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由于皇帝的名字不许直呼而产生的.中国古代,皇帝的地位至高无尚,他的名字既不许直呼,也不许直接书写,他的丑事不许张扬,违者就要被杀头.既然不能直接表述,就需要用委婉的方式,那种委婉的“曲笔”的表达方式,就是避讳.中国古代避讳的种类,按其内容,可分为国讳、方讳、家讳三  相似文献   

2.
封建时代,文人写文章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不能照字直书,而要加以回避,这种手法就叫避讳。对皇帝名避讳,谓之“国讳”;对圣人名避讳,谓之“圣讳”;对尊长名避讳,谓之“家讳”。避讳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到清代更加完备。常用的避讳法有以下几种: (一)缺笔避讳法。例如: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将“世”字写成“(?)”、“民”字写成“(?)”;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把  相似文献   

3.
<正>避讳,是指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这种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延续了上千年。避讳的对象主要有四种。一是帝王,对当代在位的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要避讳,称"国讳"或"公讳"。如,在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清朝时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  相似文献   

4.
<正>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制度,也是封建专制制度在文化领域的一种表现。所谓避讳,简单地说,就是在说话和著文时忌用“圣人”、皇帝及其先祖等的名字。诸如“为圣者讳”、“王者讳”。开始时只限于在位的皇帝,到后来范围逐渐扩大,连死去的本朝皇帝,乃至开国皇帝的先祖、外祖,甚至外戚的先祖之名都必须敬避,再次是“为尊者讳”,即敬避自己和别人长辈的名字,花样繁多,不一而足。在实行科举考试的封建社会,科场除了避讳之外,还有许多忌讳,应举的考生和出题的考官稍有不慎,就会惹来麻烦,甚至会招致祸患,本文就此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5.
避讳略说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现象。它是中国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和宗法制度的产物。辛亥革命前,人们对于皇帝及其祖、父、后妃等和自己家庭的祖先及尊长的名字,在说话或书写时,都要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示不敢、不能、不愿直接说出或写出的意思。全国都避讳的,称为“国讳”或“公讳”,全家都避讳的,称为“家讳”或“私讳”。 古代书籍中不少因避讳而将文字改易的,甚至改变前人的姓名、官名、书名、地名、物名、常语以及年号等等,还出现一改再改和回改的情形。  相似文献   

6.
古代人讲“避讳”,即子女避祖、父名字讳,臣民避君王名字讳。一般地说,是枉写文章、谈话时避开要避讳的字,通常是用其他的字来替换。普通老百姓的避讳还好办.而帝王的避讳可没有商量的余地,它带打强制特点,弄不好就会被杀头。  相似文献   

7.
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三种。“国讳”要避讳的主要是皇帝本人的名字;“家讳”是仅仅限于亲属内部的避讳;“圣讳”是避周公、孔子一类圣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海瑞骂皇帝     
吴晗 《高中生之友》2012,(18):18-19
在封建时代,皇帝是不可侵犯的,连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一个字不幸成为"御讳",就得缺笔闹残废,不是缺胳膊,就是缺腿,成为不全的字。人们不小心把该避"御讳"的字写了正字,就算犯法,要吃官司,判徒刑。至于骂皇帝,那是很少听说过的事。真正骂过皇帝,而又骂得非常痛快的是海瑞。海瑞骂嘉靖皇帝最厉害的几句话是:"现在人民的  相似文献   

9.
海瑞骂皇帝     
在封建时代,皇帝是不可侵犯的,连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一个字不幸成为“御讳”,就得缺笔闹残废,不是缺胳膊,就是缺腿,成为不全的字。人们不小心把该避“御讳”的字写了正字,就算犯法,要吃官司,判徒刑。至于骂皇帝,那是很少听说过的事。真正骂过皇帝,而又骂得非常痛快的是海瑞。海瑞骂嘉靖皇帝最厉害的几句话是:“现在人民的赋役要比平常多许多,到处都是这样。您花了许多钱,用在宗教迷信上,而且一天比一天多,弄得老百姓都穷得光光的,这十几年来闹到极点。天下人民就用您改元的年号嘉靖,取这两个字音说,  相似文献   

10.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比如: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以后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月”的“正”不再读“政”,而读作…  相似文献   

11.
在封建时代,对皇帝的名字,不但人们不得呼之,即临文书写,亦须避讳。如不得已必须使用这个字,须故意缺写一笔,或以同音字来代替。对此,太平天国也不例外。不过太平天国的讳字有其独特之外。首先,太平天国崇奉天父上帝,它的讳字与“上帝”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太平天国在《敬避字样》中指出:“上,唯尊崇天父可用,余以尚字代。”洪仁玕在《致英教士艾约瑟书》中说:“余前在尚海,得与众先生交游酬应,朝夕聚  相似文献   

