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法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发展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科教兴国"和"依法治国"培养人才的双重使命。今天,我国高等学校法学教育面临着知识经济、法治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全球化的挑战,高等学校法学教育改革应着重从法学教育观念、法学教学内容、法学教学方法几方面入手,为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有关中等专科学校已经普遍开展环境法学课程,全国每年招收上百名的环境法学研究生和博士生,环境法学教育已经在我国得到重视和长足发展.本文环境法学存在的客观性要求,环境法学的基本理念以及环境法学的发展与创新三个角度说明了高校环境法学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以印证上述观点.随着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法的发展,具有特色的环境理论日益成熟,对环境法制建设的影响和理论指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对高校环境法教育的提高也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山东高校法学教育正处于历史转型期,符合法学教育规律的职业化教育模式正在孕育萌发。正视山东高校法学教育转型期存在的问题,合理定位高校法学教育培养目标,改造传统教学模式,整合法学教育资源,革新现行司法考试制度,构建符合国情的法律职业联合教育培养机制,可以作为推动山东高校法学教育职业化发展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4.
从法学本科教育与社会需求现状视角,指出法学本科教育存在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中国特色之时代性需求以及与对实践教学需求都差距甚大的问题,提出创新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本科教育理念,同时立足于中国特色凸显法学本科教育的与时俱进特点,探索法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可行之路.在法学本科教育中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与学术前沿相结合,坚持与司法实践相统一,才能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仍然没有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老路。以应用法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从创新法律实务教学模式、培养法律实务教育师资、构建法律实务教材体系和建设法律实务实践基地等几个方面入手,或许可以探索出法学本科生培养之新路。  相似文献   

6.
法学教育与国家司法考试关系密切,但又不能拘泥于此,因为法学教育应当是多层次的,“门槛型”、“精英型”与“名流型”是法学人才的多元模式。法学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法律的规则——规则的操作与技能——形成规则与指导操作的法学理论——形成法学理论的文化背景与思维传统的法律体系说的外部灌输,而且应注重促使学生从法律的他律转化为道德的自律乃至法律信仰的“内心培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学教育的门槛效应、优化效应与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7.
法学教育模式与法学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的法学教育模式应当适应法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从知识型培养模式向职业型培养模式转变,由此相适应,法学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创新。我国法学教学方法长期来沿用讲授教学法,而在国外,主要是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开展法学教学。两种教学法虽存在对接的缺失基础,但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吸收将会日益明显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改革任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水平的法学院应当同时担负五大使命:培养治国理政和从事法律职业的杰出人才;改善对正义的管理,营造社会的价值观;创新法学理论和思想,以指引法治实践;补漏社会付阙和改革完善制度,为国家、社会和公民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营造和弘扬法治文化,推动社会成员把法治作为稳定的生活方式.法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瞩目的一个焦点.法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同时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把握好中国法学教育的特色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社会发展需要决定着教育的目的,而法学教育的目的决定着法学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法学教育应当以此为前提,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本作着重从对我国今后二十年社会发展状况的预测,设想我国法学教育的目的,以及由法学教育的目的决定的法学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全面论述我国法学教育中应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等法学教育模式的比较与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章通过对中外高等法学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了我国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在充分认识法学教育自身所蕴涵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高等法学教育模式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以曹妃甸工业区为代表的唐山市沿海经济跨越式发展,对唐山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唐山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设置应当更具有针对性,以服务于唐山沿海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被推到社会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地位。因此,高等教育不仅要适应知识经济需求,更要主动催生知识经济。其首要任务是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其观念,以新的功能催生知识经济,以战略性产业身份跻身知识经济,以“无边界”状态迎接知识经济,以新型的人才建设知识经济,以终身教育理念影响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科学技术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与知识的创新与发展,是依靠教育采实现的。知识经济时代就是教育的时代。本对知识经济时代需确立的几个最重要的教育观念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4.
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学教育的目标是整个法学教学的灵魂和基本出发点,其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素质教育,而法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的经济,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的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作为培养人才为己任的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人为目标,以基础知识和高新科技知识为载体,以发展的、综合的指标为工具评价教育效果的教育模式。然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是一种封闭性教育,这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因此,必须改革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思想体系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又是时代的要求。文章在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导向、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和原则,知识经济时代若干重要的教育思想理论问题,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管理观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与经济越来越密切的关系使人们更加关注以研究、创造和传承知识为己任的高等学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是互动的正相关系。区域政府能够在人、财、物方面为高校提供良好的支持,政府就可以购买到区域高校的各类优良服务,使高等院校成为积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不可或缺的途径,这样才能实现高等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双赢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将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经济功能将得到最充分地体现;成人教育是建设市场经济的有力手段,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是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成人教育的大发展将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教育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已将人类教育带进了网络时代,教育正步入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领域,教育将会完成使自身成为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中最具实力和最活跃的一部分的改造与演化,教育信息化的价值也将在本世纪得到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Doctoring the knowledge worker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In this paper I examine the impact of the new ‘knowledge economy’ on contemporary doctoral education. I argue that the knowledge economy promotes a view of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workers that fundamentally challenges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as a community of autonomous scholars transmitting and adding to society's ‘stock of knowledge’. The paper examines and then dismisses the proposition that professional doctorates are the principal vehicle through which ‘working knowledge’ is incorporated into doctoral education. While professional doctorates may have been tactically useful for universities, there are broader transformations in doctoral education that transcend the professional doctorate/Ph.D. distinction. I argue that as doctoral education adopts the practices of ‘self’ pertinent to the knowledge economy, the ‘subject’ of doctoral education shifts from that of the ‘autonomous student’ to that of the ‘enterprising sel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