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各种教参几乎认为: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所说的那“一所大宅子”,是用来比喻“文化遗产”的,而且比喻得“非常贴切”.新编高语一册关于此文的“预习提示”,更进一步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所谓“继承文化遗产”,是从时间的纵向关系而言,当是指后人继承自己的前人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而鲁迅的《拿来主义》,却立论于中外地域的横向关系,是针对当时中国的对外问题而发的.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历来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点篇目,其中“大宅子”在各种教参中均解释为“比喻文化遗产”。对此解释,笔者心生疑惑,经反复阅读,查阅资料,发现疑点来自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大多数认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文章”。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有根据。由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又从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把遗产比作一所祖传的大宅子,认为重要的首先是把它‘拿来’!”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现状,纵观全文内容和结构,《拿来主义》中的“拿来”,当指“融合新机”,以“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即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遗憾的是教学参考书对这一名篇的解读,却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最新版本《教师教学用书》,依然沿袭旧说,未作更正。《教师教学用书》在对《拿来主义》作解读的“领悟内容”中的第一句就是:“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教师教学用书》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一观点来解读《拿来主义》的,只是在针对课本课后练习所作的“解题指导”,感觉到如果把“拿来主义”仅仅解读为针对“文化遗产”来谈,有点不能自圆其说时,才说…  相似文献   

5.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是“比喻”和“类比”在论证论点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前者是将两种事物之间某些相近或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通过比较用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如《拿来主义》一文,鲁迅把“文化遗产”比作祖上传下来的一所“大宅子”。后者是将两种或两类事物放在一起比较,通过比较由某些属性的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别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拿来主义》的逻辑纷争实际源于概念之争。“大宅子”应该以比喻论证还是类比论证视之?“拿来”“拿来主义”及当今的拿来主义三个概念有何区别?这些概念为何会引起如此这般的争讼不息?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混淆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两个概念,误以逻辑矛盾评判拿来主义中的诸辩证概念、辩证命题,才致引发教学解读纷争不断。  相似文献   

7.
李汝中 《现代语文》2006,(8):63-63,44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是中学语文教材乃至高校公共语文课《大学语文》常选的课文。该文笔锋犀利、比喻精妙、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在观点的破旧立新中还昂扬着民族自尊、自强和自信意识,是一篇难得的能兼顾语文训练和人文教育的典范文章。文中,鲁迅提出并主张“拿来主义”,号召人们善于并敢于“拿来”。那么,要“拿来”的是什么呢?长期以来,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文化遗产”。但是,仔细推研教材,我觉得,要“拿来”的应该是“外国文化”。  相似文献   

8.
赵建晖 《考试周刊》2014,(82):26-26
<正>自从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后,中学语文界几乎都把文本中那个著名的喻体"大宅子"解读成了"文化遗产"。"大宅子"果然比喻的是文化遗产吗?我们一起作分析。一、从喻体"大宅子"来看所指的可能性鲁迅后期杂文所涉大多是严肃的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写作于1934年6月的《拿来主义》也不例外。但是文本后半部分比喻论证的选择和使用,使阅读者从对社会政治话题的紧张专注,转移到和大众更贴近的日常生活上。让读者在更加可感  相似文献   

9.
对待文化遗产要实行“拿来主义”,是《拿来主义》所要阐明的中心论点。在正面论证时,鲁迅先生集中使用比喻进行论证。喻中设喻,前后四步,喻喻勾连,层层深入,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抽象道理,说得十分生动,非常形象。  相似文献   

10.
《拿来主义》堪称鲁迅杂文中的“精品”,它论证周详,逻辑严密,思想深刻,见解独特,让人折服。而其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则更让人叹为观止,下面试就本文语言使用的艺术进行探讨。一、形象的比喻。对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短小的篇幅中,势必是难以成功的。作者却通过精警的比喻,化腐朽为神奇,使得抽象的语言具体化、艰深的语言浅显化、枯燥的语言生动化、陌生的语言熟悉化,从而取得了极佳的效果。首先,作者将整个文化遗产比做一所大宅子。然后在论述对待文化遗产中犯了错误态度的人时设置了三组比喻:将…  相似文献   

