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晚明文学工夫论或承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工夫论,或根于朱熹格物致知之工夫论,或鉴于王学致良知的工夫论,或源于禅宗明心见性的工夫论,或合孟子的“知言”“养气”工夫为一体。如李东阳、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等人的文体工夫论重视学养、强调对文体规范、篇章字句之法的掌握;唐顺之、李贽、袁宏道等人的文学创作主体工夫论指向心性的修炼、知识的效用,主体精神的大解脱;王阳明倡导在心性本体上下工夫,至刘宗周、黄宗羲等则主张以工夫作为“存养”身心锻炼的本体。这亦势必影响其文学创作观念。充分认识中晚明诸名家文学创作工夫论的价值,对重新建构与阐释明代文学批评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风幡论”乃禅宗史上著名的公案之一,唐代禅宗文献的六祖传记部分大抵都有记载。有关“风幡论”的记载最早见于《光孝寺瘗发塔记》,之后《历代法宝记》和《曹溪大师传》对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唐代以后的禅宗文献中有关“风幡论”的记载均来源于《历代法宝记》与《曹溪大师传》。故对“风幡论”的由来试作窥寻,将有助于探寻六祖惠能“见性”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废名的佛学著作《阿赖耶识论》,长期以来或被认为“已亡佚”或被视作“有字天书”鲜有学者问津,这便使得废名这位以佛学思想为背景的作家始终未能获得全面深入的解读与评价。从《阿赖耶识论》所提示的思想理路来看,废名所信并非其家乡所传之禅宗,得大乘佛教空宗有宗之精要,得唯识学之精义,悟得阿赖耶识之真谛,才是废名佛学思想的基本理路,而这一思想脉络又是在与唯科学主义和新唯识论的论辩中渐次清晰的。  相似文献   

4.
陆游的《剑南诗稿》中约有七十首论诗诗,它们对研究陆游的诗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陆游源出江西诗派,但他对于江西诗派的理论不仅是继承,更有反思和突破。他提出了“诗外工夫”,认为文学是现实的反映,是和作家的生活经验分不开的。提倡加强作家的自我修养,要“养气”,尤其提倡悲愤之气。陆游诗论反对雕琢,委靡之风。对扭转诗坛风气有促进作用。他的这些诗论也影响了当时的诗人和后世的诗论家。  相似文献   

5.
《老子》其书是晚近学术界最聚讼纷坛的话题,历来对其加以诠疏笺注者颇多。但面对老子的奇思异论,大方之家以渊深的国学根底也很难轻易地下断语。本文另辟“老学”研究径路,从几方面对《老子》进行了探隐索微,其意在擘划“老学”研究的新领域,揭橥其作者当时特定的创作心态,从而为读者比较全面地理解原著而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6.
印度佛经中有大量的“譬喻”,这是印度佛教为方便教人而常用的讲经说法手段,汉译佛经保留了这些“譬喻”,并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中的“譬喻”产生了重要影响。《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本土禅宗典籍,《坛经》或继承或借用了这些印度佛经中的譬喻,但同时又有一些创造性的发挥和改造,从而形成了《坛经》譬喻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7.
后秦鸠摩罗什翻译《大智度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典籍.其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大乘佛教的各个方面.被喻为“佛教百科全书”。对中国佛教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是历来中国佛教各宗派所依用援引的重要论典。然而由于历代辗转翻刻.传世本《大智度论》亦颇有讹误脱衍之处.本文将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智度论》写本与《大正藏》本相对勘.订正了《大正藏》本的部分讹误,同时指出了敦煌本的巨大学术价值。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现存《理惑论》是一部为佛教辩护的著作,它为佛教进行辩护的主要思想方法是“格义法”,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在崇拜对象方面,把佛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和道家的神仙;在思想观念上,用道家、儒家经典解释佛教术语努力调和佛教与儒家、道家的矛盾,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在行为礼仪方面,求内在精神之“大同”,存外在表现之“小异”。这对于佛教得到当时更多人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9.
读《巽公院五咏》兼论柳宗元的佛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五首组诗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表示了对永州龙兴寺住持、著名天台宗高僧重巽的敬佩,二是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三是对佛院自然景色的描写。组诗表现出柳宗元对天台宗教义的理解和赞同,对于佛教“教化”功能的注意,同时也透视出他对禅宗新潮的反对,由此成为唐人对当时佛教不同宗派与教义取舍的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10.
陆机《文赋》之后,刘勰、钟嵘等鸿篇巨制未出现之前,沈约在当时的文学批评理论上承上启下,独树一帜,被誉“为一代辞宗”。历代诗评家多从声律论的角度对沈约加以评论,很少有人重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思想《。宋书.谢灵运传论》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文批思想,其中提出了文学史论、诗歌批评标准以及声律论。这些对后代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树特别是钟嵘《诗品》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韩少功是一个有大慈悲心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受欺压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人性的黑暗有着深刻的洞悉.他认为文学不能改变人性,不能承载沉重的社会使命.他在小说《女女女》中表达了他的人生信仰和社会理想.其小说《女女女》中蕴含有佛教的缘起性空论、因果报应说、顿悟见性、即心即佛等思想.与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和章太炎等社会改革家、政治家一样,韩少功企图将佛教思想作为解决中国人性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想武器.他希望通过佛教“治心”,通过“治心”以达“治世”.  相似文献   

