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网络群体传播特点分析——以“家乐福事件”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群体传播一直是传播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群体具有独特的特征及传播机制,其特殊的传播特性也给当今社会带来了一些危害。本文主要以"家乐福事件"为例,围绕网络群体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王丹 《新闻通讯》2014,(5):29-31
互联网极大地激发了网民对网络政治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让网民找到一个表达不满的有效平台。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尖锐,再加上群体心理的作用,使得近年来网络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在对网络公共事件的传播过程的考察中可以看到,在传播途径上,网络公共事件主要通过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并行和相互交流进行传播;新媒体、网民、意见领袖、传统媒体和政府在传播过程中从引发、助推到二次修正、深化步骤上分别扮演着重要而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逐渐转向网络社交平台,而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特性也为群体性事件的发酵和扩散提供了更大平台。本文从传播形态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针对具有代表性案例进行梳理分析,在舆情的变化中梳理出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隋岩  李燕 《当代传播》2013,(2):49-51
钓鱼岛事件中,历史情绪积累与现实社会情绪的交融共同掀起中国大规模反日浪潮。现实集合行为中的反日情绪以偏激为主,并在群体传播的群体感染、匿名性和无主管理等特性催化下演变成暴力行为。而网络群体传播则是理性情绪居于上风。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网络群体传播核裂变式地传递理性情绪,曝光暴力行为并制造群体压力,影响了网络意见环境和大众传播议程,在抑制义和团式爱国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性情绪的胜利并不能否认群体传播的高风险性,也不能证明微博的万能性,但却为我们认识并管理群体传播、研究新媒介和新传播现象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兴魁 《新闻世界》2011,(8):143-144
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出发,试着找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利益的重新分配;现实社会中的表达、发泄通道受阻;公民的参与意识增强等。并且从网络群体事件中总结出其信息传播特征:群体极化趋势日趋显著;语言暴力等。以期有利于正确对待、评价网络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6.
流行语是网络传播中值得关注的重要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对201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农民、干部、教师、普通市民等不同群体中的传播现状及影响的调查发现:在流行语知晓度上,男性高于女性,农民群体低于其他四类群体;不同群体流行语的传播媒介基本以电脑为主,手机为辅;不同群体主要以同学、同事作为流行语的传播对象和以网络为传播途径;流行语的出现让他们更多地去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流行语是折射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群体传播中,文本、语境、信源和渠道等因素共同影响着网络用户的多样化信息选择.互联网传播的功能和特性,进一步强化了个人对信息内容的选择机制.它在更好地满足用户媒介体验和个体偏好的同时,也常导致偏见的产生.在微博等群体传播中,用户对机构的关注,意在信息与知识;对个人的关注,则意在情感与其识.用户对内容的选择性注意,往往伴随着对意义的选择性理解.群体传播的特性,使得用户的意义理解由理性趋向感性,由感性趋向情绪化.互联网群体传播非中心化、非组织化等特征,使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混杂在一起.在互联网群体传播中,每个参与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文本、渠道与意义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邵静 《当代传播》2007,(2):84-86
本文以一名普通的上海女孩丁贝莉由于一张照片在网络上偶然一夜成名的事实为案例,探讨网络媒介在事件的偶然性传播方面所起的作用和机制,认为积极主动的事件发布者、自由宽松的传送渠道、信息供给多样化以及特殊的网络受众群体,是偶然性传播和一夜成名的基本要素和条件.同时指出了网络偶然性传播的脉动规律与创新扩散理论中的S形曲线相类似.  相似文献   

9.
网络事件的传播主战场在网络场域内,网络媒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事件在传播过程中会存在各种的问题,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对网络事件的传播进行必要的引导,而这一引导也是一种有选择的活动,同时,在对网络事件的传播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实现了互补的效果,它们相互配合促使新闻生态朝着和谐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徐勇 《编辑之友》2015,(11):9-12
网络谣言是网络信息传播影响的一类特殊的集群行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实则是一个群体事件的演变过程.文章以社会学的价值累加理论为基础,分析网络谣言传播的动力机制:结构性诱因和结构性紧张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共同信念的形成和偶发因素的出现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原动力;行动动员的完成和社会控制的失效将网络谣言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1.
网络社群在危机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平台与渠道作用,危机事件被迅速和广泛地传播,影响被成倍放大.影响网络社群危机信息传播的因素很多:危机事件类型及其与人们切身利益的相关度、危机信息的不确定性、网络社群的人群结构及信息结构特征、网络社群群体的行为及认知等.分析识别这些影响因素,可为危机信息决策者制定危机信息传播的应对决策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孙煦 《大观周刊》2011,(47):93-93
本文对近五年的危机事件通过网络论坛传播的实例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出危机事件在网络论坛传播中的特征和模式,论证了危机事件在网络论坛的传播是多种媒体互动传播的过程等。  相似文献   

13.
当今,网络媒体传播有关名人的虚假信息早已是屡见不鲜,而名人"被死亡"尤其严重。网络媒介、普通受众在事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应该怎样对待类似事件的发生?本文从网络传播特性、网络媒介责任、受众等几方面探讨了此类传播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对如何避免这种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迎辉 《东南传播》2012,(11):62-64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多有发生。本文针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首先在了解我国学者论述的前提下对其概念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以"瓮安事件"为例,把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分为事件爆发前的流言传播阶段、事件爆发前的谣言传播与情绪酝酿阶段、事件过程中情绪的群体感染与行为的群体模仿,以及事件平息后谣言的消散和情绪的消解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信息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15.
"微笑局长"事件既是一件网络反腐事件,同时又是一起典型的网络群体事件。网络群体事件是近年出现并频发的网络现象,其舆论传播机制主要表现为一个连续的前后延续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文章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分析了各个阶段不同的舆论表现特征和舆论引导的优劣,并就政府治理网络群体事件提出建立政府响应机制、信息公开原则及行政问责机制等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师英 《新闻世界》2009,(3):81-83
汶川地震等重大危机事件已经证明,QQ群在危机事件中显示出越来越强劲的传播功能。本文通过分析QQ群在危机事件中呈现出的传播特点,探究了危机中的网络群体心理,提出了针对危机事件中QQ群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网络出现至今,给大众生活和媒体接触方式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随着数字技术的愈加成熟,网络媒体也有了巨大发展.类似"艳照门"的事件正是借助了网络传播的特性得以造成广泛的影响.本文从具有代表性的香港"艳照门"事件分析网络传播在传播公众事件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在进入了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是因为网络的普及和推广,使得新闻的传播更加地方便和快捷,时至今日,网络除了信息交通共享的作用外,还具有强大的社会舆论动员力和影响力。此外,当今社会网络舆论新闻事件的传播对于社会大众的心理和情绪变化都会造成很大的干扰,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本文就以网络舆论传播理论下热点新闻事件中的群体心理为研究课题,进行全方位的解析。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对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的加深,以及我国政治民主化、信息公开化和媒体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新闻事件报道频率在加快,影响力不断增强。那么,这些事件最初是如何被报道的,又是如何进一步传播的,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哪几种常见的传播模式,而这些传播模式又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本文将以近年来广为人知的典型新闻事件为例,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周洋 《新闻前哨》2010,(9):39-42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时代政府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类型研究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的视角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了解析,并且有针对性地从"更新危机传播理念"、"完善危机管理组织"、"搭建网络对话平台"、"改进危机传播策略"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完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危机传播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