11.
高语第一册选收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183;长沙》。对“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课本注解说:“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课本和教参都没有具体解释“粪土”是何物。翻阅了几部比较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它们对“粪土”一词的解释都是“粪便和泥土”。《现代汉语词典》:“粪便和泥土,比喻不值钱的东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粪便和泥土;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新华词典》:“粪便泥土。比喻不值钱的事物。也指鄙视某一事物,把它看作粪土一样。”  相似文献   

12.
熟悉《拿来主义》一文的读者都知道,鲁迅先生为了把“拿来主义”的道理说得更形象些,在文中用了两段非常精彩的文字打了一个比方。在这个比方当中出现了一个“大宅子”,“大宅子”里头有“孱头”、“昏蛋”、“废物”、“鸦  相似文献   

13.
“拿来主义”是在我国三十年代文艺界大论战的背景下产生的,是鲁迅先生根据当时文艺思想斗争的需要提出来的。鲁迅署名霍冲发表的《拿来主义》一文,用生动的语言,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同时,批判了对待西方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其中之一就是“接受一切”,即“全盘西化”,鲁迅称这种人是“废物”。当然,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也提出:对待外国文艺“一把火烧光”的“虚无主义”和“不敢走进门”的“避主义”也是错误的。显然,《拿来主义》精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内容是丰富而又深刻的。“拿来主义”的实质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然后,加以“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区别对待。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批判地继承文艺遗产。这些思想,在《拿来主义》中本来是十分清楚的,然而,却被一些人误认是“全盘西化”论。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四册《甲申三百年祭》中的“首鼠两端”一词,课本注为:“也作‘首施两端’,比喻进退无据,瞻前顾后,迟疑不决。首鼠,首施,都是首尾的意思。”此注意思是对的,但应删去“比喻”二字,因这里不是用的比喻义。由张寿康审定、水利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词语集释》(以下简称《词语集释》)高中第四册注为:“指老鼠出洞时,探头探脑,进退无据,瞻前顾后,疑虑不决的样子。”将“首鼠两端”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语言如果没有文采,就很难赢得读者。但现在我们有些同学的作文却往往是通篇白话,用语太过随意(比如“不爽”等词语频频出现),句式单一,缺乏文化底蕴……那如何使语言富有文采,并加深文章的文化底蕴呢,我们可以试一试如下方法。一、充分利用“大宅子”,在文化典籍中觅营养。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把前人的文化遗产比成“一所大宅子”,主张对这所“大宅子”里面有用的东西,要充分利用。(一)化用古诗文意境,句中有诗,句中有画。我们都很熟悉的歌曲《涛声依旧》就有古典诗词《枫桥夜泊》的意境,李乐薇的经典美文《我的空中楼阁》也是…  相似文献   

16.
《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是解读这个文本无法绕过的。根据比喻论证的两大特点(一要"用形象的比喻",二能"加强对观点的证明"),通过对文本相关段落以及字词句的分析,认为"大宅子"是举例论证而非比喻论证。依循全文的逻辑,"大宅子"应是指"外国文化"而非"文化遗产";而单看"大宅子"那段文字,又确实是在说遗产问题。这似乎是一点小小的瑕疵。  相似文献   

17.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写的关于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这是一篇思想深刻、笔锋犀利的杂文。各种类型的语文课本大都将其作为范文入选。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本文对《拿来主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我在教《拿来主义》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探讨比喻论证的特点、作用,联系实际分析“拿来主义”在当代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拿来主义”读书法,倡导主动选择或者说“我行我素”的读书策略。鲁迅的《拿来主义》对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精辟论述,完全适用于读书这项最重要的文化活动。怕受污染,拒不读书,是“闭关主义”的文化懦夫;古书洋书一概不读,是“虚无主义”的文化莽汉;来者不拒,全盘接受,鸦片大麻都吸,黄书黑书皆读,是殖民地里的文化奴才。读什么书,同样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