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杉 《今传媒》2012,(10):17-19
媒介中心论助长了传者在文化和信息的霸权意识,信息控制者往往以"启蒙"的面目对知识、文化、信息进行垄断,进行人为地非完整地发布。同时,媒体依据自己的利益而非"真相"本身误读世界、伪造世界、编译世界,从而使"拟态世界"与"真实世界"产生鸿沟和差异,使活在两类世界里的受众无所适从,迷失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角色。媒体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媒介不以"我即中心"的思维在社会上存在,而只是社会合力的一种,是社会成分的一类。这也要求媒介不仅具有娱乐大众的责任,还具有文化传承的责任、社会环境监督的责任、劝服大众的责任、提供多方对话平台的责任、解惑去蔽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信息随手可得,公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会主动探寻事实的真相。然而浩瀚如烟的信息海洋里,真相似乎触手可及,然而狂乱的媒体轰炸让人们无所适从,眼见并不为实,耳听似乎为虚,所谓的新闻真相背后所掩盖的,并不为人所知。到底媒介所报道的新闻真相如何,有待于公众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3.
《世界新闻报》爆出窃听丑闻,犹如开启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不仅使默多克的媒体帝国面临空前危机,整个传媒江湖似乎也卷入其中。在民主社会充任第四权力的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默多克帝国走过的道路告诉我们,如果媒体唯利是图,其社会责任意识必将泯灭,独立的防线必将崩溃。藉由此次窃听门事件,人们在检视法律漏洞、行业规范,以及媒体道德界限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公众有追寻真相的权利,媒体有报道真相的义务。而追寻真相的要义,即是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刘杉 《报刊之友》2012,(10):17-19
媒介中心论助长了传者在文化和信息的霸权意识,信息控制者往往以“启蒙”的面目对知识、文化、信息进行垄断,进行人为地非完整地发布。同时,媒体依据自己的利益而非“真相”本身误读世界、伪造世界、编译世界,从而使“拟态世界”与“真实世界”产生鸿沟和差异,使活在两类世界里的受众无所适从,迷失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角色。媒体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媒介不以“我即中心”的思维在社会上存在,而只是社会合力的一种,是社会成分的一类。这也要求媒介不仅具有娱乐大众的责任,还具有文化传承的责任、社会环境监督的责任、劝服大众的责任、提供多方对话平台的责任、解惑去蔽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媒介化时代媒体的理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伟  丁舒 《记者摇篮》2007,(9):34-35
有人把当今社会形象地称作"媒介化的社会",这一说法一方面表述出传媒业近年来的强劲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则告诉我们,人们对媒介信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依赖,可以说媒介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认知社会的重要途径。面对公众的信息依赖,能否保持客观理性的立场,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里斯在报告《我们即媒体--公众如何构建新闻与信息的未来》中将“We Media”定义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通过数字技术获取全球知识,并提供和参与新闻真相的一种途径。”①戴尔·帕斯金和安德鲁·纳金森在《崛起的媒体重构全球社会》一文中,将“We Media”界定为“一种将超越机构对新闻和信息控制力的力量”。②笔者以为,自媒体不仅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也是代表团体或个人说自己想说的话,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载体。久而久之,拥有自己品牌的自媒体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特点,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受众,并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逐渐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学者丹尼·埃利奥特曾说:"无论大众媒介置身于怎样的社会中,他们都对社会负有责任。"①媒体作为公众信息的接收、储存、处理和传递者,作为公开、公正、透明、有序等现代社会精神的承载者与维护者,客观、无私、忠实地传递和发布真相,健康、积极、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社会关系,是其必须持守和追求的价值,也是其必须把握和履行的社会职能。当社会离不开媒体的护持,当媒体必须通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改变了新闻传播业界的传统样态,学界也为此创生了诸多新的术语,但它们对闻传播学科范畴是否具有构建意义?对此本文运用了词汇学和逻辑学的理论、原则,从人们的社会言语和学者们的学术言语活动中,对"媒介、媒体、智媒体、智媒介"等术语进行了语用考察,发现在网络出现之后新的信息载体语境下,媒体和媒介这两个术语概念走向了同一。而在这两个术语中,人们更偏爱媒体,所以,根据词汇形成的客观规律,笔者选择了智媒体这一术语作为新闻与传播学学科范畴的概念。并从智媒体这一客观事物属性的研究中,总结出它的概念含义——智媒体是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类人化的、处理和传播信息的系统化载体。  相似文献   

9.
展江 《青年记者》2016,(25):70-74
记者该不该救人是一个典型的媒体伦理议题或话题,而不属于媒体道德问题,因为它充满了争议性.随着外部事态的发展和记者内心世界隐秘信息的披露,“剧情”还可能出现反转.另外,有些似乎有定论的案例其实是大有疑问的,而多数公众则是随着媒体的报道,人云亦云,根本不去关注后来被披露的更接近于真相的事实.许多公众也不去了解记者纠结不堪的内心世界.在人们因记者首先去记录新闻事件而似乎没有救人行动、怀疑记者有无灵魂和良知之际,我们也有理由去怀疑为数不少的非理性的信息消费者的社会灵魂安在.  相似文献   

10.
陈一沿 《东南传播》2021,(6):127-12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传播的研究已经很难跟上现实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对各种媒介的接触日益频繁,以至于离开媒介难以自拔,特别是微信的兴起与迅猛发展,是即时通讯和社交媒体软件领域的一次变革,对人际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每一个人似乎都患有这种"媒介依存症",个人依赖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进而与媒介之间建立了一种依赖关系.微信作为一款备受大家喜欢的App,用户数量庞大.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究中国式的人际传播.  相似文献   

