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随着网络及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大数据已经深入到我国社会各行各业,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电视行业特别是收视率调查,电视媒体开始重新思考和探索全媒体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发展路径。在此背景下,电视节目现已不局限于电视荧屏这一"大屏",电脑屏幕"中屏"、手机等移动媒体"小屏"终端分散着传统电视节目视频的受众,单一以电视终端为收视调查的手段,已难以准确反映全媒体环境下的收视结果,重建收视率调查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收视份额和收视率是媒体考核和实现创收的重要指标,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媒体如何从依赖于广告创收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发展转变,成为媒体经营者突破瓶颈实现效益最大化的一项课题。  相似文献   

3.
贾若祎  李勇  刘思涵 《传媒》2016,(19):77-80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传统影视行业也受到了巨大影响,以新兴的“边播边拍”电视剧和针对市场的商业电影为代表,影视剧的制作和传播逐渐向面向观众和个性化定制的模式转变.本文以票房和收视率为切入点,分析了近几年大数据在影视产业中的应用,罗列了大数据在具体应用中的优势和缺点,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进行了印证.  相似文献   

4.
因为收视习惯的转变,传统收视率统计的方法对于在线点播用户的观察和监测陷入了无能为力的盲区,通过公开数据分析互联网视频用户和观众的收视情况,可以实现对内容平台的评估、热点趋势的追踪、收视人群特征的分析,借此对人群倾向和爱好做出判断。本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解读视频站点公开数据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徐琦 《新闻通讯》2013,(10):28-30
在全球超过2000亿美金的电视广告交易大盘中,收视调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收视率体系奠定了电视市场交易的通行货币基础,全面支撑着电视节目、广告资源的流通与交换。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与商业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国内有线数字电视、IPTV、网络视频、OTT等新业务获得了规模性成长,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收视终端快速普及化,电视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荡与变革。在这场激变浪潮中,模拟时代诞生的传统收视调查局限凸显,收视调查创新的呼声渐高。2011年起,“大数据”浪潮自美国向全球强力蔓延,一时间各行业的“大数据”开发都成为社会焦点话题,电视领域也不例外。在此背景下,全球收视率调查也呈现出了“大数据”驱动的创新演进态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媒科技》2014,(3):10-10
2014年2月17日,北京一在刚刚结束的春节假期里,由冯小刚执导的央视马年春晚,引发了诸多的热议。这些热议许多都源自于对节目的创新,同样,在今年节目收视评估实践上,央视马年春晚也进行了创新。与往年只与传统研究公司合作不同,央视在今年首次引进专注于互联网广告大数据的第三方广告技术公司秒针系统,在原有电视直播的基础上,增加网络同步直播收视监测,并首次启用“全媒体收视率”这一全新指标,对春晚全媒体收视传播效果进行监测评佶。  相似文献   

7.
徐立军 《视听界》2013,(5):124-124
月初,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受众研究委员会在哈尔滨召开了一年一度的会员大会,大会聚焦“电视传播的全媒体测量”主题。索福瑞公司以“CSM全媒体收视率的实现”为题,介绍了其运用Virtual Meter音频匹配技术和视频加码跟踪技术,监测并集成包含电视端直播收视率、电视端时移收视率、PC端网络视频收视率(在线直播、点播、其他各类剪辑视频)和移动终端网络视频收视率(在线直播、点播、其他各类剪辑视频)在内的全媒体收视率,从而实现视频节目和视频广告受众的跨屏跨平台分析。  相似文献   

8.
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广告主迫切希望通过延展更多的数据纬度,在各个营销平台深入了解消费者,并不断试图运用这些数据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然而,跨屏时代的海量数据,却也成了广告主心中真正的痛点:消费者行为是否能被完整捕捉?广告主如何找到真正有需求的用户?是否可以通过一个整合的营销平台运用这些消费者行为数据?如何将信息整合,找到人并找准人?要真正发挥数据的价值,多元、海量的数据就必须要汇流、整合,而不能让数据分析与传播脱节。而  相似文献   

9.
在跨屏收看的促进下,电视剧的收看平台已经从单纯的电视,扩展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网络IP剧的盛行,与其原著已有的粉丝数量有一定的关系,但是IP的影视改编并不等同于原著,将粉丝转化为观众,同时扩大观众数量是网络IP剧营销的目标.IP剧《欢乐颂》将UGC引入了电视剧营销,尤其在移动互联网客户端,扩大了电视剧的收视效果,取得了较好的营销业绩.  相似文献   

10.
尼尔森公司是美国最重要的专业媒体调查统计公司,向美国各大媒体常年提供最新数据统计.电视台的运营商每年向尼尔森缴付数以千万计美元的费用,以取得最新收视率.然而,在2009年5月的第一周,尼尔森公司有四天未能及时提供最新电视节目收视数据,使电视台难以决定节目去留.收视数据对美国电视业来说,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其准确度对美国电视运营又意味着什么呢?通过最新发生的尼尔森公司收视数据延误一事,可以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渗透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影视行业的传统内容生产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章结合影视创作内在规律和受众理论,分析了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影视生产体系面对的挑战和环境,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内容生产的关系型目标、跨屏设计、特效包装、版权保护、生产机制、创意众筹等新应对模式。  相似文献   

