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驻地记者采写的稿件既要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又要鲜活感人,群众喜闻乐见,即必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一线抓“活鱼”。要抓到“活鱼”,就必须把握大局,进行宏观思考,把地方的新闻事件拿到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大  相似文献   

2.
对于党报来说,报道时政新闻是职责所在,如何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势报道时政新闻,从而让读者喜欢看、读得懂,是我们党报编辑记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爱把鲜活的报道称为活鱼。可是,我们翻开报纸看看,鲜活的新闻到底有多少?版面上缺少鲜活新闻,这里有编辑的原因,也有记者的原因,更有媒体的体制、机制原因。总之,原因很复杂,解决起来也不那么容易。这里着重探讨一下几种不利于记者抓“活鱼”的情况。 一是“死鱼送上手,活鱼不露头”。 要抓活鱼,就得下水;要采写鲜活新闻,就得到正在发生或刚发生过新闻的现场去。因为在报  相似文献   

4.
会议报道是各级电台电视台新闻宣传中的重要一环,在新闻节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以胶南电视台为例,在电视新闻中,时政新闻约占新闻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会议新闻又占时政新闻的一半多.各类会议报道充斥电台电视台的新闻时段,排挤了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新闻,有价值的新闻上不了影出不了声,受众反感,记者埋怨,受众往往听不完、看不完节目便调了频道,严重影响了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5.
时政活动报道是党报记者的基本功,也是其他报道形式的基础。然而,时政新闻长期以来并不很受读者欢迎,不少读者甚至觉得时政新闻没意思。如何改进时政新闻,使之既严肃又活泼,既有政策性、思想性和文化品位,又有可听性、可视性,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其实,  相似文献   

6.
郭小川 《新闻战线》2023,(23):91-92
全媒体时代,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冲击,都市报要守望时代、引领导向,聚焦重大主题、捕捉热点新闻,以精品意识抓“活鱼”、搞创新,要找准重大主题、热点问题同民生关切的联系点、契合点,放大时政新闻的兴奋点、闪光点,挖掘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亮度的新闻,努力将时政报道写出厚度。  相似文献   

7.
一、 时政报道平民化. 要让时政新闻出新出彩、吸引受众,应从新闻中提炼出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结合点进行拓展性报道, 同时把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新闻报道反馈给政府有关部门,增强时政报道的互动性.笔者所在的大余广播电视台充分利用"大余广电"微博、"大余广电"微信公众号、"大余党政"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发布新闻预告,观众通过互动方式提观点、提建议,记者也可以从中发掘百姓关注哪些方面的时政新闻,从而有的放矢深入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8.
时政活动报道是党报记者的基本功,也是其他报道形式的基础.然而,时政新闻长期以来并不很受读者欢迎,不少读者甚至觉得时政新闻没意思.如何改进时政新闻,使之既严肃又活泼,既有政策性、思想性和文化品位,又有可听性、可视性,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电视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主打内容,起着主导和引领的作用,要想获得受众和关注,必须要走民生化道路。但这并非让电视时政新闻节目专门地报道民生方面的内容,而是要求其从理念、语态以及思路等方面,积极探索民生化创作之路,从而拍摄出高质量、高水平群众喜闻乐见的时政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10.
"接地气"的新闻报道,不仅受众喜欢,还能增强新闻的引导力和影响力,是任何时代媒体宣传的需要.采写出"接地气"的新闻报道,需要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抓活鱼",从平民视角出发、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讲述故事,这样读者才会喜欢和共鸣,新闻报道也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时政新闻的报道主要是为了反映党和政府在某段时期的重大决策和领导意见等,并向群众说明政策的未来走向,决策内容基本将以人为本作为主体,反映的内容也与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对时政新闻进行报道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握群众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而拉近新闻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本文主要研究时政新闻记者的"群众观"。  相似文献   

