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关对皇帝的称谓不少,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始于建立秦王朝的赢政,迄至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均沿用不废。那么,中国历史上究竟对皇帝有多少称谓呢?根据不同场合使用对皇帝的不同称谓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自称;一类是臣称或民称;一类是书或诗文中称。  相似文献   

2.
黄帝≠皇帝     
黄帝和皇帝不是一回事,“皇帝”是秦始皇起的称号,秦始皇姓赢,叫赢政: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各个朝代的最高统治都叫做皇帝;“黄帝”是一个具体的人,黄帝姓姬,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聪明。懂得很多道理,长大后,他做了部落首领,带着大家改变了游猎生活,教大家盖房屋.驯养家畜,种植五谷,在黄河流域定居下来。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大一统”。这个大一统不仅指它统治的范围、疆域辽阔广大,更主要指它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这种“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与西欧各封建国家相比,有其突出的特点,这一特点在监察制度方面也是十分显著的。 为了维系庞大的封建官僚机器能够正常运转,如何完善监察机制,提高监察成效,必然成为历朝统治者殚精竭虑的问题。对监察的职能,元朝皇帝忽必烈说得再明白不过:中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大一统”.这个大一统不仅指它统治的范围、疆域辽阔广大,更主要指它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这种大一统的缺点与西欧各封建国家相比,有其突出的特点,这一特点在监察制度方面也是十分突出的.为了维系庞大的封建官僚机器能够正常运转,如何完善监察机制、提高监察成效,必然成为历朝统治者殚精竭虑的问题.对监察的职能,元朝皇帝忽必烈说得再明白不过:中书是我的右手,枢密是我的左手,御史台是我  相似文献   

5.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不同科目选举人才的制度。它产生于隋开皇年间,从此取代了魏晋以来凭血缘门第选人的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举荐制度的一个变革。科举制的产生,是地主经济高度发展与中央集权加强的历史必然。随着大一统的隋、唐帝国的出现,科  相似文献   

6.
【单元导读】秦汉王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它是当时世界东方的一大文明中心,并以其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1.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以中央集权制为主体的一系列制度(1)皇帝制度:秦始皇创设皇帝制度,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树立了绝对皇权的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7.
对溥仪被俘时间的考辨徐修宜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1945年8月,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他成为苏联红军的俘虏。溥仪被俘,不仅使“皇帝”这个至高无上的称号,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划上了句号,成为历史的名词,同时...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中国;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是为秦代.在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公元前206年,刘邦灭秦,公元前202年即皇帝位(为汉高祖),重新统一中国,建立汉代.汉又  相似文献   

9.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官方正式场合使用“皇帝”称号。而“天子”称号在史料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其与“皇帝”称号并行使用。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皇帝”制度是巩固中央集权措施有关,但其背后复杂的历史化因素亦不能忽视。从先秦“天命”思想演变,秦化与制度变迁等方面揭示其“皇帝”称号背后深刻的历史化内涵,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景高娃 《现代语文》2010,(5):151-153
皇帝是专制体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被奉为"九五之尊""万乘之尊"。然而,这个曾经声名显赫的词语,随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将永远被尘封在历史烟云中。从秦始皇自称"皇帝"到清朝溥仪退位,这一称号流传了两千多年。本文通过追溯"皇帝"这一称谓的由来,考察与"皇帝"有关的别称、用法以及与皇帝有关的用语,探讨了"皇帝"背后隐含的独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有关天京事变中杨秀清“逼封万岁”说法的直接根据并不充分。杨秀清向洪秀全“逼封万岁”的情节不合情理。相反是洪秀全炮制了扬秀清“逼封万岁”的政治谣言,策划了对杨秀清的政治谋杀。  相似文献   

12.
南朝宋齐皇帝为巩固皇权,预设一些重要异姓武将存在谋反等重罪,而迅速捕杀之.屠杀之后,方开出谋反证据,以证明其惩治的合理性.是为南朝宋齐皇帝的“预制重罪”政策.“预制重罪”政策的首创者为南朝刘宋文帝,其重要表现是诛杀名将檀道济父子及道济手下勇将薜彤、高进之等人.刘宋以后继立的皇帝继承了这项政策.南齐建立后,齐武帝延续了刘宋皇帝惩治武将的“预制重罪”政策,其重要表现是处死名将垣崇祖、张敬儿,南齐此后的皇帝继续执行这种政策.南朝宋齐皇帝以“预制重罪”的政策屠杀拥有实力的武将,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君弱臣强的态势,但“预制重罪”一方面削弱了刘宋、南齐对抗北魏的实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破坏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加速了本朝的灭亡.梁武帝开国之后,放弃了这一错误政策,从而在与北魏作战中获得两次前所未有的大胜.  相似文献   

13.
蒙元硬译体是将蒙汉两种语言及语法夹杂到一起的特殊翻译体例,学术界通称为“元代白话”,或是“直译体”。但这些通称其实并不妥当,因为:该文体里的汉语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话,也不是元代白话语言的变体;该文体出现于元朝前,所以称为“元代白话”在时间上并不十分妥当;而且“硬译”与“直译”是不同的翻译方法,称为“直译体”是把“直译”与“硬译”混同了。笔者从以上三方面分析了该种文体的不同称谓及其不当之处,认为将该文体称之为“蒙元硬译体”更加确切。  相似文献   

14.
清代理学的总体走势是趋向没落,然而理学者们并没有放弃为弘扬理学而努力。至嘉庆、道光时期,社会危机和学术困境为理学的复兴提供了契机。作为嘉、道年间理学大师的唐鉴应运而生,为理学在清代的复兴而力倡道统论。唐鉴富有特色的道统论在当时的理学界反响很大,对晚清政局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雍正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正帝居康熙与乾隆之间,在位时间虽不长,其统治时期却是清代康熙,乾隆两代盛世的重要过渡阶段。针对康熙晚年吏治松弛,国家渐呈颓势的现状,雍正从整吏治入手,主张宽严相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主张平等对待和谐共处。雍正统治时期为乾隆期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边疆问题对东汉政治局势有重要的影响,而安帝时期边疆危机全面爆发,东汉政府疲于应付,终安帝一朝,虽花费极大的精力,这一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和东汉时期的流民问题一起与东汉帝国相始终。安帝时期的边疆问题有自身的特点,暴露了东汉王朝一些根本性的缺陷,而它产生的后果,影响了以后政治局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代,成祖以后的历朝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把玄天上帝奉为“护国家神”.明代《大岳太和山志》对明皇室的玄天上帝信仰做了大量记述.明朝二百余年闻,武当山编修了四部志书,不仅翔实地描述了明代武当山的盛况,而且忠实地记录了明皇室奉祀玄天上帝的史实.因此,通过对明代《大岳太和山志》的解读,既有助于揭示明皇室与武当道教的密切关系,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明代道教发展状况和社会政治现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秦始皇陵有无石刻雕塑,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历史文献中的诸多记载、秦勒石成风的社会风尚以及秦人日趋成熟的雕塑技艺来看,秦始皇陵有石雕应确实无疑。之所以今天在陵前看不到这些石雕,应是在楚汉相争之际和汉人"过秦"思想的影响下,毁于历代的兵火和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19.
汉武帝在秦朝"五尺道"的基础上,对西南夷的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修建。所修西南夷道包括唐蒙道、西夷道、博南山道三段。对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民族矛盾、经济困难、山险石硬等种种情况,积极应对,采取"厚赂"、"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各以地比"对口援助、"募豪民田南夷"、"积薪烧岩"等政策措施,终于成功开辟了"西南夷道",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夷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并为当今开发西南地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