12.
吕春燕  李荣  王志强 《今传媒》2014,(7):124-125
新媒体的兴起、网络云计算的技术实现,使大数据大行其道,全样本的数据模式与传统收视率的争锋,使电视界与收视统计公司发生颠覆性的概念转变。电视产业在历经几十年以收视率为硬通货币的发展后,终因传输终端的多样性,受众的碎片化,形成相对被动消费的局面。在与新媒体的角逐中,电视产业的螺旋式发展必须从发展节目创新模式,与网络视频深度合作,以及应用网络终端扩张市场等方面,一展攻势。孰赢孰败,笔者认为,深度挖掘大数据,全方位解读、应用大数据将是电视产业以动制动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环境下,多屏发展成了电视行业的新趋势,并对电视节目的评估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电视市场"通用货币"的收视率效力已经下降,在电视节目评估指标体系中引入多屏指标势在必行。新指标与原有指标的关系影响到整个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此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以热播电视剧为例,展开了对网上收视度和线下收视率关系的探讨,并且对影响网上收视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促进多屏环境下新的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构建,同时给视听媒体的业务发展以启示。  相似文献   

14.
郑维东 《传媒》2015,(21):8-10
电视接入"互联网+",也意味着要接入大数据.大数据主要体现为用户行为数据,收视率虽然不是大数据,但作为电视观众行为数据,其和大数据之间的比较、关联、互动、融合却极为关键.在电视收看通往视频消费的转型与升级轨道上,大数据固然重要,但是还不能取代收视率;研究大数据,也非常有必要研究其对收视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出版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京东自出版业务实现了“互联网+大数据+传统出版模式”的融合,传统出版企业可借鉴京东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保持原有“内容”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平台企业的合作,学习占有与使用大数据资源,弥补互联网运营经验的不足,开展跨界合作,创新销售渠道,培育粉丝社群,塑造出版品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媒体融合加速,跨屏传播、多屏收视成为大势.在重大政治事件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共同参与,交叉互动,融合传播效果明显.然而在部分网络突发事件中,传统媒体表现吃力,大量议程割裂现象出现.传统媒体究竟该如何改变,才能有效实现议程融合?传统媒体跨屏传播中的议程割裂现象.目前传统媒体的跨屏传播方式主要有多平台、多终端直播,跨屏互动,短视频移动传播.在传统媒体的跨屏传播实践中,尤其是应对网络突发公共议题时,存在大量的议程割裂现象,表现为议题重要性判断割裂、议题报道取向割裂、议题属性割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丁颖 《声屏世界》2016,(1):183-184
2015年12月21日,CSM媒介研究与欢网科技举行战略合作发布会,宣布共同开展智能电视大数据在电视收视领域的研究,携手推动和建立智能电视收视大数据的标准化应用,同时开展智能电视多维数据的研究应用。对于双方的战略合作,CSM媒介研究董事长唐世鼎先生指出,本次合作集结了CSM在收视率调查领域的权威性资源和欢网在智能电视大数据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播》2013,(9):93-93
新媒体催生大数据平台。基于互联网的各类新媒体彻底刷新了传统传播学的传受概念,在开放互动的平台上,可以将全球的“用户”一“网”打尽,让他们在其上互享并不断生产着各类信息资源。据报告,N2020年,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N35.2ZB,宽带流量也将PA30%的速度增长。在如此海量的数据面前,处理数据的效率成为企业的生命。对于广播影视业来讲,今广播影视已非昔广播影视,正在与新媒体的相互融合共进中,  相似文献   

19.
林燕 《东南传播》2015,(12):113-114
在电视频道竞争激烈的今天,收视率已经成为市场分析、节目评估的重要参数。因为,广告主在那个方向或者说那个栏目投放广告,投放多少广告是以收视率为依据的。收视率本来是测量收视效果的客观数据,但由于利益的趋向,电视收视率被抬到了一个空前(不恰当)的高度,成为了"方向标"。为了追求收视率,迎合所谓"大众化"口味,庸俗、猎奇、低级趣味的节目在荧屏时有出现。于是,有人说:"收视率导致中国电视节目集体趋下的局面"。同时也有人说"收视率不科学,根本没有用。"那么,如何看待收视率?对收视率的测量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应该怎样去解读它?建立一套什么样的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才算科学?收视率与满意度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因此,重新认识收视率,客观看待收视率,理性思考收视率,会对电视工作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事物被愈加深广地运用到电子商务、金融、医疗、交通、影视等各个领域。有了大数据的渗透,精准营销在运用时也出现了新的有益变化和弊端。大数据在分析用户消费行为,帮助企业进行分类管理,预测市场和调整品牌传播策略方面提供了支撑,但同时也存在泄露用户个人隐私、推送方式粗暴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