12.
伯恩斯坦是“股份制中性论”首倡者:(1)写于1919年的《帝国主义论》在总体上把股份制论定为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实际上也是列宁与当时所谓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思潮论战的需要。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就是伯恩斯坦。他曾多年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负责人。“股份制中性论”是他被斥责为“修正主义”的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按语     
2019年11月在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教授的号召下,在厦门大学老子道学传播与研究中心的具体推动下,并在江西宜春崇道宫的直接支持下,三家单位联合在华夏文化促进会下设立“老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简称“华夏老学研究会”),之后,研究会以举办“道德经文化与应用博士高峰论坛”、出版《中华老学》会刊、主编《中华老学丛书》为主要抓手,力争推动老学研究与传播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老学庵笔记》是陆放翁晚年退居故乡山阴镜湖畔的老学庵时期结集成书的。《宋史》本传说他“才气超逸,尤长于诗。”但我觉得他的诗和词都算不得一流,惟这《老学庵笔记》,在宋代的笔记小说中,的是上乘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老学庵笔记》十卷,《续笔记》...  相似文献   

15.
处在魏晋玄学的潮流中,《列子》与《列子注》均采取了“以无为本”的立场,但二在“有生于无”还是“有”“自生独化”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于是《列子注》借鉴了佛教般若学关于“空”的思想,将具有浓厚生成论色彩的“无”范畴改造成较为纯粹的本体范畴“虚”。这一改造,既是对玄学内部贵无论与独化论的总结,也预示了学界的思想重心从玄学向佛学转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专书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的基础,通过研究专书词汇,可以丰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牟融《理惑论》是一篇阐述佛教思想的重要文章,对研究我国的佛教传统和佛教思想有很大意义。通过对《理惑论》新词新义的整理,以期为后人研究佛教思想提供一定的词汇基础。通过对一些词语最早产生时间的论证,以期对《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做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了凡四训》中如何看待与佛教的解脱理论、论证了因果循环的道理.阐述了果报论是佛教伦理价值的基石,及行善的自觉性是基于佛教心性论.同时又体现了儒家关于“格物致知”、“明明德”等观点的精髓,给予世人以告诫和指引.  相似文献   

18.
知论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知论包括见闻之知、德性所知、诚明所知三层结构,都属心之功用。德性所知对见闻之知具有优先性,见闻之知对德性所知具有启发性;德性所知是道德层面之知,对应贤人境界,诚明所知是超道德层面之知,对应圣人境界。张载将认识论与工夫论紧密结合,对儒家知论进行系统建构,从“知礼成性”的角度为儒者“学以成圣”提供了工夫路径。张载批评了佛教摒弃见闻之知,在指出佛教是“诚而恶明”“得天遗人”的同时,提出儒者是“诚明两进”“天人合一”。张载从知论的角度为儒家抗衡佛教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9.
佛教量论体系是在陈那时期被正式确立,在法称时期得以完善。在印度的历史上,几乎所有重要流派在认识论方面的学说都或多或少与“量论”的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印度各派哲学中关于认识论的思想虽然不能与“量论”划等号,但是可以说有很多的成分包含在量论中。为了进一步了解佛教量论的体系,将印度各个学派的量论内容做一个简单的评说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陈献章(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开创者。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中,心学往往被斥“流于禅”。今天重新思考这个评论,确实有可待商榷之处。诚然,白沙心学与禅学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工夫进路方面。但是,无论是在工夫的价值指向,还是在终极关怀的现实落实上,白沙与禅宗都有着很大不同。白沙心学乃是本着传统儒家的价值坐标而进.其对禅宗思想的吸收、借鉴,实是打破门户之见,兼容并包地吸取各家之长采寻“孔颜之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