12.
正"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脚踏实地,深入实际,在群众生活中捕捉活鱼,才能写出鲜活生动、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报道。也只有"走"出来的新闻,才能贴近生活,推陈出新,真实感人。沉下去,新闻才更有生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闻报道,特别是社会新闻,只有从群众中来,写群众身边事,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才能为读者所喜闻乐见。基层是新闻实践的主战场,农村、社区、企业、工地才  相似文献   

13.
许多新闻同行经常这么说"好新闻可遇不可求"。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当记者天天都要写新闻,但想获个大奖却真不容易,所以,有的记者把采写出获奖新闻形象地叫做抓"活鱼"。  相似文献   

14.
县级广播电视台如何在众多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占得一席之地,节目创新至关重要. 一、时政报道平民化. 时政新闻是自办节目的重头戏.要让时政新闻出新出彩,吸引受众,就要从时政报道中提炼出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结合点进行拓展性报道,可以把话筒深入基层,多听听群众对时政报道的看法,同时也把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新闻报道反馈给政府有关部门,增强时政报道的互动性. 并充分利用广电微博、微信公众号、党政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发布新闻预告,观众通过互动方式提观点、提建议,记者也就可以从中发掘百姓关注哪些方面的时政新闻,从而有的放矢深入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15.
<正>基层与群众对每个新闻工作者来讲,都是情感之源、报导之本、思想之根。基层发生着最感人的新闻事件,有着最美丽的风景,为新闻工作者提供着锻炼的舞台。在新闻界,通常用"抓活鱼"来形象的形容新闻稿件的生动性、时效性、和实践性。水中的鱼是在一直游动着,要想"抓活鱼"就得费一番功夫,只有练就一身真功夫,在思想上做到愿意去抓,才能抓得住、抓得牢。当前,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有更多的基层记者俯下身子,走到了工厂车间、田间地头,饱含深情的书  相似文献   

16.
车晓阳 《今传媒》2011,(8):131-132
在时政新闻中融入民生的元素,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大众百姓,是时政新闻的活力所在。在实践中,要做到确立正确的时政新闻栏目开办思路;改进时政报道形式;典型报道做到见物见人,引发广泛关注和高端参与;强化舆论监督,把握好尺度;发挥新闻策划作用,让编辑部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坚持"走转改",就是把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利益贯穿到新闻采编传播的全过程。"走基层"是"转作风、改文风"的前提和基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才能写出鲜活生动的作品,抓到活鱼写出精品。"转作风"是活动的本质要求。对记者来说,重要的是树立"实事求是、雷厉风行、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改文风"是"走基层"和"转作风"的结果。改进文风必须从改进作风开始,有了好作风就有好文风。"三贴近"要求新闻真实、文风朴实,读者喜闻乐见。一言以蔽之,坚持"走转改"才能抓到新闻的活鱼,"走转改"是出精品的法宝利器。  相似文献   

18.
全国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媒体加强内部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举措.广大新闻工作者扑下身子接地气,挽起裤腿抓活鱼.在活动中,记者与新闻同行深切感受到,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生动的语言在基层.  相似文献   

19.
刘征 《视听界》2007,(2):53-54
空洞、枯燥、乏味、呆板、单调,往往是老百姓数落时政新闻常用的字眼。在很多老百姓看来,这样的时政新闻是给领导看的而不是给老百姓看的,因为不“实在”。同样在许多时政新闻记者的眼里,自己俨然成了“御用记者”,只要服务好领导,群众满不满意无所谓。其实,时政新闻最实在,因为如今时政与百姓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怎样才能把时政新闻做成“实在新闻”?  相似文献   

20.
有前辈说,脚底板下出新闻。意思是说,记者要多跑,多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记者只有不断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亲身体验火热的社会生活,真切感悟时代脉搏,细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要求,采写出来的新闻作品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产生影响力和感染力。我在浙江日报从事旅游报道已有20多个年头了,专门采写旅游方面的新闻报道。我深感做一名记者,必须深入第一线,坚持不懈追求特色、善于捕捉“活鱼”,惟有这样,才能写出鲜活的、富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勤跑多走抓“活鱼”脚底板下出新闻,旅游记者尤其如此。20多年来,我已经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为采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