12.
看了贵刊1996年12期《避讳技谈》一文,获益匪浅。任俊荣同志在文中介绍了避讳六种方法。还应当有一种方法讲过去比较好。姑且取名“加‘讳’避讳”。如《范进中举》一文。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资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公试第七名亚之。京报连登黄甲。”教材对这个“讳”字注释非常明确:“[讳]原有‘避’的意思。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的。”可见,文中是在“进”前加“讳”以示避讳。加“讳”避讳@薛朝玉$安徽太和县三堂中学  相似文献   

13.
网上有一道选择题,涉及秦始皇的避讳问题: 《公羊传》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如秦始皇名“赢政”,为避讳把“政月”改为“正月”,且读平声,这就是今天的“正月”。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1)说明秦始皇意气用事;(2)“政月”改为“正月”是为了维护皇帝的独尊;(3)避讳是指为了尊重别人而用避开或换用某些字词的方法改变原来正常的称谓;(4)避讳只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4.
<正> 在我们整理和阅读古籍图书时,往往会发现有一些残字,有的行里空白,有的词句明显不通,使人难以理解,这些情况,除版刻方面的讹错外,一般都是由于避讳造成的。 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尊敬君主、君主的亲属、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讲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起源较早,至少在周朝就有了。据《公羊传》记载,孙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君者讳”。后来,这种习俗经过封建朝代长时期的应用,花样不断翻新,需要避讳的地方越来越多。而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自己都还规定了一些避讳的范围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避讳就是对某些人的名字不能直接称呼和书写,而要用其他方法代替。我国古代有着广泛、严格的避讳,分为国讳和家讳。国讳是让臣民对皇帝的名字禁忌,凡遇着皇帝的名字不能直说直写,汉代以后连孔子的名字也包括在国讳的范围内。家讳就是遇到祖先和长辈的名字,全家要自觉地避而不谈、不写,要用其他词语代替。  相似文献   

16.
《天方夜谭》是同学们熟悉的一本书。但对《天方夜谭》的“谭”字为何是“谭”而不是“谈”字,却不一定了解。“夜对”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写“夜谭”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在封建社会里,说话写文章时,如果边到皇帝和*长的名字或与他们相关连的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避免念同音字,必须用别的字来代替,这就叫过讳。譬如说皇帝去世,就不能直接说死,要说“驾崩”。柳宗元在《捕蛇者说》的结尾写道:“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中的“人民…  相似文献   

17.
避諱浅说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现象,它规定要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凡是帝王、国君等最高统治者和尊长的名字不得直称,若使用,要在口头或文字上用其他方法表述。研究避讳,应用于历史学、校勘学和考古学者,称之为避讳学。我们掌握了避讳的基本要点和规律,就可以解决古籍阅读中的某些疑难,利用它来辨别古书、文物的真伪,并可审定其年代,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质量,为研究文史打下良好基础。我们透过避讳这一历史现象,探索事物的本质。如依据历朝避讳的宽严,推知皇权专制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避讳是古代的一种特有现象,具体地说就是不能直接称呼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与君主、尊长名字相同的字,就得用改字、缺笔和阙字来回避。 一、避讳的种类:主要是避君讳和家讳两种 先说避君讳。比如,秦庄襄王名字楚,秦朝便把"楚"改为"荆"。《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使将击荆。"汉高祖名邦,故汉时典籍中一律改"邦"为"国"。《论语》中的一句"何必去父母之邦"在汉时石经残碑  相似文献   

19.
综初中语文课文中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结尾“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课文注释:“人:民,避李世民讳,故用人。”为什么要避“李世民讳”?原来,在封建社会,对帝王将相及尊长是不能直呼其名字的,谓之避讳。特别是对帝王的名字,臣下及百姓是绝不能说或写的,否则就叫犯讳,犯讳就要杀头。所以,臣子们不论说话或写文章,都要尽量绕开帝王的名字,或者用一个其他形近、义近的字去替代。这里用“人”替代“民”就是避讳的一种。这样沿袭下来,就形成了修辞格式上的讳饰。所谓讳饰,就是避讳,即在说话写文章时,不便直说的事,就采用一种委婉的…  相似文献   

20.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现象,其俗起于周代。《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鲁桓公为初生之太子命名,曾向鲁大夫申繻征求意见。申繻就命名问题说了这样的话:“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晋以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