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佳卉 《东南传播》2012,(12):149-150
随着秋季美剧的开播,美剧在中国的网络媒介中已形成了广泛的流行和影响,而美剧在中国受众中的广泛传播则出现了"重网络、轻电视"的现状。本文通过对美剧网络传播进行了原因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两个问题,并针对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三点思考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强 《青年记者》2016,(36):36-37
电视迷群的价值认同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过程,是迷群成员从浅层认知到深层认同的一个提升进程.电视迷群的价值认同所表现出的迷群对某类文本的偏好以及后续持久的参与性使用行为,为文本制作者即电视媒介提供了具有参照意义的指向作用,由此形成了其与媒介影响力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3.
迷研究(Fan Studies)从20世纪末以来,已经逐渐成为欧美传播学研究受众的主流取向。所谓迷(Fan),是指“一群过度沉浸在媒体建构的虚拟世界中而扭曲了时间概念甚至丧失了自我意识的主动的受众”,如书迷、歌迷、网迷、电视迷等。  相似文献   

4.
孙磊 《东南传播》2010,(12):67-69
对特定网络游戏的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使其玩家成为继电视迷、偶像迷之后的另一迷群。本文以大型在线角色扮演游戏魔兽世界为例,从其人际互动方式入手,试图探究网络游戏"迷"与其他迷群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张慷 《传媒》2014,(10)
正季播模式是美国电视剧普遍采用的播出模式,热播的美剧播出时间一般都可以维持至少3年以上,有利于广告商持续追加广告投入。季播模式是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值得我国电视行业借鉴。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我们学习美剧的季播模式,本质上是在学习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向特定的目标观众传递合适的节目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学习一年播出20集电视剧的季播表象。美剧季播模式的优势"季播"模式就是美国电视巨头依据电视产业特点和美国观众收视习惯而采取的播出形式。美剧季播中的"季"并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季节,同样也暗示了美剧的生产周期和  相似文献   

6.
<正>1档案编研的内容及重要意义档案编研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档案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1])。国家档案局石勇认为:"档案编研工作,就是把分散在档案文件中的信息按照一定的专题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加工形成各种汇编、传记、画册,并  相似文献   

7.
根据"凝视"的原理,我们在观看美剧的同时,剧中的人物也在观看我们,这也是媒体的互交性。美剧的人物形象作为一种符号其真切地蕴含着美国的普世价值观。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的渗透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新型的美国文化渗透"中最典型的一个渠道就是美剧的大量输出,尤其是对美国核心价值观的输出形式最典型。美剧作为较成功的商业产品,符号的塑造是美剧热的法定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年,美剧大量进军中国电视剧市场,并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市场环境,笼络了大量的国内观众。国内主打美剧的视频网站搜狐,也已经将其视频资源和剧集时效放到最大化,通过对搜狐的数据搜集,带有侦探外衣的剧情剧显然成为中国观众关注的美国主流电视剧之一。就本文而言,笔者将以时下具有代表性的《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第三季)》和具有美剧转折性的《真探》为例,分析美国侦探剧中既成的侦探形象设定,归纳出在同质化泛滥的今天,美国侦探剧是如何在不违背商业美学的前提下对既成人物设定进行艺术加工和创新的,旨在为中国侦探剧中主要人物的塑造与发展吸取经验。  相似文献   

9.
媒介迷的形成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彪  莫梅锋 《当代传播》2007,2(3):32-34
随着大众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影响的日益彰显,一种被称之为媒介迷(media fandom)的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书迷、影迷、电视迷、网迷等等,媒介迷无所不在.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美剧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并逐渐深入到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形成了文化认同,影响着本土的文化价值体系。通过审美和文化路径,美剧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不断建构着理想化的美国印象,这种艺术形象是双重异化的他者形象,却是中国观众接受和认同的形象,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本土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1.
刘希敏 《东南传播》2013,(12):37-38
随着各种美剧在中国的热播,出现在美剧中的中国元素也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关注.中国元素在美剧中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因文化冲突导致出现了一些中国元素被曲解和误读的现象.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这既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产生的必然结果,同时又为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周郑丽 《视听界》2013,(4):67-69
一、美剧走红原因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研究指出,电视剧不是单纯的商品,它负载着特定人群特殊的"文化经验"和"感觉结构",只有编码者与解码者的文化经验和感觉结构相互交流碰撞,内化在电视影像中的意义才能激活并释放。[1]美国与亚非拉等国巨大的文化差异理应为美剧的传播带来巨大障碍,然而事实却是美剧似乎跨越了这些文化障碍,成功完成了对世界电视节目市场的占领。美剧  相似文献   

