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中国,“鲁学”是一门显学。鲁迅作为新旧时代间承接物的特质,鲁迅作品的高度成熟性,鲁迅思想的忧愤深广,使得一代代学者走入鲁迅的文本世界之中,由青年至中年,从皑皑初雪到皓发白首。历代学者的心血凝结成灿若繁星的研究成果,也基本涵盖了鲁迅及其作品可供阐释与研究的各个层面:鲁迅的思想研究;鲁迅的文本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鲁迅作为20世纪伟大的思想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和精神影响了一代代青年人,堪称中国的“民族之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为鲁迅单元,也是让学生亲近鲁迅,去感受伟人身上的使命感、责任感,培植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为民族的生存,为人民的解放。艰苦地战斗了一生.这位堪称“民族魂”的伟人.在世虽仅55载.却留给子孙万代无价的文化遗产.在此,仅就鲁迅先生的杂文精神作一点开掘.以纪念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 鲁迅的杂文是一代诗史.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史上最深刻地反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时通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小说作品占有较大的比重,可见鲁迅在教育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代又一代教育家多么深切地期望青年学生能够读懂鲁迅作品,认识鲁迅,学习鲁迅。学习鲁迅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对于小说人物的命名是十分重视的。他曾说:“创作难,就是给人取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倘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的话,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也是严肃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正因为鲁迅先生十分重视小说人物的命名,在小说人物的命名上精心构思,他笔下的许多人物姓名都已成了“颠扑不破的诨名”,意味深长。例如,“阿Q”已成了”精神胜利法”的代名词;“孔乙己”已成了”书呆子”的代名词;“九斤老太”已成了“一代不如一代”的代名词;等等。那么,  相似文献   

7.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小说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内涵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进程,更以其独特的语言和超凡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因此,本文以鲁迅小说的语言为基本着眼点,以语言运用中的突出特点“博采众长”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两个大的方面,即一古今交融、文白杂糅,二中西结合、独树一帜,对鲁迅小说语言的“博采众长”这一特点进行简单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风波》作为鲁迅的第一篇“乡土文学”,不但如通常看到的刻画了民众对于思想启蒙、社会变革的冷漠,更揭示了这种“冷漠”的“正当性”,由此而显示出文化转型、社会变革之艰难,持久不息地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当前以王朔为首的文人攻击鲁迅的小说杂文“偏激”、“不宽厚”等等,作了回答;指出:伟大,也要有人懂。这些对鲁迅的批评没有新意,除读不懂鲁迅作品,不了解鲁迅人格,还有想藉骂鲁迅出名的用意等。同时本文并对“偏激”与“宽厚”作了具体分析,提出自己的个人之见。  相似文献   

10.
知识卡片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了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郭沫若和茅盾的自喻蕴涵着谦逊与献身精神的高尚品格。鲁迅自喻为“牛”,郭沫若自喻作“牛尾巴”,茅盾则自喻为“牛尾巴上的毛”。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比喻从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生动形象,意趣盎然,从而给人以语言艺…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我国的一代文学巨匠,学习其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操。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相关的鲁迅作品,通过走近与感悟的方式对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语文界,一方面,大家都承认鲁迅及其作品的伟大,另一方面,却有许多教师和学生不喜欢鲁迅和他的作品,认为其作品“深奥”“难懂”“怪僻”;其人尖刻,爱骂人,动不动就对人“打棍子”“扣帽子”。所以,有一部分教师比较抵触鲁迅作品,对鲁迅作品教学不是积极钻研,而是消极应付,以致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气。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品以深邃的思想、高超的语言艺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然而高中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认为鲁迅作品难学。就其教学方法,文章从抓住关键字词,紧扣情感脉络;强调以文为本,提倡感悟阅读;倡导联想想象,开展比较阅读;领略其"经典性",感受其"实用性"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在看了太多的明白如“话”或者“高”不可攀的文章后,当教到郭预衡同志的《鲁迅的治学方法》一文时,不禁令人为此文拍案叫好!这是何等干净、爽快的文字,又是何等厚重.惬意的语言,如推求其所以然,大概“厚积”与“薄发”是不可不谈的。一、先看“厚积”: 该文论述的对象是一代大家鲁迅,而又是涉及鲁迅的治学方法,众所周知,鲁迅治学的方面很广,他对社会、历史、文学、美术以及自然科学(如医学)等各个领域都曾做过深入的研讨。课文只是侧重从鲁迅对传统学问的继承与发展上来论述,重点介绍了鲁迅治学的基本方法和特点。使我们在了解鲁迅和学习鲁迅方面获益匪浅,启迪良多。  相似文献   

15.
<正> 鲁迅的一生,贯穿着对于“国民性”问题的研究。“国民性”问题,既反映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深邃目光,也表现了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思想特色,还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个革命家的韧性战斗精神。 那么,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呢?从字面上说,“国民性”就是国民的性质。从精神实质而言,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又由于鲁迅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他所看到的这种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鲁迅所揭露的“国民性”,指的是“国民的弱点”,即国民的“劣根性”。鲁迅曾经说过:中国的“国民性”是在“满是血痕”的条件下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难教难学是不争的事实。教鲁迅作品应该教什么?我以为应当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情感;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思想。下面笔者就以教学《白莽作(孩儿塔)序》为例,谈谈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单从专家学者的角度来研究鲁迅,是不恰当的,因为鲁迅首先是伟大的革命家,不仅是专家学者;单从治学方法来研究鲁迅的学术成就,也是不恰当的,因为鲁迅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于方向、道路,而不仅在于方法。不过,作为专家学者,鲁迅的治学方法又确有其独到之处,要想全面学习鲁迅,这一方面也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鲁迅生当清代乾嘉学派统治学林一百几十年之后,又当胡适派的学者提倡“国学”、鼓吹“国粹”甚嚣尘上之时,竟能打破“奴才家法”,独树一帜,在遗老遗少的包围之中,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其研究成果,不但以其革命性俯视一代,而且以其科学性独步一时,这是同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一切科学方法分不开的。这里且就下列几个方面对于鲁迅的治学方法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庄子思想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学者基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庄子进行了新的阐释。在热爱自由、入世态度等方面来考察,都可以发现鲁迅对庄子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19.
郭尧  刘腾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36-138
在鲁迅的作品中,“坟墓”这个意象频频出现。对于鲁迅来说,这一意象中包含着两大主题信息——“埋葬”和“留恋”,这两种共存的情感在鲁迅作品中有明显体现。通过解读鲁迅创作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心路历程,对鲁迅作品中“坟墓”这一意象进行具体分析,可以挖掘出鲁迅作品中一系列“坟墓”意象传达的关于生命、生存的意义和苦闷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永远的鲁迅     
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课本中,谁的作品最多?鲁迅。小说、散文、杂文,共有15篇之多。这在古今中外的所有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可见鲁迅在文学、在教育、在文化中至高无上的位置,可见一代一代的教育家多么深切地期望青年学生能够读懂鲁迅、认识鲁迅、学习鲁迅。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中学生读不懂鲁迅,甚至不喜欢鲁迅。不要说中学生了,我们的中学语文老师,真正懂得并能讲好鲁迅的,又有多少呢?令人怀疑。鲁迅在中学生的印象中,似乎是个说话尖刻、争强好胜性格孤傲的“怪人”。在中学校园中,鲁迅是孤独的、悲哀的。特别是在日益市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