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针对中国内地调查记者行业的第二次全国性普查,与六年前进行的首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调查记者行业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趋势,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从业人数下降幅度高达58%;调查记者行业依然由男性主导,且年龄结构偏向年轻化,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相对更高,从业经历也更加丰富;调查记者高度集中在7家传统媒体和2家新媒体机构,41%的调查记者工作地在北京,曾经籍贯最集中的"调查湘军"现象呈衰落之势;他们在择业动机、角色认知方面与首次调研结果高度相似,但职业认同感显著下降、工作自主空间有所收缩、职业忠诚度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自我报告的职业满意度并未出现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新入行的调查记者和新媒体机构的调查记者的工作满意度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2.
以多个记者深度调查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传统纸质媒体记者调查面临的三个问题:是什么——凝聚"民意最大公约数",写什么——"四点"聚焦"五度"俱全,怎么做——做"有机记者"。  相似文献   

3.
前几年,一本"作家版"的《中国农民调查》曾引起关注.我始终认为,比起中国作家,中国记者对国情应该有更深厚的积淀、更敏锐的思索和更准确的把握.那么,为什么不能写本"记者版"的《中国农民调查》呢?  相似文献   

4.
孙孟琦  秀梅 《新闻前哨》2022,(21):73-74
社会系统构成形式中,新闻传播以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存在。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因所讨论和关注的议题就公共性质而言远高过其他新闻类型,所以身份显得尤其特别。影视作品是源于现实的艺术,本文聚焦2021年热播电视剧中调查记者的角色,通过分析该群体在反黑反腐叙事主题中如何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探究现实社会调查记者职业道德及其从业生态。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学者型记者成为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针对记者的"专家"和"杂家"之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学者型记者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学者型记者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斯诺曾经说:"每一个历史家必定是个优秀的记者,无论从修昔底德或司马迁开始,都是一样."①这个论断是有道理的,因为史家必定具备记者所具有的种种素质,他们的历史书写必定要建立在大量的采访、调查工作之上,他们的写作原则必定和新闻报道原则有形式上和本质上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资讯发达,特别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媒体记者的"无冕之王"身份面临挑战。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深圳广电集团电视台的摄像记者就曾问深圳商报记者,"我们记者好像现在没有以前那样被人重视了。"其实,他的发问里折射了这样一些问题,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面对"扎堆"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的话:"茶水发炎",对于业内的朋友来说,不是一个新闻。2007年4月,中新社浙江分社的年轻记者就曾策划了一条"茶水验尿"的新闻,医院给出的结果是:茶水"发炎"了。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舆论纷纷谴责医生缺乏医德。也有人质疑,记者调查方式有问题,怀有恶意,违背了新闻道德。不久,卫生部作出回应,只要含有和尿液中可能检  相似文献   

9.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职责和使命。结合新闻宣传工作的实际和职业记者特别是纸媒记者目前所面临的挑战,职业记者只有与时俱进、转型升级、奋发有为,才不会被淘汰,才能真正实现一个职业记者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职业记者面临挑战近年来,随着手机、博客、微博、论  相似文献   

10.
乐在其中     
一 前段时间美国的一项调查中,记者被列入5个最差职业之一.《福布斯》记者很快发表文章反驳,说记者永远是最好的职业,细数了做记者的好处:1.你一直在学习.2.早起看报喝咖啡还有工资拿.3.会遇见各种有意思的人,还有钱赚.4.能遇见名人.5.也许你也会小有名气.6.所有所谓的"压力"都是浮云,把它们当做动力.7.记者走遍天下. 确实,对乐在其中的记者而言,职业压力、现实困境等等都是浮云.从前面9位老记者的肺腑之言,也可以鲜明地看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记者的职业道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人民网传媒频道曾经做过一项网上调查,调查显示有高达7%的人认为记者最应该提高的是"职业道德水平",这反映出社会民众对记者职业道德的一种现实不满.  相似文献   

12.
"体验式"采访概述所谓体验式采访,其实就是要求记者深入生活,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产、生活中去,调查他们的生活状况,体会他们的生活心境,这恰恰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深入生活,就是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得蛟龙。对缺乏生活阅历的年轻记者而言,体验式采访是写出精彩报道的有效方法。《红河日报》2011年9月曾策划过两  相似文献   