11.
<正>【今日微议#舆论倒逼"真相"#】6月20日,南京发生的一起重大车祸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真相未查明之前,传言已从有"官方背景"的媒体发布,掀起舆论浪潮。现如今各类社会突发事件常有这样的现象——舆论频频倒逼,各种已被定性的"真相"就此传开。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微议一@书香满心:真相只有一个。当真相还在路上被全力调查的时候,也许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包括自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人,都要适当  相似文献   

12.
"传播创造并维系社会".当下,人们已经进入深度的媒介化社会,一切社会关系都被披上了浓浓的媒介色彩.人类的工作、生活等一切互动不仅是以媒体为工具而且受媒体所支配.在"Z世代"社会关系当中,人们传播、接受信息的方式、渠道被无限扩容,网络司法拍卖的信息流则显得过于窄小.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探索构建了以"电视+移动直播平台+...  相似文献   

13.
景岩 《声屏世界》2014,(6):45-46
我们未曾想过。一个德裔美国人,会长期关注发生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并且用镜头告诉我们关于钓鱼岛的历史真相。或许对于我们来说,这根本谈不上是一个问题。因为“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早已内化为公众的常识.凝聚在民族的血液之中。但对于众多外国民众来说。让他们认同这一点似乎并不那么容易。而美国导演克里斯蒂·里比耗时一年、独立制作的纪录片《钓鱼岛真相》则让全世界注目,将人们带入了那被遮蔽的往事,通过历史史料详细阐述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14.
正从最初的报纸媒体到如今的自媒体,似乎媒介的演变原来越快速,每一次媒介霸主地位的更迭,看似都是技术起到了革命的作用。是这样吗?与其说是技术革命带来的必然,不如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时代发展中人们的需求在变,对捕捉信息的内容和渠道都有新的要求和想法,因此,洞察媒介发展的规律,我们认为是非常有必要。变化,是2014年大部分媒体的必然之路。如何变化?说法不一,但是,有一条规律可洞察,那就是给予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一大批新兴媒体的崛起,我们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真实的信息。正是这种鱼龙混杂的信息环境催生出一种谣言倒逼真相的现象。本文就将借助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去分析、认识这一现象,剖析产生这一现象的社会现实原因与社会心理基础,进而认识这一现象的不合理本质,探寻其规避之道。  相似文献   

16.
凌菁  黄思 《中国出版》2014,(19):30-33
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提到,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图景都是通过媒介对外在世界的建构形成的。议题设置是媒体建构世界的主要手段,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1]它主要通过两个层面的显要性转移来进行,第一个层面是客体议程的显要性转移,客体是指我们的注意力所指向的事物,或者我们对之持有态度或意见的事物。[2]媒体通过选择客体来决定人们看什么;现实世界的环境太复杂,变化太快,人们没有办法直接去了解它,媒介成为人们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媒体客体议题的选择决定了人们的认知层面,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引导人们把注意力和关注度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问题上。第二个层面是属性议程的显要性转移,属性是指充实每个客体图画的那些特点和特性。[3]每个客体都有无数的属性,媒体通过选择和突出某一属性来引导人们怎么看,影响人们的态度层面。个体由于经历和认知有限性,在获取议题的时候,常会产生一种导向需求,即人们尝试提取意义的努力,这种引导主要依靠大众媒介来完成,大众媒介通过建构事物意义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本文从议程设置的角度对《潇湘晨报》的女性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媒体是如何建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形象在媒体中的呈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媒体社会责任一直是传媒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除了向广大受众提供信息之外,媒体还身兼信息"把关人"的身份,这是基于大众传媒的社会角色定位、媒介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媒体的社会责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媒体除了具备传统的舆论引导作用以外,更多地关注起自身经济效益的建设。"品牌建设"便是媒介经营的一条必由之路。因此,基于社会责任的品牌建设是如何起到促进媒介发展作用的相关论述是本文的切入点。本文通过对湖南卫视个案的分析,得出湖南卫视是如何从自身品牌定位出发,结合品牌承担媒体的社会的责任的。希望借鉴湖南卫视的一些有益的方法,分析当今电视媒体如何结合社会责任与品牌建设,达到一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18.
新闻“女性化”的真相——解读《时代》的“女性封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女性化”是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美国《时代》周刊在内的许多西方主流媒体为扩大媒介市场。逐渐增加与女性相关的报道和文章。表面看这似乎代表着西方社会由男性主导的传媒空间开始朝着所谓“女性化”的方向发展,但通过对《时代》周刊封面故事的具体考察与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媒体增加的只是作为生理性别的女性符号,而从社会文化层面看,这种“女性化”的真相实际是女性在媒介中被边缘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视域里遭受到更大的文本贬抑。  相似文献   

19.
从"非典"事件看媒介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芹 《现代传播》2004,(3):131-133
“非典”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多方反思。我以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件事也反映出在全社会普及媒介教育的必要性。“非典”事件涉及到的媒体、宣传部门、大众等,在传播或接收信息时,都明显表现出对信息、媒介、传播等诸方面认识的不足,应该补上媒介教育这一课。对新闻从业者的媒介教育从“非典”事件的新闻报道来看,各媒体的表现离专业要求相差甚远。主要问题在于,新闻敏感度不够、新闻专业意识不强、追求真相的勇气不足。1 明确新闻事业的功能,认清自身的职责新闻事业的产生源于人们劳动生产的需要,传播信息是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人们对…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好事不出门","坏事"却能"传千里"?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发现,"坏事传千里"的成因与传播过程的诸多构成要素皆有关,受众心理、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都在潜移默化地推动"坏事"传播;传播负面信息并非只会产生消极影响,大众媒体在负面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若能采取正确的应对和引导措施,"坏事"同样可以发挥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