能正常读卡,每个学生的答题卡都切去了一个角.为什么切去一个角后监考老师就不会把答题卡倒放、翻放了呢?为说明原因,我们先来做个实验.  相似文献   

20.
神奇的暗示     
一位心理学家用装着香水的空瓶子装了一瓶子清水,又拿几张很少有香味的香纸片,来到500多名中小学生面前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先把一张香纸片递给学生,要求学生嗅一嗅,但不许说话,与此同时他还向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春天景色的迷人和鲜花竞相开放的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