13.
有人曾说,对中国的老百姓而言最大的潜在危险可能不在于疾病或灾害,而是来自食品安全方面的隐患.不幸的是,这种多少有些耸人听闻的说法在现实中却似乎可以找到很多有力的证据.根据新浪网所做的一项调查,在针对"你觉得在消费哪类商品时遇到的质量问题最多"所调查的902人当中,选择"食品"的竟然高达703人,占投票人数的80.93%.  相似文献   

14.
最近,看到一份陕西省记者生存现状调查,结果显示75.4%的记者在采访中曾遭受辱骂、诋毁,42.2%的记者因舆论监督报道遭遇过打击报复。同时,暴力.恶意诉讼、地方保护.黑势力、官僚主义也在侵蚀着记者的权益和安全。  相似文献   

15.
入职不到10年,他四获中国新闻奖、两赴汶川和玉树地震现场采访、连续10年参与全国两会报道;刚当记者两年多,就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2012年,34岁的他,荣获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 在这些让人羡慕的简历背后,他曾为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偶尔摇头叹气,亦曾在地震的第一现场面对"把命交给老天爷"的险境,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他做一个好记者的追求. 他是张显峰,科技日报主任记者,一直致力于做有思想的新闻. 2013年5月的一个中午,在科技日报一楼咖啡厅,他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16.
郑素侠 《编辑之友》2012,(9):120-123
本文以美国4所高校新闻学院为研究案例,考察了其面对媒介融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如培养"一专多能"记者、记者职能从采集新闻向知识生产和知识管理转变等,以及应对媒介融合的具体做法,如渐进式变革、将技术融进课程中、"边做边学"等。美国这4所高校在媒介融合人才培养上的理念与做法,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应对媒介融合现实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岳婷婷  保战 《新闻窗》2009,(2):52-54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批的青年记者加入到新闻队伍中。青年记者思想活跃、热情高、行动快、冲劲足,为新闻队伍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但也有一些青年记者因缺乏工作经验而不慎误闯“职业法律雷区”,不仅自己吃了官司,也给供职的媒体增添了麻烦,特别是这种情况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引起了新闻界和司法界的高度关注。那么,当前记者所面临的“职业法律雷区”究竟在哪里?作为青年记者,如何免踏“职业法律雷区”,避免新闻侵权,做好新闻工作呢?结合工作实践,笔者对青年记者新闻侵权的案例做了认真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谢海涛 《新闻实践》2010,(12):51-54
一直以为,在中国做个调查记者,平时最好隐名埋姓,别让人记得。这或许有些杞人忧天。 平生后知后觉,做调查记者也是半路出家。从前,我喜欢的是月光下的麦地,灞桥的风雪,马尔克斯的冰块之类,喜欢虚构的世界,多过现实人生。10年前,投身媒介不过是一种"曲线救国",再后来做调查记者,也只是偶然。  相似文献   

19.
揭秘性:"求证式"报道的独特品质在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被关注的时候,有时记者用摄像机如实记下被采访者的语言和行为,但报道所反映的可能并非新闻真相,因为被采访者都是站在各自立场说话.怎么让被采访者说出新闻真相呢?由此需要"求证式"报道.目前,"求证式"新闻报道还没有一个被大家所公认的定义.我觉得"求证式"报道应该属于泛调查性报道的一种,它要求记者经过信息的收集和了解,不断求证新闻的内幕,最终获取新闻背后的事实.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记者调查围绕悬念展开,每次调查行为都是通过悬念的提出、求证、解决来完成."揭秘性"理应是"求证式"报道的独特品质.记者应该以层层剥笋的方式,构建独有的话语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采访"是媒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记者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新闻来说,记者采访内容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该条新闻的价值程度如何,那么记者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采访取决于记者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了让新闻内容有价值,被大众所喜闻乐见,记者在平时的采访过程中要注意运用采访好技巧,让采访的内容符合大众的接受度,以真实还原事物的本质,不夸大不虚构,让观众了解真正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