13.
王睿文 《传媒》2015,(7):44-45
美剧从“美国电视剧”的简称发展到代表美国文化的符号,它像一股火焰,燃烧着整个中国大陆,让多少的青少年如痴如梦地沉醉在它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因美剧而产生的字幕组、 “粉丝”群以及各种关于美剧的百度贴吧也越来越多.人们在观赏美剧的同时,也在互相交流和讨论着美剧及美国文化.中国观众对美剧的狂热程度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在一集美剧刚刚播出之后,微博上就会立即出现关于这一集的各种评价和讨论. 美剧到底有什么魅力让中国观众对它如此着迷?  相似文献   

14.
正网络视频美剧的观看与消费已经成为中国都市人群的一种日常文化行为。本文试图从"追美剧"的概念与行为方式描述入手,追寻在美剧的文化流动与视觉愉悦的呈现中中国年轻人日常观看行为的变迁及其独特的文化沉浸特点。本文所论及的美剧,特指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局域网进行传播,在电脑、平板以及手机的浏览器、视频服务APP、视频播放器上观看的网络视频美剧。在中国大陆地区,视频下载和播放已经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服务空间,也延伸出一些相对固定的网络论  相似文献   

15.
早期美国电视剧(以下简称美剧)引进我国的主要渠道是电视台,在播放之前会对其内容审查和删减,国家广电总局负责境外电视剧的引进和审批,严格把握导向和格调,确保内容健康、制作精良,并符合有关节目内容管理规定的要求.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美剧的传播不再受到任何限制,原汁原味的美剧以其广泛的题材、紧凑的情节、幽默诙谐的格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爱好者,但同时也为文化霸权主义的扩张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经历了从电视媒体向网络过渡,且火爆网络的过程。随着2014年上半年几部美剧从网络下架,美剧将在央视以"绿化版"姿态登陆的消息时有流传。本文试图结合电视"涵化"效果研究中的共鸣理论,提出了美剧改造的法则,即从价值观、翻译入手,从分级制度探索,从跨屏传播着眼,为美剧在电视平台的振兴寻找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质化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美剧网上迷群是如何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自我认同建构的。  相似文献   

18.
今年6月,一条"四川民营企业将收购悍马"的新闻,像美剧<越狱>一般,以充满悬念的情节开场,吊足了受众的胃口.在故事主角腾中重工高管"集体失语"的"第一集"剧情里,各家新闻媒体以掘地三尺的敬业精神,利用各种人脉资源和网络资源展开深入调查,甚至"插上想象的翅膀",热议着故事结局的各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60名本科生的控制实验,本文考察浸泡在国族主义中长大的当代中国青年面对美剧里的中国形象时,所做出的反应。研究发现,虽然明知道美剧里的中国故事不合理,中国青年也愿意接受美剧里中国政府的正面形象,如果美剧负面再现中国政府形象,虽然知道这个故事更合理,但是这些青年也不愿意接受负面的政府形象。收视频率和收视时间不能解释他们的态度差异,因此,主导性的国族主义影响了他们对于关剧的接受和理解。在跨国信息流动的背景下,"主动的受众"这一研究传统需要再考虑。  相似文献   

20.
<篆隶万象名义>中出现了大量的"、"号,研究者多释读为"也"字.本文穷尽性地归纳了该符号在<名义>中的四种用法,概括了它们在<名义>中出现的体例,并与同类敦煌写本对比,指出<名义>中的"、"号不能简单地释为"也"字,而是唐写本中常见的省代号,并据此改正了目前研究中对<名义>的此类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