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学作品的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它具有可译性,但这种可译性也有一定的限度.译者在翻译风格的过程中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原作的风格,尽量削弱自己的个性,以完美再现原作的风格为目标.  相似文献   

2.
译诗是知其不可译而译之,本文从意境和韵律两方面论证诗歌在理论上的不可译性,提出了诗歌的翻译不应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译者应在忠实于原作风格和意境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相似文献   

3.
风格与翻译     
翻译是人类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着力较多的是对作品内容的准确把握和传达,往往忽略文本风格的再现。本文通过对风格内涵的界定,归纳形成文本风格的主要因素,就风格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进行探讨,提出如何把握风格的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识别原作的风格特征,最大程度地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不同的文学作品有各自不同的风格。译者必须具备“译者意识”,从内容到形式,即在语言、句法、文化背景,民族色彩、审美情趣等方面,忠实并切合原作,准确把握原作的神韵、意境,原作风格的“不可译性”是能够过渡到“可译性”的。如果原作清新淡雅,译作也同样清新淡雅;原作诙谐幽默,译作也诙谐幽默;原作隐晦生涩,译作也隐晦生涩,尽力达到“语言的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相似文献   

5.
从翻译的任务入手指出文学翻译中保持原作风格的必要性,进而从语言学、文体学、文学、文化和哲学几个层面阐述了文学风格的可译性,并探讨了如何处理好原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之间的关系,指出文学风格可译性的限度。  相似文献   

6.
《孟子》鲜明的文学艺术风格表现在取譬设喻、排比反复、正反对比、句式同构等方面。通过词法、句法和口语化文体特征三方面,结合实例探究英译《孟子》文学风格再现的策略和异同,结合三位译者的文本梳理《孟子》文学风格翻译与转换的特点。文学风格的可译性是有限的,文学风格本身带有一定的难以言说性,通过恰当的翻译策略能传达和再现原作特有的风格和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7.
风格的翻译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应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且应该再现原文的风格。风格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在译文中得以再现。对风格的可译性、风格的再现及如何处理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使我们对风格的翻译有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中国典籍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再现原作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是传达原作风格的根本。本文通过对众多成功译例的分析,探讨了翻译中的文化顺应理论,论证了在文化顺应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从而再现原作文化负载词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保得住内容而保不住形式,或者保得住形式而内容已经改变,经常让人产生诗歌不可译的错觉,其实这也正是诗歌的可译性限度所在.在翻译时,首先必须了解诗词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体会诗词作者生存的环境,深刻理解古诗词的涵义.其次,必须按照原作的描绘,以整个灵魂,以全部感官去洞察原作中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历史具体性和本质特征及原作的风格.第三,必须善于用准确、明了、有色彩的字眼再现原作中的意境,重新进行艺术构思,尽可能地再现原作丰富的意境,并赋之以完美的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0.
在《译者的任务》中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尤为独特,他认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译文不是对原文的传达,而是原文后来的生命,而且还提出了“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文章就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两方面探究本雅明的翻译思想,认为他的翻译现是反传统的,和谐的翻译观,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70):20-21
近年来,关于风格的讨论已经屡见不鲜,大部分人对风格这个词感到困惑。本文提出即使不对风格进行定义,也不影响风格的翻译。在风格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方面,作者认为风格是可译的,但存在可译度的问题,对影响可译度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提高风格可译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古诗词英译是十分困难的。译诗要达意,忠于原作,还要尽可能在风格与形式上与原诗保持一致。但意似应重于形似,形式可以多样,可译成诗体也可译成散体,如有必要还可加注。  相似文献   

13.
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活动,译者自身的主观风格必然会强加于原作,从而使译作带有译者个性化的痕迹,而由翻译个性化而产生的个性化的翻译直接导致翻译标准和原则的难以确立,也是旧作新译和一文多译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穆旦先生作为在文学创作及翻译领域都颇有建树的学者,在其翻译生涯的初期曾将自己用中文创作的12首现代诗歌译为英文。在对这12首诗歌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穆旦通过增译、减译、改译等翻译技巧的使用,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他保留和发展了原作的音韵美,使原作具有更生动的视觉效果、更强烈的感情色彩、更清晰的语义表达。除此之外,抽象概念人格化在译文中的使用以及对诗歌结构的调整也使他的作品在不同语言及文化中得到新生。本文通过对比穆旦12首自译诗歌的译作与原作,在具体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从而探究穆旦自译的动机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风格翻译,是翻译界力求实现语言间精准的重要翻译内涵。一方面、反映译者的自身素养,另一方面,力求保持原作家的风貌。风格翻译,一直作为翻译界崇尚的标准在翻译界实施。为翻译风格的实现,翻译作品的独特性、原作的可译性三者寻求出最佳平衡点。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风格作家,又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的“文坛硬汉”。他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为二十世纪的文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作品翻译成各种文字形式在世界范围了传阅,对人们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论文以其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不同译本,论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及译者的翻译风格,以求为其风格翻译做出详尽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谢怀志 《海外英语》2015,(3):140-141
风格翻译,是翻译界力求实现语言间精准的重要翻译内涵。一方面、反映译者的自身素养,另一方面,力求保持原作家的风貌。风格翻译,一直作为翻译界崇尚的标准在翻译界实施。为翻译风格的实现,翻译作品的独特性、原作的可译性三者寻求出最佳平衡点。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风格作家,又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的"文坛硬汉"。他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为二十世纪的文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作品翻译成各种文字形式在世界范围了传阅,对人们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论文以其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不同译本,论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及译者的翻译风格,以求为其风格翻译做出详尽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不朽的话题,其原因有二。第一、风格的分析与传译是译者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问题;第二、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长期争论、却无定论的话题。本文认为相关争论主要源于在"可译性"与"可译度"这两个概念上产生的混淆,并据此首先从宏观上确定了风格的可译性,事实上这也是之所以进行翻译活动的意义之一。其次,论文承认可译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而明确了译者的任务是在实践中提高可译性的幅度。  相似文献   

18.
本用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在否定有关译和原作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译通过译作表现他与原作的差异,他是原作在译语化土壤中创作生命的延续。  相似文献   

19.
译文是理解原作的一面镜子。译文能否如实地反映原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文的修辞手法能否在译文中再现。由于英语修辞历史悠久,而汉语修辞源远流长,各自都具有十分丰富的表达方式,故对修辞手法的翻译一直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译文若不能正确表现原文的修辞手法,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思想和风格,即使大意差不多,也会削弱原文的语言感染力。为此,本文在分析英语修辞手法可译性的基础上,仅就鲁迅作品中所使用的一些主要修辞格进行分析,旨在说明由于各民族间思想上的共性,所以修辞具有可译性,又由于中西文化间存在差异,所以修辞的翻译存在各种障碍。  相似文献   

20.
犹如直译与意译之争一样,风格的翻译也是翻译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原作风格是否应该在译作中再现,能否再现以及如何再现,古今中外的翻译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说来,在我国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翁显良为代表的,认为风格可译;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